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倾余生 完结+番外 (总有刁民想害朕)
- 类型:BL同人
- 作者:总有刁民想害朕
- 入库:04.09
毕竟这些将要去那险恶苦寒的战场抗击敌人的儿郎都是他们的子弟父兄,谁不盼他们能平安凯旋。
萧景琰站在城墙之上,看着旌旗如云马如龙,十七万大军分作两路缓缓向远方开拔而去。他看得太久太专注,以至于双目都刺痛不堪了,仍然舍不得掉回视线。
其实已经看不到了,城太高,人太小,路太远。站在这巍巍城墙之上,他甚至看不到那个人提缰纵马前,有没有回头看看他。
他想起昨夜自己硬是偷偷去了苏宅一趟,因为料知今天两人各有各的位置,恐怕连话都说不上一句,怎么都要提前与他辞行才是。
可到了苏宅两人单独相对,他却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叮嘱他万事小心,要他再保证一定回来,还是诉说自己会有多么想念、多么担心?
好像都太苍白无用,也太小儿女情态了。
梅长苏似乎也无话可说。这珍贵无比,也许是两人间最后的时光,他们就这样沉默对坐。
庭院中响起琴声。琴声铮铮然,一派少年意气,金戈铁马。他知道那是宫羽,他也知道宫羽将会随梅长苏出征。
这个时候他当然不会再心存芥蒂乱喝干醋。跟随梅长苏去的人越多越好,多一个人保护他,他便多一分安然回来的希望。
只是他难免有些羡慕。那么多人都能追随他陪伴他,自己却只能目送……
琴声激昂上扬,梅长苏取出玉笛走到窗边。笛声宛如一只鹏鸟平地振翅而起,直冲九霄。琴音笛声中,有人忽然击节高歌,院中众人纵声相和。他起身走到窗边与他并肩,遥望夜空如墨,天边却有一颗星子微弱而固执的闪耀着,不肯沉溺于黑暗。
曲终,他告辞离开。踏出苏宅大门时他很想回身给他一个拥抱,可他不敢,他怕自己抱住了就舍不得再松开,说不定会又发起疯来不顾一切的不让他走。
他只能苦苦维持住声音的平稳,对他简短而干涩地说:“……好好的。”
梅长苏回以一笑:“嗯。”
*****************************************
这天太子站在城墙上目送大军远去,直到最后一个军士消失在视线中。
自此之后就再没人见过他的笑脸。
一开始众人只道是边境危急战事胶着,太子忧心也是在所难免。可随着援军抵达战场,开始予侵略者以迎头痛击,捷报如先前告急的文书一般雪片般飞回京城,太子依然没有什么开怀的神色。
他只是像一架不需休息的机器一般,不分昼夜的操劳着,确保前线战士的粮草供给充足,确保他们只需迎战面前的敌人,而不需担心来自背后的任何阻扰和困难。
除了列战英,几乎没人知道其中原因,人人只是交口称赞太子勤政,说大梁有储君如此,乃是天赐的福分。
太子妃柳小姐大概是第二个看穿真相的人。她与太子假装恩爱夫妻,但二人大婚后事情一件接着一件,萧景琰忙于大事无暇顾及内帏,两人常常好几天才见一面,委实谈不上恩爱。幸好萧景琰冷硬刚直从不贪声色享乐的性子早已人尽皆知,因此倒没人起疑,而萧景琰对她一向温和有礼,柳小姐也表现得体贴又识大体,在众人眼中倒也算中规中矩相敬如宾。
在这种太子操劳忙碌的时候,柳小姐自然偶尔也要做足贤良淑德的表面功夫,比如带着自己做的菜炖的羹汤前去关心一二,当着下人的面劝慰几句“殿下要顾惜身体”之类的话。
这天难得太子没有在宫中留到深夜,晚膳时分柳小姐便带了一盅汤并两个小菜前去求见。
萧景琰虽然食不甘味,但表面的功夫总是要做的,还是将她客客气气的请了进来。柳小姐见他比上次见面时又瘦了两分,满脸疲态难掩,终于按捺不住,神使鬼差地问了一句:“殿下……您的心上人,就是那位苏先生对吗?”
萧景琰愕然看她,片刻后才蹙眉道:“你怎么知道?”
他二人相对时总不太自然,怕被有心人看出端倪,所以一向屏退了下人,这时说话也就没什么顾忌。
柳小姐低了头期期艾艾地道:“妾身……猜的。先前在皇上寿宴见到苏先生,就觉得、一定得是这样的人才配得上殿下您。”
她一句话夸了两个人,萧景琰面色稍霁,柳小姐却抬眼看着他,一双大眼睛中满是不解:“可是殿下,您为什么要让苏先生上战场啊?”
