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也纳入科幻作品的讨论范围,那科幻IP在国内受众不少,但其实严格意义上的硬科幻小说还是属于小众爱好。
陆鸣和好几个公司推荐、经人介绍的编剧聊了一聊,其中不乏业内享有盛名的名编剧,但没能找到一个满意的。
其中有一个业内颇有声望的中年编剧, 在和陆鸣谈故事主线的时候,提到要大幅删减关于电影外太空场面描写的剧情, 把男女主之间所体现的“现代人”与“未来人”的观念冲突作为重点来刻画,这揭示了关于人性的重要命题。
陆鸣陪着他从孔孟老庄, 聊到了朱熹、陆九渊二人的鹅湖之会, 在他就要激扬文字,评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究竟算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时, 陆鸣打断了他, 借口有事在身,先溜了。
从封闭、空气混浊的会议室逃出来,站在太阳底下, 陆鸣才感觉出一丝畅快来。
什么人性缺点、情感纠葛,这根本就不是科幻片真正的卖点。
人为什么要抬头仰望星空,凝视数亿光年外的一颗恒星,难道是为了探寻人本身吗?不就是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关于宇宙的宏大命题下,然后忘记自己身处何处、忘记自己当下的烦恼,为一种永恒存在的、不变的、安静伟大的力量而感动吗?
陆鸣不敢说所有科幻爱好者都是这样的,反正他会喜欢科幻作品就是因为它们很有逻辑地推导出一种关于未来、关于宇宙的可能性,让他可以想象无比辽阔、没有边际、不断膨胀的空间,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渺小,想到自己当下的纠结只不过是一瞬的情感,和浩瀚而神秘的宇宙比起来不算什么。
科幻电影比起科幻小说的优势何在呢?不就是尽可能地利用现在的技术水平,发挥无穷的想象力,使得一些极其超前的设备、概念得到视觉化呈现吗?
把一部科幻片最具灵魂的内容删除了,留下并不生动的感情线,这叫什么科幻电影?
陆鸣万般无奈,只得又一次自己走马上任,再拍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电影结尾怎么办?
罗兴国的《我来自百年前的一幅画》是一部系列作品,现在只出版了第一部 。
陆鸣和罗教授沟通过,看看能不能在电影里先放出第二部 开头的内容,好让电影故事更具有完整性,不会给人戛然而止、话说到一半的感觉,那样的观影体验实在是不痛快。
可惜的是,罗兴国教授也是个咕咕,他也放了编辑鸽子,他对陆鸣说:不是我不想告诉你第二部 的内容,实在是我自己也没想好。
这就很尴尬了。
陆鸣再三确认罗教授愿意授权他自己改编小说最后一部分的剧情,作为电影结尾后,就开始大胆创作了。
说是大胆创作,其实还是戴着镣铐在跳舞,陆鸣每想出一种可能性,就很快地否定自己。
“这个结尾实在是太傻了,如果就这样搬上大荧幕,肯定会被说是狗尾续貂。”
网友也很关心这个问题:
【我是不是可以在电影里抢先看到第二部 的内容?那太好了,等作者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看到第二部了,第一部出版的时候,我快高考,现在我大学毕业了,第二部还没影呢。】
【楼上想多了,听说罗叔好像授权陆鸣改写第一部 结尾了。我现在就是很慌,不知道陆鸣会写个什么东西出来。我很害怕陆鸣版本的结尾给我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等不到第二部出版,我就已经被劝退了。】
【mua的,我有预感陆鸣会给电影加一个情感至上的结尾,这很符合他过去一贯的电影风格诶,追求一些美而无用的东西,不管观众看不看得懂,反正他自己的审美体验得到满足了。】
还有一些人在自行创作结尾,他们的奇思妙想也引发了各种讨论。
陆鸣都有点不敢上网了,他怕自己想出来的结尾和网友撞梗了,这样更不敢写了。
终于,还是在一个安静的黄昏,陆鸣一个人坐在书房的书桌前,用黑色水笔标下最后一个句号,完成了最终版本的电影结尾,在抄送罗兴国审阅通过后,最终拍板。
陆鸣下定决心“就是它了”的时候,还挺有勇气的,此后又开始不断摇摆,好在一个礼拜后电影就正式开机了,接踵而至的问题占据了陆鸣的全部时间,让他没空再纠结自己定下的结尾会不会让这个故事整段垮掉,显得像个冷笑话。
陆鸣设计的结尾是:
人类星际舰队正面迎击外形舰队,并成功击溃敌军,获得战俘。
