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时,京城的某处院落。一群足够影响大明决策的人正悄悄的聚在这里。不要怀疑,能够真正影响大明的人,从来都不在皇宫。
“这是前线的急报。大家都看看吧。”
其中一人,说着,递出了一个小纸卷。众人结果依次观看。
“这......这怎么可能?不是说前线已经大败了吗?怎么又突然间赢了?”
“详细的战报在后面,不过我可以先给大家说一说。据说是李如柏带兵,截断了努尔哈赤的后路,直接阵斩敌酋。导致后金大败,现在已经全面退回建州了。”
“李如柏,他有这种胆量?”
“只是战报上如此说。但是据我所知,应该不是他的注意。据说是一名杜松麾下的哨长。在杜松兵败被打散之后,归到了李如柏的手下。
此人有万夫不挡之勇。又胆大包天,仅仅用了百余人的队伍,就敢偷袭努尔哈赤的大军。出其不意,直接斩了对方的人头。但是杜松已经战死,他只能归在李如柏的手下。”
“却是便宜了这个家伙。杨稿呢?为什么没有他的消息?”
“杨大人,因为前线战败,捷报尚未传回的时候,就已经愧疚的自杀了。”
屋内顿时出现了一阵诡异的寂静。所有人脸上都显现出了一个明显的意思,不相信。大家都是一路人,放到自己身上,他们知道自己是绝对不会自杀的。我都做不到,杨稿自然也不应该做到才对。
所以,杨稿怎么死的,一目了然。然而这事,他们确实在是有些无能为力。毕竟在千里之外的辽东,他们这些万金之躯,怎么可能去那里调查一个人的死因。到时候让言官喷两句就好了。
最先开口之人,见大家陷入了沉思。开口道。
“为今之计,不在于这个功劳的问题了。在于圣上的问题。早年三大征,三次告捷。我以为,此次,绝对不能再传捷报了。”
“不能又如何,你还能公开拦截前线军情不成。不过,这些年,陛下身体每况愈下。之前战败的消息已经传来,如今又突然传来捷报。大喜大悲之下......”
房间里再次陷入寂静。
且说朱翊钧正在公众坐立不安之时,只听外面传来了急报声。一名太监急匆匆的跑进了皇宫。
“恭喜陛下,前线大捷啊。”
尽管心中还存在着一丝幻想。但是当这种幻想成真的时候,朱翊钧还是感觉一种强烈的不真实。
“你再说一遍!”
“贺喜陛下,前线大捷。李如柏总兵顺军直击努尔哈赤大营。敌酋仓促回防。被李如柏麾下的一名哨长突袭,当场斩杀。此时,人头已经在来京城的路上了。建奴已经全面溃败,退回了建州。前线安矣!”
“好,好,好......”朱翊钧连道三声好。但是随后一口气没上来,引发了一阵剧烈的咳嗽。
“陛下,快传太医......”太监连忙大喊。
“不,不要太医。”我现在不想见太医。给我把详细的战报拿来,我要好好看看。
太监脸上闪过了一丝异样。有些无奈的递上了手中的情报。而宫外,早已经在这里等候的太医则是一脸的蛋疼。这时节,北方的天气那可真是酸爽。他接了密令,在这里等候。一旦宫里传太医,立即觐见。但是等了半天,为什么没人传太医呢?再不传我他妈要冻死了啊......
朱翊钧把那名太监轰了出去,独自一人仔细的阅读情报上的内容。当他读到陆煊斩杀努尔哈赤的时候,不由得大叫一声好。但是随后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
郭真比前线战报到的时间要晚了一天。尽管是同时出发的。但是他终究不是那些专业的驿兵。再加上身上有伤,自身精疲力尽。所以,终究还是慢了不少。
而一到京城,没有丝毫的休息时间,就立即受到了朱翊钧召见。
“郭真,战报我都看了。据说阵斩努尔哈赤那一战,你全程在场,甚至还亲自上阵搏杀,斩了数名建奴?”
“回陛下,奴婢哪有那个本事搏杀建奴。只是使用弩箭,射死了几个而已。真正搏杀的,乃是陆煊,陆文昭,以及沈炼三人。”
“是吗?战报上说。你们四人带了百余人,就敢设伏努尔哈赤。但是朕怎么感觉,这战报有点不大可信呢?郭真,你给朕说实话,当那一战究竟是怎样的?”
