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是他不对,他该骂。”
“算了,我知道这些年你们不容易。回来住多久?”
“一个月。”本来他们是打算待十几天就回去的,看到杨大嫂的满头白发,他决定多住些日子。
“还凑合。前年信辉成亲,老屋住不下,我做主让他们住到这来的。”
“传厚说过家里的东西都留给大嫂,你做主就行。我们又不常回来,吃住就全靠大嫂了。”
“你们能多待些日子才好呢。东屋一直没有人住过,给你们留着,吃饭你就不用管了,保证饿不着你们。”
“娘,你先别聊了,家里的孩子我叔他们还不认识呢。”
“和你叔说话呢,别打岔,哪个不认识?”
“大嫂,孩子们长大了,脸还真和小时候对不上号。”
“哦,看我这老糊涂。这是信辉,这是信芳,这是信辉媳妇小莲。信忠在县里上中学住学校里,过几天才能回来。还有最小的信敏,你们走以后出生的,在大队小学上三年级。”
“信辉和信芳没多上几年学?”
“上了,你们特意嘱咐让孩子上学,怎么会不上?上到初中,那几年学校乱七八糟的,也不正经学习,明礼就没再让去上高中,怕学坏了。明义呢,你们写信只说是当兵去了,啥时候能回来?”
“他现在南省,这几年可能回不来。”
“南省在哪?”
“我们国家最西南边。”
“从东北边到了西南边,多远那。”
“娘,都是组织安排的,说明明义受重视。”
“我知道。明义打小就聪明,比你有出息。就是太远了,多少年能回来?”
“大嫂,我和利泽准备过几个月去南省看他,你和我们一起去吧。”
杨大嫂呵呵笑道:“别逗你大嫂,我可坐不了那么远的车,把我这把老骨头颠散架了。”
“大嫂,我们做火车,火车不颠,很稳当。”
“那我也不去。我等着明义回来看我。”
一家人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明礼,听说你二叔回来了?”一个颤颤巍巍的声音从门外传来,紧接着就看到一个老头慢慢走进来。
看到老人,杨传厚赶紧站起来过去扶住他。“九叔,是我回来了。”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你要是再不回来,九叔就见不到你喽!”
“九叔,我愧对你们。”
老人,也就是杨书壬摆摆手。“你有什么愧对我们的?哪年也没少了年礼。九叔就是想你了。这人越老,思念就越多。这是,罗副县长?”
“九叔,是我,小罗。可别叫副县长,早就不是了。”
“对,小罗,可不能乱叫,免得给你们惹麻烦。你和传厚一起回来的?”
“嗯,一起回来看看你们。”
“这些年你们一直在一起?算了,我也不问了。你们这也是同甘共苦过的,以后好好过日子。明天你们俩一起到九叔家里来吃饭。”
“九叔,该是我们请你。”
“啥请不请的,就是吃顿饭叙叙旧。这么多年没回来,跟九叔说说你们的经历。今天刚回来,你们好好休息,我先回去了。”
“九叔,我送你回去。”
“不用,你们待着吧,你九叔还没老到走路要人扶的程度。”
难得回来,杨传厚每天都不闲着,亲戚都得走访一遍,罗利泽就待在家里看看书,写写文章,累了出去溜达溜达,悠闲惬意。
周末信忠放假回家,一家人聚齐了。杨大嫂环顾一圈。“就差明义了。”
“娘,你别老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杨大嫂朝自己嘴巴打了一下。“是,看我这烦人的絮叨。信芳的婆家那里你是不是得通知一下?都定亲了,板上钉钉的女婿,回来认认他二爷爷,省的以后见了面都不认识。”
“是得通知一下。信辉,你去建明家里说一声,让他明天中午来家里吃饭。”
“大嫂,信芳定亲了,婆家是哪的?”
