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文明是属于青铜时代范畴的概念,专指人类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的国家阶段。
在中国的历史课本上,中国的文明是从公元前2070年,禹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建立夏代开始。
但在国外包括港台地区并不同认同这个观点。
他们认为中国文明的历史,最早始于商文明。
开始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年。
也就是中国上下5000年文明,并没有5000年,而是3500年。
主要分歧是‘夏王朝’是否存在。
国际学术界不承认有‘夏王朝’存在的。
其理由是没有任何考古依据,即没有文字出现,也没有冶炼的青铜器发现,更没有表明国家形态存在的任何依据,以及城市遗迹,等等。
陈锐在这里发现夏代的青铜器,青铜器器形非常大,非常精致,说明夏代就掌握冶炼青铜的技术。
在青铜器、陶器、陶器碎片上发现刻有成文篇幅的夏篆证明了夏代就有非常成熟、相当完备的文字,它不但不比商朝甲骨文原始,落后,还比商朝甲骨文进步,成熟,美观。
青铜、文字,这是文明的标志性的东西。
陈锐手里的几件青铜器,刻有夏篆的陶器、青铜器、陶器碎片说明了‘夏王朝’的存在。
当然,仅靠有限的几件青铜器,几个夏篆说服力不大。
陈锐需要找到更多的青铜器,夏篆文字,用夏篆记载的事物等。
走了半个小时,陈锐发现了古城废墟。
古城废墟被灌木丛、藤蔓掩盖。
扒开藤蔓、灌木丛可以看到断垣残壁,巨大石块零乱地堆放在废墟里,斑驳一片,饱经风雨和周围环境的摧残。
空气很潮湿。
断垣、残壁、平整的石块上长满了绿色的苔藓,成为了一些生活在阴暗潮湿环境里的虫类,蛇的栖息的乐园,不时地能看到蜈蚣、虫子从石头底下,断垣残壁的缝隙里跑出来,又钻回去。
陈锐从孕海珠空间拿出一把**,将阻挡视线的藤蔓、灌木丛砍掉。
走进古城废墟。
古城废墟给陈锐一种很苍凉的感觉,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气息,很沉闷。
周围一片死寂,静寂得让人生忧。
断垣残壁,杂草丛生。半埋在土里的石块、器物以及挣扎过的尸骨,似乎向陈锐无声地诉说着数千年前在这里发生的悲剧。
一个曾经辉煌的古城瞬间遭到毁灭。
被山崩引发的泥石流掩埋。
在古城废墟里。
陈锐发现最多的是土堆里埋藏的尸骨,层层叠叠,多得让陈锐头皮发麻。
-------
感谢书友莲花瑶,流云翔打赏588起点币。
感谢密鬼,风雨风云枫叶,书友150508~,火龙诛仙阵,埘绱づ风等书友的打赏。
非常感谢!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
本书看得可以收藏一下,有推荐票的书友投一下推荐票。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三节 夏后杼鼎]
在陈锐脑海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
数千年前的某一天,天下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并携带大量泥沙掩没了建筑在山下的夏城。
在泥石流掩没古城的一刹那,无数的受害者在突然到来的泥石流掩没,混着水的泥土包裹了他们的躯体,凝固了他们最后的姿势,将夏城人临终前的所有细节都记录了下来。
很多人死了,尸体淹埋起来。
一部分夏城人逃过了一劫,离开了这里,迁徒到另外一个地方居住。
他们含泪离开时,用鞣制的羊皮纸画了一幅地图。
地图上标出了祖先世代居住的夏城以及居住在夏城的夏城人赖以生存的夏阳湖的位置,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回到祖先世代居住过的地方。
后来陈锐可以猜测得到。
夏城人的后裔再也没有回来过这里。
在江、西某个偏僻的山林定居下来,繁衍生息。
羊皮地图一直保存下来。
直到波田支队攻入江、西,从夏城人的后裔手中得到了这张羊皮地图,派平田一夫去寻找羊皮地图上的夏城和夏阳湖。
结果,平田一夫以及十几名日、本兵死在辐射山谷。
最后,陈锐从平田一夫的尸体上得到了羊皮地图。
找到了羊皮地图上的夏城和夏阳湖。
脚下是夏城废墟。
陈锐在夏城废墟中搜寻起来。
搜寻了二天。
收获有限。
只有少数几件的夏代的玉器,陶器,青铜器等。
不过陈锐知道夏城废墟的东西并不只有这些。
大多数东西被泥石流淹没在夏城废墟地底。
还有一部分东西被泥石流冲刷冲出夏城废墟。
陈锐打算钻入地底搜寻。
