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百工匠心 (雅玩居士)



南方除景德镇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青瓷窑,龙泉窑。讲哥窑的时候讲过,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弟弟烧的窑就是龙泉窑,也叫“弟窑“。但是这个名称实际上是不用的,只是书上有记载,我们很少有人在生活中说我买了一个“弟窑“。我没有听一个人这么说过,就是我买了一个龙泉--龙泉窑。龙泉窑就是颜色是非常青翠的,它是南方最重要的青瓷。

我们叫“龙泉青瓷“,但是西方人怎么叫呢?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塞拉同“,它是从法语过来的,法语就叫eladn。

十六世纪晚期,龙泉青瓷第一次运到欧洲的时候,欧洲人都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瓷器,所有人都惊呼,说怎么这么漂亮。当时有记载有什么呢?贵族使用这样的青瓷招待客人,办酒会完了得找专人看着盘子,要不然客人就把盘子揣走了,带着油都没有关系,揣在身上就揣跑了。所以,就可见当时商品的这个重要性。那么当时法国上流社会在演一出戏,这出戏叫《牧羊女》,他那个男主人公穿着一个青布长衫,这个男主人公就叫“塞拉同“。他们说不出来这个颜色,所以他只好说,那个瓷器太漂亮,漂亮得就跟塞拉同穿的衣服的颜色一样。说起来很罗嗦,所以就简化成“塞拉同“。到现在全世界公认的中国龙泉青瓷都有叫eladn,翻译过来就是“塞拉同“。记住了这个词,听起来很怪。中国名字为什么叫个洋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龙泉的青瓷后来就成了中国青瓷的一个代表。十六世纪、十七世纪大量地贸易、走私到欧洲。欧洲的贵族都以拥有这样龙泉的青瓷为荣。

龙泉青瓷最好的时期不是北宋,反而是南宋。南宋的颜色非常均匀,釉面也就不开片了,非常润泽。我们比较一下可以看出来,北宋的这个胎厚,釉薄,开片;南宋的时候,胎薄,釉厚,不开片,就是它进步的一个过程。北宋的颜色它是豆绿的,南宋就开始出现粉青、梅子青,变成一种青绿色,非常地漂亮。

四川遂宁发现的那一批瓷器,当时是005件。一个坑里,当时有人推测是因为战乱,就把这个瓷器一股脑地埋了一坑里,拿土一盖。偶然的一个情况下,发现了,一发现一数005件,里头有多少龙泉呢?有342件,342件是龙泉青瓷,是在四川。四川离浙江也很远,过去都是大山区,山区对山区非常难运输的。那里的那个龙泉青瓷几乎个个都是国宝,非常漂亮,都是南宋时期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那时候二十几岁,我去过龙泉。从书上知道,有龙泉这么个地方,生产这么漂亮的青瓷,我一定要去看看。那个时候,我们也不兴什么收藏陶瓷,问谁谁也不清楚,我就自己奔了龙泉了。

我印象很深,当时从杭州出发的话要走2小时。今天大概我问了一下,今天大概两三个小时,高速公路就到了吧,很近了。那时候要走2个小时,中间因为一天走不到,我忘了是在哪个县里,在一个农家的小招待所里睡了一夜。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住一宿是一块三毛钱。我当时还有很大的照相机。当时我为了照相机的安全,我跟老太太说,我说我能不能把这个房子包下来。然后她很诧异地看着我说,你包下来要干嘛呢?我也不好说,我怕东西丢了。我就花三块九就包了三个床位--屋子里不是两张床,是三张床。然后老太太就对我无上地好。你想想一个人居然包两张空床还给钱,觉得很奇怪。那时候没有这种概念嘛,都是跟生人睡在一个屋里嘛。那个屋是没有盥洗设备的,什么都没有。她就打一盆热水非要来给我洗脚。那时候全国也没有足底按摩,脚除了自己摸过,没让人摸过。来一个生人非要给你洗脚,你就觉得浑身的不自在。那时候又年轻,怎么说都不行。她非要给你洗脚表示一种热情。然后我就从那儿,第二天清晨又坐长途车去到了龙泉。

在龙泉的山区里,看到当时大量的青瓷。那时候也是开始有建设,有出土,看了很多。对龙泉的青瓷感受非常地强烈,回来的时候还买了很多背着,生怕一路给磕了。那时候不像现在还有什么很好的运输工具,那时候都是挤长途着车。长途车非常挤,那时候也是仗着年轻,能吃点苦,所以就还是其乐无穷。

南方还有重要的黑瓷,福建的建阳窑,也叫建窑。

建阳窑主要生产的东西就是喝茶的茶盏。我们现在说起来就是一个茶碗,它在史书上记载叫“乌泥窑“。什么叫“乌泥窑“?就是胎是黑的,特别黑。黑瓷的生产主要跟宋代的饮茶习惯有直接的关系。

宋代的关于饮茶的记录非常多。其他文献比如诗歌里,词曲里也非常多。陶谷在《清异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他说,“闽中造成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就是说这个闽中--那就是福建,我们说的建阳就在福建--它造茶盏。鹧鸪斑是什么呢?是一种鸟的羽毛。鹧鸪是一种鸟,它的羽毛上有很多斑点,非常漂亮,茶盏就模仿了这种仿生的。仿生的茶盏是在建盏中非常常见,比如兔毫盏,像兔毛一样,兔毫嘛。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他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他就是说这个盏就是青黑色最好,有那种条状的所谓“兔毫“的为上。

