“燕大入学至今,我在学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已结束的八门课程考察中,七门获得满分,一门97分。并在《数学导报》、《数学研究报》等国家核心期刊上累计发表6篇数学论文,含4篇中文核心及一篇SCI。”
“与此同时,我主动担任数学系班长一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做到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积极参与院内校内的各项活动。”
“学无止境,今天我斗胆提出本科学位论文答辩申请,只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数学这条道路上砥砺前行。我的介绍完毕,谢谢。”
沈奇的自我介绍简洁有力、自信大方、语言组织流畅,两分钟之内,将自己的主要特点和成绩表达了出来,实事求是,不托大不吹牛。
三位答辩老师点点头,这个环节顺利通过,沈奇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没问题。
语文经验值+1
系统刷出来一条信息。
在重要场合做出合格的演讲,可以涨语文经验值。
“好的,下面进入答辩人陈述环节,请沈奇你在15分钟之内陈述完毕。”龙主任做了个请的手势。
这算是进入主题了。
自我介绍表现的好,也许会加点印象分。
从答辩人陈述环节开始,答辩人的临场表现直接和学术分挂钩。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沈奇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以不急不缓的语速、吐词清晰的语句,将他论文的课题背景、核心内容、观点看法、价值展望等关键要素表述的一清二楚。
照着论文念一遍是肯定不行的,沈奇最终定稿的论文总共24页,15分钟根本念不完,而且念数学式子的难度胜过绕口令。
关键是照着论文念,这也太low了,毫无逼格可言。
真正的大牛做演讲都是脱稿,随口就来。
沈奇带了一份论文,摆在桌面上,他目视三位答辩老师,开始陈述:“我这篇论文的标题为《线性不等式约束的广义非线性互补问题解析》,指导老师是数院孙二雄教授。”
“课题背景基于广义互补问题构成的半光滑方程组的广义雅可比矩阵,对线性不等式约束的广义非线性互补问题进行解析。”
“龙主任,马老师,熊老师,你们都是行业内的权威专家,那我就不啰嗦了,直接讲重点。”
“我们都知道,广义非线性互补问题是一个经典问题,牛顿那个时代起便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那么21世纪的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个课题,究竟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意义?”
“我的答案是,有意义。”
“经过我一个多学期的刻苦钻研,不断摸索,将问题构建成半光滑方程组,引入方程系统的l2范数,从而设计与描述新算法解决不等式约束的广义非线性互补问题。”
“所以,我的课题非常有意义,我提供了一种新算法。”
“求新,在当代数学界越来越困难。”
“但我们必须创新,否则数学总有一天会死亡。”
“旧瓶装新酒,也是一种创新。”
“接下来,我将用10到11分钟的时间,论述我的新酒。是的,这是瓶好酒,不贵,但够劲。”
“首先要论述的是算法问题,各位老师可审阅论文第5页,δf的相关性质,及方向导数性质和半光滑的重新定义。”
……
沈奇口若悬河,朗声陈述,15分钟之内没有一次停顿,他自己写的论文烂熟于心。
龙主任、马老师、熊老师人手一份沈奇的论文,他们不断翻阅,边看边听,不知不觉进入了沈奇的论述节奏中。
这说明沈奇讲的好,他的演讲具备一定感染力,能让听众迅速进入学术状态而不是睡眠状态。答辩老师也是听众,特殊的听众。
在沈奇的答辩人陈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专业术语是半光滑方程、广义非线性互补、局部线性化逼近、二次模型等。
在一次论述或演讲中,中心思想或者核心观点特别重要。
有技巧的演讲者会反复灌输几个核心关键词,让听众自然而然的get到重点。
沈奇紧扣论题及核心关键词,在答辩人陈述环节中论述的行云流水,逻辑顺畅。
三位答辩老师不住点头,有道理,没毛病。