朱翊钧作为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自然不是笨蛋。他并未完全相信那份战报。相反,他更相信自己派出去的太监监军。在这些大事上,这些太监,却是比某些人更加可信。
“是,陛下。”
郭真马不停蹄的赶回,为的就是这一刻。
第119章 那我可就不客气了(求订阅)
天边隐隐的出现了一丝鱼肚白。不知不觉只间,天已经亮了。
宫里隐隐的听到了太监打更的声音。御书房中的朱翊钧跟郭真这才恍然发现,他们竟然已经谈了整整一夜了。
“好好好......想不到我大明江山,出了如此悍将。看来上天还是护佑大明的。陆煊,陆文昭,沈炼,朕记住他们了。郭真,你也很不错。这可惜,虽然斩了努尔哈赤,能够让辽东安稳一阵。但是建奴之患仍在啊。”
“陛下不必担心。我大名猛将辈出,区区建奴,不足为据。”
“不足为据......看看杜松跟马林,还有刘綎。谁能想到,是一个猎户,救了辽东呢。不过既然他已经是军中哨长,那封赏就更方便了。郭真,替我拟旨。”
明朝的政治制度,非常的成熟,复杂。就说辽东领略跟总兵这两个职务,其实都不是常设的。一般只有在战时,才会临时增设。就相当于上一卷中出现的护国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一样。
不过因为辽东一代,战事频繁。所有在明朝末年,这些职务基本上跟常设没什么区别了。
刘綎那一路人回来了一半。刘綎本人挂了。
这个结果的起因,还得从陆煊等人的偷袭说起。当日,鞑子的主力突然间撤退。让刘綎产生了一种错觉。他以为其他几路大军,已经旗开得胜,逼退了建奴。自己当然不能落后。于是带兵追击。
大贝勒代善着手不愿意跟他纠缠。但是刘綎死缠烂打,最终逼迫代善跟他又来了一次对决。
这一次,代善无心死战,竟然没赚到多少便宜。但是刘綎这个倒霉蛋,因为突进太甚,被一只流箭射中了眼睛。勉强撑着回来,就一命呜呼了。这下,四个总兵就剩了李如柏一个人。李如柏理所应当的接任了辽东经略一职。
而陆煊则是一步登天,直接担任辽阳总兵。也就是李如柏原来的职务,屯兵辽阳。节制定辽,复州,金州,海州,盖州,等等十余个卫所。
这个封赏之重,直接吓到了周围的众人。就算是陆煊,也没想到会有这种级别的封赏。但是如果结合实际情况就能够看出问题所在。那就是即便是萨尔浒一战,看似所谓的‘大胜’。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自己骗自己的。
因为实际情况是,明朝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但是建奴其实根本就没有伤筋动骨。只不过努尔哈赤死的突然,导致内部大乱。才给了辽东一丝喘息的机会。
终有一日,建奴会卷土重来。到那时,辽东防线能不能撑住,还是一个未知数。
同时,萨尔浒一战,死了三个总兵。旗下的各种军官更是不计其数。粗略估计,中层以上的各种官员,死了足足三百人左右。底层的更是不计其数。尽管辽东防线,看起来仍旧固若金汤。但是这座防线的内部,已经异常的空虚了。
就拿兵力来说,杨稿出征之前,宣布四十七万大军出击。但是根据后来的研究发现,最多不过十三万人左右。努尔哈赤号称自己二十万能战之师。但是最多五万人。
建奴人少可以理解。毕竟野山沟里出来的,能有五万人已经很惊人了。但是萨尔浒之战,调集的可不只是辽东防线上的士兵。还有周边各地的援军。
主要是,这个时代吃空饷的问题实在是太严重了。一个卫所,满员应该有五千六百人的。但是在辽东,每个卫所的实际兵力,不足三千人......
能够想象这是什么局面吗?意思就是,在开战之前,辽东的地方官员,已经帮助建奴,把自己这边灭了一半了。
剩下的除了那些武官的亲卫之外。多数都是老弱病残。为什么是老弱病残?很简单,吃的少,要的少。关键是,一群老弱病残,掀不起什么风浪。
整个辽东防线之下,是已经走到了陌路的卫所制度。其实卫所制度本身没有问题,关键还是出在人跟土地身上。
后世一提到萨尔浒之战,很多人都会说。就算是萨尔浒之战勉强打赢了,明朝也没有机会了。陆煊不服气,但是亲身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只能无奈的承认。那种说法竟然他妈的是真的。
纵然他给辽东防线赢得了一丝喘息的机会。但是他发现很多东西,已经烂透了,失去了拯救的必要。
四路大军,覆灭了两路半。辽东防线各大卫所自然是严重缺少兵源。陆煊接任辽阳总兵,手里自然不能没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