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娱乐之最强大脑 (昊鲤)


  工苏大学文学系张达教授道:“李凡,这个你可能真的想多了,这个有明确记载的,我对这首诗有过研究。南朝宋、齐时期的王僧虔《技录》明确指出《白头吟》的作者是卓文君。
  历史和文学上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假的,很多都是有依有据的,我的‘打假斗士’。”
  噗!
  哈哈!
  现场笑声顿起。
  李凡最近在网上掀起了一阵‘考证风’,然后网友们也亲切地封他为‘打假斗士’,李凡倒觉得还真蛮贴切的。
  面对张教授的“发难”,李凡不慌不忙地道:“但是,此时《白头吟》诗的名称是《皑皑山上雪》。况且,王僧虔上距司马相如、卓文君的时代已有五六百年之久,且王氏未提史源,所以,王僧虔的话难以让人认同。
  学生我一直倡导的新考据学,极为重要的一点则是‘追本溯源’,任何没有根源的事物都是站不住脚的。”
  张教授反问道:“如果说王僧虔的言辞不足为据,那反过来,你所产生的质疑也毫无理论依据啊。”
  李凡心中顿觉一凉,心道:同样是教授,这位教授和京大教授的水平明显差了一截。
  面对诡辩,李凡也没兴趣和他扯下去,他笑道:“那好,我再从诗词发展及理论上略作分析。
  《白头吟》是非常优秀的五言诗,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了。但根据我国诗歌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生活的西汉的中期,是不可能产生这么成熟的五言诗的。各位老师觉得呢?或者说,大家可以给学生提一个醒,看看学生遗漏了西汉时期哪首经典而又颇为成熟的五言诗?”
  几位教授想啊想,没想出来。
  台上准备比赛的选手们也一个个抓脑袋,也没抓出来。
  李凡总结道:“我认为,任何事物基本上都是合乎历史进程的,单说文学,基本上不可能在五言诗的启蒙期就单单只蹦出一首《白头吟》,但这首诗对于表达卓文君当时的感情非常吻合的,但的的确确不应该是她的作品。”
  好吧,又一首伪作被李凡“摁章”了。
  孔远幽幽地道:“接下来你是不是要说《怨郎诗》也不是卓文君的作品?”
  卓文君三首代表作为《白头吟》《怨郎诗》《诀别书》,相传都是卓文君写于司马相如打算纳妾之时,用以“要挟”司马相如的作品。
  《怨郎诗》的典故是:
  穷小子司马相如在京城被举荐做官后春风得意,赏尽风尘美女,于是便有了弃妻纳妾之意。他给卓文君写了一封十三字信,内容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有其他版本)。
  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顿觉其中之意: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字,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忆”的暗示?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怨郎诗》同样是一首数字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九月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焚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红如火,偏遭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已心寒,忽匆匆,三月桃花流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瞧瞧这数字诗设计得多么精妙,文采多么卓越,尤其这两首诗一来一回的互相应照,堪称绝笔!
  但是,可但是啊,接下来,李凡直接就给人家否了!
  他道:“《怨郎诗》这首诗我认为也是伪作!”
  嗡!
  现场顿时议论纷纷起来。
  “兄弟啊,卓文君真没几篇作品传世,你可悠着点儿啊。”
  “你信不信今天晚上卓文君能爬你床上去?”
  “帅李也是没谁了,真是‘没谁’了!”
  ……
  李凡见众人议论不止,他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略一停顿后,所有人都禁言了,等着李凡如何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李凡见状再道:“首先,诗中‘百无聊赖’一词是在卓文君死后数百年才出现的,出处是蔡文姬的《悲愤诗》。
  其次,在卓文君的时代,‘转世’这一说法并未流入中原。
  最后,数字诗应该是宋末以后出现的,因为那是元曲风格。这个诗的情调也是元曲风韵,它非常像元代的散曲,应当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流传到元代以后出现的。
  这两首数字诗的名气非常大,但可惜,基本上是伪作无疑。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么?”
