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光绪年间,苏裱字画手艺之精巧,出神入化,旧字画碎破到不可分辨,甚至糟脆到呼吸即能吹散的程度,仍可苏裱如原状,可谓是业界一大绝技。
一般来说装裱新画容易,但揭裱古旧书画则是要很高技术。民国年间装裱业大多在东裱褙胡同和琉璃厂一带。
前者以糊顶棚、售南纸、做烧活居多,而琉璃厂的装裱铺才是真正的书画装裱行,其主要有刘林修的竹林斋、崔竹亭的竹实斋、马霁川的玉池山房、张成荣的宝华斋。
特别是刘林修和崔竹亭合伙开竹林斋,当时名满天下,可谓鼎鼎大名。后来分家后,崔竹亭经营竹实斋,刘林修独自开办竹林斋。二人手艺都好,经营字画的老掌柜们,暗地给他们起绰号:刘二寡妇和崔三娘儿们!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干活心细手巧像妇女,另一方面是他们的音容笑貌像女人。相传刘林修见人没笑容,脸总是阴沉着。
崔竹亭说话慢言细语,嗓音似女人。他们揭裱字画各有绝活,油渍碎裂的旧字画,经他们的手,恢复原样;填补残缺,看不出丝毫破绽。
要不是说琉璃厂自古高手如云,藏龙卧虎,瓷器不用说,装裱手艺也是师傅带徒弟,学徒要先拜祖师爷,谁是祖师爷说法不一,有造纸的蔡伦,有造字的仓颉,有画圣吴道子,也有大儒孔夫子。
学徒期间要练毛笔字,学打算盘、练记账、学画格式、形制,熟悉绫绢。没有十几年刻苦努力,根本不能独当一面。
加上一些老观念的制约,跟瓷器一样,很多绝活早已失传。作为一门手艺,随着老匠人的去世,装裱业不免出现人才断档,很多古玩铺店苦于找不到合适匠人,而不敢把名画拿去装裱,那种枯木逢春、出神入化的装裱故事,只能留在传说中。
第99章 有两把刷子
这也是鲁善工选择装裱的主要原因,对于他来说,金手指是最好的切入点,既然要选择新领域,那就直接高大上,从古代书画入手!
第二天早早来到博古斋,陪着宋学明吃完饭,十分期待的看着老爷子从藏宝柜里拿出一副画轴,展示道:“画是郑板桥的竹子,尺幅不大,算不上精品力作。可因为是刘二寡妇的手艺,反而价值有所提升,在我手里差不多二十年,你看光滑如新,连虫点都没有。”
“书画不遇名手装裱,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压以它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拙工谓之杀画刽子。”
“现在收藏热,特别是书画,所以装裱行也快速发展。很多都使用字画装裱机,15分钟即可裱一张画,但装裱机只能干粗活,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画,还是要靠手工装裱。”
“琉璃厂自古有二十多家裱画铺,光绪末年竹林斋,竹实斋最出名,民国初年以来,玉池山房最著名。现在不用说,必然是荣宝斋最靠谱。”
鲁善工看着眼前的竹石图,古色古香,完好无缺,历经两百多年风风雨雨,居然光泽如新,墨色自然,一派深谷幽竹跃然纸上。
“古书画能不重新揭裱,尽可能不要揭裱,因为每揭一次,要经过热水闷烫、清水淋洗、化学药品洗霉去污和修补、全色等多道工序,不但耗费时间,更会使书画大受损伤。”
宋学明笑道:“所以古人曾说非到“蝴蝶翩翩舞”的破烂程度,一般不要重新揭裱,就是害怕万一遇见二把刀,把宝贝彻底毁了!”
“民国大书画家都有固定的装裱师傅,比如玉池山房的马霁川手艺精妙,讲究质量,达不到要求,绝不交货,赢得信誉。当时张伯驹、张大千、溥心畲、徐悲鸿、齐白石等,都指名让他装裱字画,同时做字画生意。”
“相传张少帅有一幅珍贵的手卷画,日久受潮,画面反铅,白脸人变成黑脸,经玉池山房整修、装裱,恢复原样。他的手艺就是出于竹林斋,是刘二寡妇的徒弟。”
宋学明摸着画轴,眼中闪烁着莫名情感道:“纸寿千年,绢寿八百,传世字画就算没有经过战乱洗礼,逃过颠沛流离,最多也不过几百年寿命。”
“唯一能使它们流传至今的手艺就是重新装裱,这也是为什么装裱被称为字画的第二条命!”
鲁善工皱皱眉,好奇问道:“您老难道也……”
“哎,说起来挺丢人,想当年我也练过几个月装裱,甚至有机会跟随明师,如果不是自己坐不住,说不定现在能进故宫喽!”
宋学明摆摆手,回忆道:“我十几岁出头的时候,家里托关系给找个师傅,孙成之老先生,那可是高人,国宝五牛图就是他亲手修复而成。”
“你不知道当时装裱师身份有多高!就拿最简单的例子,当年故宫随便一个修字画的师傅,工资最少一百五十块!”