萧景琰微微一震,她已接了下去:“之前听闻苏先生要上战场,妾身还道先前猜错了呢。那么可怕的地方,要是换了我,肯定舍不得让他去的。”
萧景琰不意被一个小姑娘直言戳破心中隐痛,怔了半晌喟然长叹:“我不想让他去。可他是心怀天下的大好男儿,我哪里拦得住他?”
“你是掌政太子,你不下旨意他就去不了,怎会拦不住?”柳小姐这话到了嘴边却没说出来。因为她一瞬间已经明白了——太子不是拦不住,而是不忍拦。将心比心,要是自己深爱之人执意要做什么,就算自己再难过再心疼,也定然是不会违拗她的。
“那……苏先生还会回来吗?”柳小姐呆呆的问,“听说他身体不太好……去北境、那么远的地方打仗,真的不会出危险吗?”
萧景琰沉默,沉默久得柳小姐直觉自己说错了话,开始绞尽脑汁想圆回来他才低声道:“他会回来的。他答应过我一定回来。”
他语气平淡而坚定,柳小姐却忽然莫名想哭——太子殿下一定对那位苏先生用情极深,若是苏先生回不来了,太子该有多伤心?她小女孩家没那么多顾忌,想哭便任泪水流下,哽咽着附和道:“一定会回来的。苏先生那么好的人,一定会回来的。”
萧景琰闻言露出了这么多天来的第一个微笑:“你又知道他人好了?”
“殿下倾心的人,自然是好人,”柳小姐拿绢帕拭了拭泪,抽噎着反问,“难道不是?”
萧景琰不知想起了什么,笑容更甚,轻声叹道:“是,天下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人了。”
“待苏先生凯旋,还求殿下为妾身引见。”柳小姐倒不是为讨萧景琰欢心才如此客套,她是真的对这个只有一面之缘的苏先生充满好奇。
萧景琰微笑颔首:“好。一定。”
************************************************
这年冬末,北燕三战不利,退回本国;大渝折兵六万,上表纳币请和。失守各州光复,敕令安抚百姓。
消息传入国都,金陵城中一片欢腾。百姓自集于市,载歌载舞;士子们吟诗作赋,称颂这场必定流传青史的胜利。
而大败亏输的北燕大渝东海则是哑子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他们当初同时起兵发难,当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们埋在大梁的细作传回消息:梁帝迟暮,新太子贤明勤勉,手段了得。若是待他登基站稳脚跟,恐怕大梁这些年军武疲敝,朝中无将的情况就会彻底改变。
机不可失,于是三国暗中勾连一起出兵,原以为大梁背腹受敌之下会顾此失彼,到时向他们割地赔款不在话下。
谁知那太子竟然翻了十多年前大梁自毁长城的那桩赤焰逆案,还有胆色启用蒙冤被屈了十多年、一直隐姓埋名躲藏在民间的几个赤焰军旧将!
他们的出现本身对士兵们就是莫大的鼓舞——看看人家,受了这么久这么大的委屈,依然奋勇上阵为国杀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畏惧退缩?更别提疾风将军以快打快,专克北燕;而其弟聂铎精擅水战,几个照面就将妄想来分一杯羹的东海倭寇打回了老家。
其中大渝的野心最大,所以受的打击也最大。
大渝的皇属大军养精蓄锐十多年,此次来原是要一雪当年被赤焰军大败之耻的。纵使不能就此一鼓作气灭了大梁三家瓜分,至少也要一口咬掉它一半江山。
甚至在听闻大梁派了十万援军,由原先的禁军统领蒙挚率领前来时,他们仍是报以不屑的冷笑的——蒙挚武功高强,却从未做过一军统帅,想必不是什么将才;至于持太子玉符监军的那位什么客卿才子,名头再大,不也只是个书生吗?纸上谈兵,何堪大用?
待到援军到阵,两军对垒交锋了两三次后,皇属大军的统帅这才觉得不妙——这支援军竟像是对他们的战术意图和优势略势都十分熟悉,周旋间不露半点破绽。他们刚刚经过长途跋涉的行军,尚且能让自己讨不到半点便宜,那待他们休整过来之后……
事实证明这位统帅的担心十分有道理。对峙几次之后对方对他们仿佛更加了如指掌,每一次交锋都能准准打在己方七寸之上。他一边左支右拙的应付,一边觉得这情形似乎有些熟悉……?
全军溃败的那天,皇属大军统帅在下属们的掩护下纵马狂奔逃窜,大约是生死一线之际灵光闪现,他终于回忆起了那熟悉感来自哪里——十多年前他们一再被那可恨的林燮父子的赤焰军挫败压制,不就是这种感觉吗?
与此同时按兵不动观望形势的南楚和西厉也都暗暗咋舌,庆幸自己没有搅这趟浑水。
他们原是希望大梁腾不出手,将云南和西境的兵力调去支援其他地方,他们就可趁虚而入。谁知西、南两境的守军竟始终不动如山。接着情势急转直下,大梁竟然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