  摄像诗直接给几位教授来了一个特写:作家孔远的状态是懵懂的,估计作家头衔含金量并不高;另外两位教授倒是非常欣赏地点了点头。
  “我有个疑问想问问李凡哥哥。”
  镜头立马打了过去,台上选手中站起了一个洋娃娃,她满头的金发,皎洁的皮肤,模样也就9岁左右。
  李凡一见这女孩儿脑袋都疼,可千万别问自己9岁尿床的事儿。
  杨宝宝好奇地问道:“那首数字诗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后面不是‘十万’么,怎么说少个‘亿’呢?”
  李凡解释道:“宝宝,这个啊,是因为古代的‘亿’就是‘十万’的意思,古代的单位计制是按‘一、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来排列的,逢十进一。”
  这时又有一个十四五岁的男选手站起身道:“不是‘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么?”
  李凡再解释:“这是我国在二战时期订为标准的,古代不是这样!”
  李凡话音刚落,现场不自觉地响起了掌声,热烈而又浓厚。
  后台。
  贾制片叹道:“博学多才啊!”
  编辑道:“自愧不如,看看那几位嘉宾老师,明显搭不上话。”
  孙制片也道:“哎,都说人家敢‘打假’,关键是人家真有‘大盖帽’和‘警徽’啊!”
  ……
  本来开场是嘉宾老师热场时间,各位老师简要地讲述一下有趣的国学知识什么的,结果,开场很快变成了李凡的‘打假’时间。
  舞台上。
  程教授道:“得,不用你李凡说了,卓文君的《诀别书》也在你那是假的了呗?”
  “对啊,就是假的,大家听我分析啊……”
  得,华国流传下来的卓文君的三首作品全是伪作!在李凡这儿全部都是!
  主持人笑问道:“不用多说了,那广为流传的《凤求凰》也不是司马相如的作品喽?”
  李凡道:“对,应该也是后人附会上去的。不仅仅如此,世人皆知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我认为就是一场惊天骗局!”
  此言一出,整个录制厅里喧哗一片。
  这言论太出乎大家的认知了,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那历来都是歌颂夫妻恩爱的典范,两人又都有大才,尤其是司马相如,更是被誉为汉赋四大家之首,两个人美好的爱情更是被世人传为佳话,怎么到你李凡这里,却弄成了惊天骗局?
  这完全是挑战常识啊!你李凡也忒敢说了。
  录制厅内,从台上到台下,再到后台,几千双眼睛齐齐盯向了李凡,一眨不眨。
  李凡道:“为什么说是惊天骗局,请听我稍作分析。
  他们两个人的故事,咱华国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司马相如穷困潦倒之际,投奔临邛县令王吉。该县有一当代巨富,家主叫卓王孙,家里有家奴八百,以冶铁闻名于世。
  某天,卓王孙宴请县令王吉到家做客,同行的便有司马相如,席间,司马相如抚琴,弹《凤求凰》,引得在屏风后面的卓文君春心泛滥。
  因为卓王孙并不同意两人之间的恋情,所以两人上演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私奔事件。
  这是流传的版本,但是,据我分析,情况并不是这个样子。
  我们以《史记》《汉书》为主要依据来讨论这件事情,因为它们无疑是非常权威的,尤其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为基本文献。
  先从头说起,说穷困潦倒的司马相如投奔了县令王吉,王吉将司马相如安顿在宾馆里天天朝拜,但司马相如前期还会会客,后期则直接闭门不见了。
  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造势,制造新闻热点,吸引卓王孙眼球,让他上钩。
  卓王孙有次宴请县令,自然也把这位清高出了名的司马相如列为上宾了,结果反复请之而拒绝。
  这事儿《汉书》里写的是‘相如为不得已而强往’,这里‘为’通‘伪’,班固的这一个‘为’字揭示了司马相如假装不赴宴的作秀行为。
  赴宴后,酒宴进行到高潮时,王吉将一张琴恭恭敬敬呈送到司马相如面前说:‘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拗不过县令热情相邀的司马相如便顺手弹了曲子,其中传闻有《凤求凰》。
  大家注意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写道:卓王孙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