“镇上的陈家。”
真是赶巧了,信芳有了婆家,定的六月成亲。提起这事杨大嫂突然有个想法,她私下和杨明礼商量:“这些年你叔没少给我们寄钱,信辉成亲我们没告诉他,回来还非得把礼补给那小两口。要不我们和信芳婆家商量商量,趁着这个月你叔在家把婚事办了,让他们跟着乐呵乐呵。”
“行,这事简单,明天建明来了我和他说。”
“你得先问问大丫头,看她愿不愿意,别好心办坏事。”
信芳的婆家虽说是在镇上,但条件一般,信芳并不算高攀。因为杨家富裕,彩礼要的少,而且信芳漂亮能干,还是初中生,是十里八村最出挑的姑娘。从她十四五岁开始,上门打听的媒人把门槛都要踏破了。要不是因为陈建明和信芳是初中同学,高工毕业又托人在县城找了份临时工的工作,算是有工作还知根知底,根本轮不到他。
“建明,这是信芳的二爷爷和小爷爷,离家十年了,好不容易回来,叫你来见面认识认识。”
“二爷爷好。小爷爷好。”
“建明是吧,第一次见,这是我们给的见面礼。”杨传厚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表。
“这……”
“拿着吧,家里的孩子都有。”
“谢谢二爷爷和小爷爷。”
“不客气,你们年轻人玩去吧。”
陈建明把正在洗菜的信芳拉到一边。“芳,你二爷爷给了我一块手表,说当见面礼。”
“给你就拿着呗,刚好把你手上那块旧的换下来。”
“挺贵的,我收了合适吗?”
“有什么不合适的?二爷爷他们大方,我们兄妹四个都有,大嫂也有。”
“那是很大方。”
“对了,我爹说跟你商量商量,我们把婚事提前,这个月就办了。”
“好好好!太好了!”
“傻样,你都不知道为什么就说好。”
“什么都好!”
“二爷爷他们就在家待一个月,当年大哥成亲没告诉他们,这次回来人家给了大哥两口子一千块钱,说是一半随礼一半给未出世的重孙。我们俩这事他们知道了,肯定又得随礼。我们寻思着,干脆把婚事提前到这个月办了。你回去和你爹娘商量一下。”
“好,我晚上回去说。那个小爷爷是哪来的?”
“我也不十分清楚,奶奶不告诉我们。记得小时候他就老来我们家,那会儿是咱们县的一个领导,还在咱家过年。后来他被下放去了东北,二爷爷和小叔就跟着去了。我们几个琢磨着,他俩是两口子。”
“怪不得呢。”
“你可别出去胡说啊!”
“这种事,我跟谁说去?”
陈建明回家说杨家想把婚事提前,他爹娘立刻同意了。一间新房是早就建好的,家具也有了,其他的零碎东西好说。他们看看日历,选了个最近的好日子,就在十天后。
第39章 成亲
杨传厚听说信芳要成亲的好消息果然很高兴。“大嫂,咱们这现在都流行什么陪嫁?”
“咱们农村人一般陪嫁两把暖壶,一个搪瓷脸盆,几床棉被和两身新衣服,这就是大方的。当初信辉成亲,他岳家穷的叮当响,咱家什么陪嫁都没要,就让他们给俩孩子做了两身新衣服。有就多给没有就少给呗。至于城里人流行的什么三转一响,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咱们农村可陪送不起。”
“你们给信芳准备了什么嫁妆?”
“咱们和陈家商量好了,他们给小两口盖一间新房,配上家具,再给建明买辆自行车,上班骑着方便。我们陪送家里的零碎东西,被子枕头、脸盆毛巾这些,再加一架缝纫机。
“少点了吧,咱家买不起那个三转一响?”
“买的起也不能买。信辉成亲家里就给配了日常家当,其他值钱的一件没有,信芳也不能越过太多,咱得一碗水端平。”
杨传厚听大嫂这么说,和罗利泽去县供销社买了两台收音机,两辆自行车,一架缝纫机。
他们走后,供销社的售货员还处在震惊中。他们这样的小县城,从没见过有人一次买这么多大件的。
他们俩一人一辆自行车骑回去,后座上绑了座山一样高的东西。杨大嫂看到他们拉回来的两车东西,人都懵了。
“传厚,你这是准备留在家里,不走了?”
“不是,大嫂你怎么会这么问?”
“不留下你买这两车东西回来干嘛?”
“哦,这不是给信芳的嫁妆嘛。”
“瞎说,信芳哪要得了这么多嫁妆?”
“还有信辉的,他成亲我也没回来,正好一起给补上。大嫂你说的对,得一碗水端平。一台收音机给信芳,凑齐这个三转一响。一台收音机给大嫂你,听听戏什么的。一架缝纫机给明礼媳妇,两辆自行车信辉和信忠一人一辆。”
“胡闹!我说的是这个意思吗?你有钱也不能这么着,这得多少钱啊?利泽你也不管管他?”
“大嫂,我们多年不回来,也就只能这样了,没花多少钱,你就安心吧。”
“你这人主意太正了,我管不了你,我也懒得管,你愿意买就买吧,反正也没花我的钱……”杨大嫂气呼呼的唠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