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一般人都能听懂这话是什么意思。但他听不懂,他说:“对,我这就是新发现的一个。不仅一个,书包里还有一个,第五个。“全世界倾国家之力,600年的时间才找着三个,他那儿就有俩。这么难得的瓷器,我都只能隔着故宫的玻璃看,他怎能兜儿里揣着俩呢?妄想是收藏的一个大忌,很多人是妄想。一个人在执迷不悟的时候,听不懂别人说的话。比如我说:“你这是第四个。“我就已经暗示他东西不真了,但他听不出来,他觉得就是那三个以外又发现了第四个。这是一个通病。
永乐瓷器中有很多特点与郑和下西洋有关。我们都知道郑和七下西洋,有的史书上也说八下西洋,不管他下了几次,反正他去了西洋。郑和跟我同姓,原名叫马三保,人称“三保太监“。他是云南人,被永乐赐姓“郑“。郑和从永乐三年起就开始下西洋,最后一次已经到了宣德时期,到达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很多史学家认为,永乐皇帝让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建文皇帝。因为永乐皇帝这件事办得不光彩,攻进南京城的时候,建文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所以他一定要找到建文皇帝的下落,毕竟说白了那是真皇帝,要回来的话也不太好看。此外,下西洋还有部分经济目的。再有就是炫耀,大明朝国力强盛,一定要炫耀。今天的阅兵式都是炫耀,国力强盛时才能搞阅兵。
炫耀是农耕文明的一个局限,农耕民族就愿意炫耀。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的国家,今天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愿意炫耀的特征。过去家里买一辆新车,买一台新电视,都愿意跟人显摆。《明史·郑和传》上记载得很清楚,【52dzs】当时郑和的宝船非常大。为什么叫宝船?因为押送了很多宝贝。宝船长44丈,阔18丈,相当于长约132米,宽约54米,是非常大的船。据说排水量可以达到一万多吨,主船上有九根桅杆。郑和一次下西洋,出行有27000多人,出去就可以打仗。后来有的书上写得非常夸张,说那船肚子里可以搁进四个太和殿。
郑和返程的时候,带回大量下西洋沿途看到的各种文化。这时,就可能把大批波斯纹样带入宫廷,用它来做样子,烧造瓷器。永乐时期,明朝与中东波斯的贸易,可能是导致永乐瓷器波斯器型、纹样众多的一个原因。比如扁壶、花浇,一看就不是中国人常用的东西,而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给瓷器带来的第二个影响,就是苏麻离青,也叫苏泥勃青。听个词,不懂的人会觉得不知所云。其实苏麻离青是烧瓷器的时候往上画的染料,通俗地说就是一种染色剂,相当于你染布的染色剂。苏麻离青烧出的特征是蓝中发黑,有锡光斑。这一点非常专业,它是高铁低锰,因为铁含量过高,所以呈现锡光斑,过去这在鉴定中是绝对特征,只要有这个就是真的。
典型苏麻离青产生的艺术效果,浓重、晕散,古人就把这种晕散赋予了美学的特征,认为非常美,所以苏麻离青一下就成名了。苏麻离青烧成后,釉面会坑坑洼洼的。它本身是一种烧造的缺陷,但被文人渲染以后,形成一种审美追求,就是缺陷美,也可以说是病态美。过去几百年以来,永宣瓷器一直是青花瓷器的魁首,收藏者、研究者,都以拥有永宣瓷器为荣。苏麻离青,一般老百姓不需要知道得很清楚,就知道它是一种染色剂就可以了;但作为专业人员,就一定要了解这件事。
一般的说法,苏麻离青就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苏麻离青“名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南洋苏门答腊的苏泥和槟榔屿的勃青合成,但这“苏泥“和“勃青“到底是什么,谁也无法解释;第二种说法,有个英国博士在一百多年前,也就是1888年的时候,他说苏麻离青是指英文中“蓝玻璃“(salt)的译音,因为它也是蓝色的;第三种说法,在《明实录》中记载叫“速来蛮“,苏泥麻,也是谐音;第四种说法更奇特了,说它是从索马里带回来的,所以叫“索马里青“,听着和苏麻离青比较接近。
其实这个苏麻离青的来历并不重要,它对青花,对百姓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它为中国的陶瓷美学带来了一道绚丽的风景。这道风景就是它充分地体现了苏麻离青的特性,体现了它这种由缺陷带来的美的这种特性。这就是苏麻离青的名气所在。
明初青花一说就是永宣,按照一般人的思路,都会认为永宣是父子关系,永乐宣德嘛。实际上,永宣是祖孙关系,中间还有一个洪熙。宣德的父亲仁宗在位只有一年,年号洪熙,因为时间短暂,所以一般不学历史的人很容易忽略这段。
一般的说法是“永宣不分“,永乐瓷器和宣德瓷器非常接近,尤其不带年款的,不是专家分不清楚,看着都差不多。专业人员很容易把永宣瓷器分清楚,但非专业的人没有必要分清它,知道是明代早期的青花足矣。
宣德在位10年,38岁的时候去世。他在位时是明朝的盛世。宣德皇帝雅好艺术,喜欢绘画,大名鼎鼎的宣德炉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因为有雅好艺术的宣德皇帝,才有了宣德瓷器的辉煌成就。乾隆皇帝就非常欣赏宣德瓷器。比如有一件极为特殊的青花瓷器,是御用的礼器,佛教做道场的时候使用,瓷器上面写着古印度的梵文,还有五个汉字“大德吉祥场“,意思是能够消灾去难,吉祥如意。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这件宣德青花,他让宫廷画师丁观鹏画了一幅《鉴古图》,把这件宣德青花画在图上,搁在自己身旁,表明他对这件东西的酷爱。
宣德皇帝有点儿小毛病,喜欢玩儿。宣德的政权来得比较容易,到了他这儿,不需要再创业,守着就可以了,所以他非常喜欢玩儿。史书记载他“雅好词翰“,“精于绘事“,“酷好促织之戏“。前两条大家都不怀疑,因为宣德有很多画作存世,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有,画得虽然幼稚,但看着很有意思。那么最后一条呢,很多人不信。“促织“就是蟋蟀。宣德皇帝酷爱斗蟋蟀,出于晚明笔记,所以有人说都是野史,皇上天天斗蟋蟀,那成什么了!