陈锐站定,施展土遁术,人变成一团土黄色的虚影,沉入到地底。
陈锐在地底行走自如。
陈锐能感觉泥土的存在,感觉到泥土对身体有些轻微的紧压感,就好在水里,感觉到水的紧压力一样。
视线内的泥土、沙石在陈锐眼里看来,被虚幻化了。
埋没在土里的器物在泥土、沙石虚幻化后,非常显眼。
陈锐人处在离地面5米深的地底,向发现的第一个器物走去,行走自如,泥土、沙石对陈锐的身形毫无阻碍。
陈锐将地底收获的第一件陶器拿在手里,仔细观看。
这一个夏代灰陶,作食器的簋,折沿平底,造型独特,在簋上面有方格、绳纹的纹饰,非常精美。
陈锐将陶簋收进孕海珠空间。
几分钟后。
陈锐收获了第二个器物。
这是一个玉钺,造型非常独特,与龙山文化的玉钺有些类似,
长方形,两侧边缘出脊齿,刃略作弧形。
“这是一个网格铜鼎,敛口,折沿、环耳,空心四棱锥状足,腹饰一周带状网络纹,铸工非常精致。”
“这个是爵,青铜酒具,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棱足,独具特色。”
。。
将地底的器物收获完后。
陈锐进入到真正的夏城地底遗址。
陈锐发现了一个大鼎,这是一个大方鼎,长方,四足,鼎厚立耳,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以云雷纹为地,劲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
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
陈锐拿出一个卷尺,对着大鼎量了量。
鼎高105。2厘米,口长112。5厘米,口宽75。4厘米。
陈锐抬起大鼎掂量了一下。
重量至少在700公斤以上。
这个鼎非常大了。
铸造这个重达700公斤以上的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这足以反应夏朝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陈锐在器内壁发现铸有铭文,21行450+字。
陈锐将大方鼎收进孕海珠空间。
为了搞清楚鼎的来历,陈锐也进入了孕海珠空间。
首先,陈锐用水清洗掉鼎上的泥土,使鼎恢复到清亮锃新。
然后用数码相机拍摄了器内壁的铭文。
显示在电脑上,放大。
结合甲骨文,周篆,象形字逐字释放。
陈锐并不是古文字专家,且时间有限,458个字,陈锐释读出100+字。
虽然不能解释铭文全篇,但铭文大概的意思懂了。
夏朝有个君主叫杼。
杼是少康之子,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君主。
杼承后位后,他了解东夷对夏室的不满,为了巩固在东方的势力,他把都城从原东迁至老丘,他重视发展武器和制造兵甲。他还派人讨伐东南沿海地区的东夷,传说其获取了吉祥物九尾狐。
夏朝的版图在杼的统治下扩张到了东海之滨。
杼在位期间是夏朝最昌盛的时期,夏人对杼格外尊重,为杼举行过”报祭“,认为杼全面地继承了禹的事业。
这篇铭文是杼的儿子夏后槐铸造的,为了歌颂他父亲杼的功绩。
铭文全篇的内容杼继位开始,描述杼迁都,发展武器和制造兵甲,讨伐东夷,东夷部落向杼
纳贡祝贺等等事迹。
陈锐将这鼎命名为夏后杼鼎。
《竹年本纪》载,夏代多位君主称呼前冠以‘后’字,如‘后启’,‘后相’,‘后少康’等。
‘后’字夏代与‘君’、‘王’同义。
‘夏后’即‘夏王’的意思。
因为这个四足方鼎是夏后槐在位时铸造纪念、歌颂父亲杼的。
所以,四足方鼎被陈锐命名为’夏后杼鼎‘。
不需要其它证据,单这尊’夏后杼鼎‘就证明了夏王朝的存在。
而且中国历史在夏代就形成了一个文明。
众所周知,文明的几个主要特征:文字,青铜冶炼术,城市国家,宗教礼仪,满足这几个条件才能称之为文明。
文字就不用说了,’夏后杼鼎‘内壁铸有的458个铭文,说明了夏代有文字。夏代的文字非常的成熟,非常的规范,非常的完备。
青铜冶炼术,夏代能够铸造出700公斤的大鼎,可以说明夏代掌握了非常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铸造技术,并且将青铜技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小说推荐
-
中场主宰 (惊艳一脚) 起点VIP2016-07-31 足球运动这是一个中场球员成长的故事,来自于着名的曼联青训营,王睿由于特殊的体质,不得不离...
-
我的影子是食神 (李家大儿) 起点VIP2016-07-02 异术超能 北漂在厨房里的小人物李更新经常安慰自己:最穷不过要饭,不死总会出头。 他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