外星飞船上的外星人的长相,出人意料又好像本该如此,他们像变种人,肤色、体型、五官比例和人类不太一样的碳基生物,但又比过往想象中的形象更像人。
在进行基因鉴定后,得到了一个被暂时封锁的结果:外星人基因与普通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99.7%,并且发现这些外星人的基因中有2%-3%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贡献。
电影最后一幕是世界各地的新闻在播报人类舰队取得全面胜利的新闻,国际联合研究所的人类科学家们面色凝重地看着世界各地的新闻播报和已经开始用这场星际战争玩梗的人们。
看到这里,观众会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叫《母星》。每个观众可能对这个情节会有不同的解读。
陆鸣自己的想法是:亿万年前耗尽地球资源的“远古人类”离开母星,开始星际殖民时代,在亿万年间,曾经“远古人类”留下的文明遗迹都不见踪影,地球人类以为自己是这个星球上出现的第一代高级智慧生命体。而于亿万年前离开母星、在星际流浪的远古人类终于破解了资源枯竭的难题,踏上了回家的路,途中经历损耗的外形小部队对于“地球可能有新人类了”毫无准备,被全面武装的地球新人类最精锐部队歼灭了。
陆鸣在拍摄过程中,也一直在苦恼这会不会显得过于伪科学了,毕竟这像极了都市传说中“金字塔是外星人降临地球建造的”此类传言。但开弓就没有回头箭。
落子无悔,至于观众如何评说,这不是电影拍摄还没有结束的陆鸣可以猜到的。
电影拍摄后期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小说中出现的各种前卫机械设备的影视化要如何表现。
一些场景可以在绿幕中完成,后期再进行特效制作,而对另一些场景来说,则需要在拍摄前就确定主人公所驾驶的战斗机甲的形态,这关乎到动作表演的设计。
影视美术设计人才本来就很稀少,能指导科幻片创作的就更罕见了,很多影视美术设计从业人员是学美术出身的,这看上去很自然,完全没问题,在完成大多数电影制作的时候,也确实如此,但科幻电影是个例外。
科幻小说中出现的一些前卫机械,它需要强调工业设计感,要考虑产品材料、结构、表面加工,要进行相关计算来确定理论上是否具有可行性,一个违背基本物理定律的机械出现在科幻片里,将大大削弱电影的代入感和未来想象给人的震撼体验。
陆鸣最后找了同济工业设计专业的一个研究团队,又和几个有车辆工程、产品设计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合作,最终敲定了电影中出现的重要机械装置的设计方案。
科幻电影的后期制作周期很长,陆鸣找了一家国内领先工作室和一个好莱坞工作团队一起参与后期制作,整个团队紧赶慢赶,还是耗时301天,才最终完成电影,赶上了2028年国庆电影档。
在电影制作的过程中,不时有自称业内的人出来透露一些小道消息,多半以唱衰为主。
陆鸣不用猜也知道,是同行拆台,这部电影他们公司前期投入很大,《母星》的票房如何很大程度决定着皓月影视2028年度最后的财务报表账面好不好看,影响着皓月影视的股价。
在等待的过程中,经常有营销号、神秘业内在各个平台上说一些晦涩不明的模糊话语,什么“不排除是第二部 《太空漫步》的可能性,但科幻片没看到后期制作效果,不能下定论”,“什么原著粉最好降低期待,听看了原片的审片朋友说剧情魔改了”。
陆鸣看了这些消息,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样片还没有送出去过,哪来的审片业内爆料?
不过陆鸣自己也吃不准最后电影效果到底如何,他也不敢直接出来怼。
在电影刚拍完的时候,陆鸣信心满满,他觉得《母星》拿年冠没有问题了,妥妥的,最后的结尾直接让人起鸡皮疙瘩,这个剧情能不能让人信服和拍摄手法、场景调度、氛围烘托、特效制作有很大关系,陆鸣觉得他每一项都做得很到位,该埋的伏笔也都埋了,观众看到最后应该是头皮发麻,完全被震撼了。
在后期制作完成,样片送审之后,陆鸣又开始忧虑起来,临近电影上映,他都有些茶饭不思了。
虽然孙思凡、乔思语都是他信得过的朋友,但他也不敢冒风险把剧情透露给他们,万一呢?那就说不清楚了。投入这么大的一部电影要是真出点意外,太伤感情了。
就连电影主演都不知道完整剧情线,他们拿到的结尾剧本也是零散的,每个人拍每个人的部分,按照陆鸣的要求表演,演得挺像那么回事的,其实心里也纳闷到底结尾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