“综上所述,我的陈述完毕。”
沈奇掐时间掐的很准,不多不少,刚好15分钟,他之前练过很多次。
“非常精彩的陈述。”龙主任表示赞许。
“谢谢。”沈奇始终面带微笑,开局不错呀。
“需要休息几分钟,喝点水吗,沈奇?”龙主任和蔼的问到,“一旦进入提问与答辩环节,你将被要求立即作答。”
第163章 红脸白脸
打铁就要趁热,沈奇说到:“不用了龙主任,下一个环节吧。”
“也好。”主答辩老师龙主任准备了三个问题,列成提纲。
在一场答辩会中,重中之重就是提问与答辩环节。
规则很简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双方基于论文课题进行友好的辩论。
答对了,辩好了,文凭拿着,拿去浪。
答错了,辩跪了,明年再来,大兄dei。
提问与答辩环节的设定,每所学校有所不同。
有的学校是老师先一次性提出三个问题,让答辩学生离场准备十几二十分钟,捋捋思路,再进场回答。
龙主任的规矩是,随问随答。
问一个问题,沈奇必须当场作答,不许离场到外面找灵感。
“请沈奇你翻到第15至16页,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请详细解释费舍尔—伯迈斯特函数,论文中的阐述过于简单。”龙主任抛出第一个问题。
费舍尔、伯迈斯特都是当代数学家,活跃于20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
如今年事已高的两位老爷子已告老还乡,隐退江湖。
甭管人在不在江湖上,两位老爷子的名号永远流传于江湖。
费舍尔—伯迈斯特函数被沈奇作为一种工具运用到论文中,主要目的是承上启下,起到衔接作用。
过渡一下而已,备胎性质,沈奇没有在论文中详细阐述费舍尔—伯迈斯特函数的定义、论证,而是直接使用结论。
呈交到答辩老师手中的论文,已被沈奇修的无懈可击,至少看上去是这样。
沈奇自信三位老师不可能推翻自己的论述逻辑,大局上不存在漏洞。
如果答辩失败,唯一的原因是细节。
提问与答辩环节,说通俗点就是找茬。
老师从各个细微的细节上提出疑问,考察答辩学生的学术深度与广度,判断力与反应力,及思维灵活程度。
这个关键的时刻千万不能虚,老师很多时候是故意设置陷阱,胆小的人往往是被自己吓死。
当然了,细节这玩意其实是最难的,细节决定成败嘛。
进场之前,沈奇并不知道答辩老师会提出什么问题,他做了多手准备,想好了各种预案。
请详细解释费舍尔—伯迈斯特函数?
不难,已有准备。
沈奇稍作思考,随即答到:“该函数是一阶半光滑的,根据这个性质,第15至16页的问题可改写为一个非光滑方程系统。龙主任,需要我详细解释这个非光滑方程系统吗?”
龙主任摆摆手:“不用,说主要思路即可。”
“OK,那我接着说。”沈奇继续说到,“费舍尔—伯迈斯特函数如果扩展开来,我至少得在论文里多写20页,未免有凑字数之嫌。我这篇论文不是写给数学新人看的,所以我不可能将一个费舍尔—伯迈斯特函数写20页。”
“费舍尔—伯迈斯特函数的导入,列出了最初的半光滑分析概念,克拉克广义雅可比阵是局部有界且上半连续的,因此我在此处直接使用费舍尔—伯迈斯特函数的结论,用Df定义所有的x属于Φ的集合,最终解决论文中第二部分的问题。”沈奇解释到这里,停顿数秒,观察答辩老师的表情。
“可以了。”龙主任点点头,他为啥要问这个基础问题,是担心答辩人抄袭,或者不求甚解生搬硬套。
有些学生逼急了真这么干,找篇论文改编一下交上去拉倒。
沈奇有问有答,立即作答,答到了点子上。
龙主任表示欣慰,接着提出第二个、第三个问题,难度递增。
沈奇对答如流,hold住全场。
“可以了。”
“解释的合情合理。”
龙主任的点评就如他的性格一样,平静,祥和,与世无争。
搞的沈奇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慈眉善目的数学系主任老龙头也太好说话了吧?
主答辩老师的三个问题问完了,我这就过了?
燕大数学系本科文凭到手了?
“龙主任,咱这就进入总结环节了哈?”沈奇试探性的询问。
“不要急。”龙主任亲切地笑道,左瞧瞧,右瞅瞅:“马老师,熊老师,你们有补充问题吗?”
“我先说吧。”马老师是一张不苟言笑的扑克脸,从开场到现在,这是他说的第一句话。
“沈奇,请翻到第4页,我认为你开篇的算法就不严谨。”这是马老师的第二句话,有杀气。
沈奇面带笑容,内心中反而安定不少。看出来了,龙主任唱红脸,马老师唱白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