“建盏“是我们的称谓,过去还有一种称谓我们后来不用了,日本人在用。你到日本一看,它就叫“曜变“。明人笔记中曾经有一段迷信的说法,他说建盏开窑的时候,必须取童男童妇的活血祭祀。然后往里一泼,这精气就凝在上面了,所以叫“曜变“。

这个“曜变“这个词后来中国人就不怎么用,用在日本。你查日本的陶瓷书一定定“曜变“这两个字。后来很多人认为,这个词是日本的。其实不是,是我们自己的,后来传到日本了,我们就不用了。那么日本人管它叫什么呢?叫“曜变“。

还有一个说法更有意思,他叫“天目“。苍天的“天“,眼目的“目“--“天目“。“天目“是怎么个来历呢?它有无数种说法。但是最接近于一个史实或者最能让人信服的一个说法,就是当年的日本僧人到中国来,带回的茶具是从浙江天目山带回来的,这个说法比较有说服力,容易让人信服。这个日本的僧人把中国喝茶的方法以及茶具带到日本的时候,这个东西顺理成章叫为“天目“。现在引申出去的,凡是黑色的瓷器,宋代的黑色的瓷器都叫“天目瓷“。

第305章 茶道

宋代饮茶用黑色茶盏,跟现在茶杯完全不一样。要了解其成因,首先要了解一下唐代和宋代的饮茶习惯的不同。那么,唐人呢,是煎茶;宋人是点茶。这有什么不同呢?唐代人喝茶的时候,他取一块茶饼以后,他要把它烤热了以后,要把它碾成细末,用茶碾在这碾。碾完了以后要过箩,过箩以后然后它去煮,水要煮三沸,不停地在开。煮完了以后,煮好了以后就把它舀到碗里,有的还要加上盐、姜,加上一些佐料,这样去喝。多少我听着,我是没喝过,但是我觉得就是一个菜粥的样子。你想想他又搁调味料,又搁盐,是吧?它就是菜粥。它是这么一各类似粥。所以我们有一个很古老的说法,叫“吃茶“,是这么来的。他不叫喝茶,叫吃茶。你像《水浒》里、《红楼梦》里都说吃茶。

宋人就不一样了,宋人是点茶。他是只把水烧热了,他不是拿锅里煮。然后把这个茶也碾碎了以后直接拿水--沸水--就注进去。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沏茶。但是他是连茶带水一块儿喝。他不是像我们现在这种喝法。他这种水注的,注下去的叫“点茶“。他大概是这样,就是他根据茶盏的大小,搁好了,把那个茶叶的末要调一调,叫“调膏“,调完了一注,哗就开了。我现在想起来有点像咱们冲奶粉的样子,就这么个样子。

我们比较一下,唐代喝茶的时候有附加物,就是说姜啊、盐呀;那么,宋人就主张喝纯茶了,就不再搁调料了。这就是一个我们从今天的角度上看还算是一个进步。由于他饮茶习惯不一样,所以他的茶具就不一样。为什么要用建盏呢?就是保温。这种黑的泥导热特别慢--保温。

我们现在喝茶的这个方法相传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叫朱权这个人发明的。当时他不愿意跟他的兄长朱棣,永乐皇帝,不愿意争政治上事,所以他躲了,躲在深山里弄饮茶,弄雅的事。他发明的这种喝茶。这种喝茶的方式呢,专业术语叫“瀹饮“。他的方式呢,是蓖去茶叶,出汁。就是我把茶叶蓖去,喝这个水。当时朱权在洪武二十四年的时候写了一个《茶谱》,写了这么一本书,然后这也有一个更大的一个政治原因,就是当时朱元璋下令,他是从经济角度考虑,他下令是“废团改散“,团茶--沱茶改散茶,省事。正因为改成散茶以后,朱权就发明了这种饮茶方法,距今大概是六百来年。

建盏这种茶具,要是为了宋代的斗茶之风。宋人的这种斗茶直接从茶碗就可以看出来了。蔡襄就说,“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我们也说不清颜色,因为咱们没活在宋朝,所以没看见到底青白和黄白有多大差异。但是他说的是汤水的颜色,决定汤花优劣的标准就是看它挂在茶碗边上的,挂的这个水痕快慢。你水痕出现的早晚是决定你的胜败的,你水痕出现得越早,你的茶就越不好,越晚就越好,所以晚者为胜。斗茶就是咱俩喝完茶一看,你这出了,我这还没出呢,你输了,我赢了。水痕如果咬住茶碗的边,久久不散就称之为“咬盏“,这都非常专业。但是我们从生活中可以比较,什么啤酒好啊?一定是挂杯的好。你啤酒一倒一点沫不起,那肯定是昨天打开让人喝了兑了水了,肯定是这样。啤酒的好坏跟这个好像有一点类似的地方,就是它如果有点挂杯,白沫,这是它的一个标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