由于没有证据,所以这疑案一拖几百年。清初的学者王渔洋在评《聊斋志异·促织》时,就认为这个传说无据,是假的。其实,唐代人就开始养虫了,宋代人非常喜欢斗虫,大奸臣贾似道就喜欢斗蟋蟀。所以,明代宫廷里盛行斗虫,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过去北京人管蟋蟀罐都叫“将军府“,可见蟋蟀要互斗。北方人和南方人都用斗蟋蟀来赌博。宣德皇帝沉溺于斗蟋蟀的故事流传得非常广,当时有这样的话:“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曾经有传说,宣德时期有过拿骏马换虫的事,就是拿一匹马换一个虫,可见他有多喜欢蟋蟀。今天不知哪儿能用虫换马?
宣德青花蟋蟀罐的传世品非常罕见,过去见到时,还不知道是蟋蟀罐,全世界只有零星几个。据说宣德死后,他母亲张太后当场下令,把他所有玩儿的东西全砸了。明人李贤在《天顺日录》中有明确记载。台北“故宫“有1000多件宣德青花瓷器,是全世界收藏最多的地方,可一个蟋蟀罐都没有。所以,当时不能证明宣德有此爱好。
结果还是有人来揭开这个谜底,就是我们的考古专家。1993年,景德镇出土了一窝青花残片,把这些残片攒起来,就是宣德时期的蟋蟀罐,一共21件,一看就是故意砸的。蟋蟀罐的成堆出土,证明史书记载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宣德青花蟋蟀罐价值连城,大家也回家找找吧,但别找来假的。
到了宣德一朝,青花瓷器就逐渐摆脱了波斯文化的影响,波斯造型逐渐减少。宣德八年《大明会典》中记载,朝廷一次下令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00件,足见当时的国力强盛。44万件东西,今天用车拉,得拉多少车?宣德时期的龙纹也非常凶猛,反映出宣德的时代面貌。中国龙纹最为凶猛时期就是永宣时期。
20世纪80年代,我曾经见过宣德龙纹大缸。当时一个朋友告诉我,北京有一大户人家,“文革“查抄退赔,拿回很多好东西,其中有宣德的大缸,让我去看,喜欢还可以买。这种机会非常难得,我就跟他去了。我印象非常深,一进他家门,刚拐过弯儿,就看见院里有一个玻璃房,里面种着芭蕉树,非常雅的人家。今天都很难在家里养芭蕉,那可是二十多年前北京的冬天啊!
我进去看了很多东西以后,就问:“您那大缸呢?“他说:“床底下呢。“我问:“怎么在床底下?“他说:“摔了!““怎么摔了?““哎呀,那俩倒霉的三轮车工给摔的!“两个三轮车工把缸运到他们家门口的时候,由于是冬天,很冷,戴着棉手套拿不了这缸,缸特别大,很重,得俩人抬。宣德时期的缸是直沿,沿上没有很容易抓的边。两个人把手套一摘,空手就抓这个缸,往他们家里拎。经过院子的时候,手就开始出汗,因为瓷器在冬季里是冰凉的,手是热的,所以手立刻就出水,抓不住了,一下就掉地上摔碎了。我说:“好不容易来了,碎了也拖出来看看吧。“就从床底下拿出来了。摔得倒不是粉身碎骨,有大概十来块,能拼起来。那时候我对瓷器的认知是一定要完整,这种残的就不愿意买了。然后我就问:“您这还怎么卖啊?“他说:“几百块钱,我不想卖,窝心;一千块钱,你也不给。“我心里也是这么想的:碎了凭什么给一千块钱啊?然后就没买,这件事就过去了。
相似小说推荐
-
猴年马月盗格日 (商不奇) 花城出版社情窦初开的年纪,一次意外带给郑能谅匪夷所思的能力,只要与异性发生身体接触就会灵魂出窍,进入可以选...
-
修士的厨神生活 (食颜而肥) 起点VIP2018-10-15完结灵气复苏的时代,得修真传承,以炼器入道,与美食相伴,在吃喝间寻觅长生。 修真和美食更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