“知道那是什么概念吗?换算成现在最少五六万,我记得当年在大前门下一次最有派头的馆子,拼命吃,结账不过二三十块,你说厉害不?”
鲁善工很惊讶,早就听过古玩行也分三六九等,可没想到玩字画的这么牛逼?
“头三个月,孙师父给我一沓纸、一把马蹄刀,要我剔掉纸上的草棍、煤渣,但不能弄破纸。实际上是练刀的力度,因为修旧活和补口,缺失部分都要刮平。如果没有基本功的练习,那个口是刮不平,像狗啃过似的,所以目的是为练刀功,力度有准头。”
“练完刮纸,再练刷纸。用鬃刷蘸浆水刷旧纸,不能刷破纸,不能刷出褶子。十几张刷到一起,你得把它们黏合起来,变牢固还不空。最后变成一个墩子,纸墩子也不浪费,回来做册页,还能当裁板使,一举两得。”
“当年孙师傅人和气,提前告诉我说开始一定会觉得枯燥,但慢慢地能感觉到那个鬃刷划过不同纸面的阻力,甚至能感受到宣纸的膨胀与收缩,到时候才是真正入门的关键。”
宋学明接过鲁善工的茶,喝一口,慢慢放下,后悔道:“可惜啊,我还是没有坚持住,不到半个月哭着闹着要回家,最后没有办法,老师傅亲自送回家,只留下一句话:这个孩子不适合干这行!”
“哎,现在想想真可惜,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一步,老师傅有两层意思:一是练基本功,二就是磨你的性子。”
“古书画的修复步骤很多,最核心就四个字:洗、揭、补、全。培养学徒的师承制训练方式合理,成长次第清晰,看似枯燥的磨刀刮纸都有其背后的另一层含义,养成的是职业习惯,改变的是浮躁心态。”
“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潜移默化,要靠自己从师父身上感悟,不见得他跟你说什么,而是你从他身上去感觉这种精神。”
说完看着鲁善工,无比严肃道:“你小子比我有慧根,天生就是做手艺的料,别看博古斋是杂货铺,但老宋我最喜欢的还是字画。”
用手指了指竹石图,坚定道:“好好研究,缺什么给我说,琉璃厂老头子还有几份薄面,就算是上荣宝斋,舍了脸皮也陪你走一趟!”
鲁善工用力点点头,宋学明跟陈长青差不多,诚和楼家传其实也是瓷器行当,只不过后来开始经营珠宝玉器,上次镶口也一样,看来老爷子们心里都有自己的钟爱。
剩下不用说,鲁善工来到竹石图前,慢慢伸出手,摸着光滑细腻的命纸,突然脑中闪过无数信息,金手指果然被激活。
短短几十秒,各种信息涌入脑中,眼前不断闪现中年匠人的动作细节,鲁善工全神贯注学习着,不能遗漏任何关键,这才是最宝贵财富。
第100章 一碗浆糊
一个小时后,拿着竹石图兴冲冲离开博古斋,直奔市场,大肆采购工具。得到高人经验使他对装裱所有流程一目了然,剩下的就是刻苦练习。
“对,我一张朱漆大条案,要平整光滑,是,裱画用。”
“全套工具,多来几把马蹄刀,最锋利的那种。”
“裁板,有百年银杏木板没?贵?没事,打包!“
“还有楠木裁尺,最重要是棕刷,南北两种都要,多来几个。”
“排笔,直接拿二十支并排的那种。大毛竹的竹起子,你这里没有?”
“砑石还有好的没?算了,刚才选的先打包,我再去别地看看。”
鲁善工一连跑遍四五家装裱店,终于精挑细选买来所有工具和原料,其中有几个伙计认识他,忍不住好奇打听,这善工堂是准备改行?
还是老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手里没有趁手工具算什么?
回到家,整理好所有工具,专门腾出一小块地方用来装裱。朱漆条案是大红色,容易看清楚细节和毛病,配上荧光灯,从背面照射,才能分毫必现。
“开始干活!”
鲁善工斗志满满,仿佛找到当年学习锔瓷的热情,对于装裱来说是全新领域,充满好奇和挑战欲。
先磨工具,像这种市场直接买来的棕刷不能用,都是齐头齐脚,毛太硬,你想纸多薄,还是湿的。需要先煮完再打磨,找块糙石头磨圆滑,用剪子修的稍微有点弧形这样刷纸的时候才不会把纸刷破。
然后是磨刀,买的刀虽然锋利,但不趁手,你得自己亲手磨,根据手劲和发力角度重新磨刀。特别是磨刀角度,一般都是师父告诉徒弟怎么磨,用什么角度,一旦超过角度,反而会越磨越钝。
相似小说推荐
-
猴年马月盗格日 (商不奇) 花城出版社情窦初开的年纪,一次意外带给郑能谅匪夷所思的能力,只要与异性发生身体接触就会灵魂出窍,进入可以选...
-
修士的厨神生活 (食颜而肥) 起点VIP2018-10-15完结灵气复苏的时代,得修真传承,以炼器入道,与美食相伴,在吃喝间寻觅长生。 修真和美食更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