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的路上,路过牌坊,牌楼斑驳,依旧沧桑。想起过年在老胡家吃饭老胡说的匾额款字,两人都说这回一定要辨认清楚。正面已实在看不清了,反面(面向村里的一面),两人睁大眼努力辨认。第一字最后两笔:竖弯钩+撇点,隐约可见。第二字,破草顶遮盖,上部留了三笔:两竖一横。小芸念叨:“应该是个草字头。”第三字,左边苍劲有力的三点水清晰可辨。小芸欢喜的说:“这字偏旁肯定是个三点水!”两人不约而同的说:“不是老胡说的桃花园。”《桃花源记》是那个时代中学生都读过的课文,甚至要背过、考过。显见这就是“桃花源”三字,两人大喜过望。不为别的,就为这名字太名附其实了。两人想把匾字描清,找来碳柴,树青抱住小芸的腿往上举,几次三番也够不着,放弃了。回过头来树青又找到他写的“我的桃花源”那块石板,哪还有字迹。树青嘴里叨唠着想再写上“我们的桃花源”,小芸拿过碳柴,还是写上:“我的桃花源”五个字,摆在了路当中。
往后的日子,树青还是独自砍柴,说破了嘴也不带小芸上山。小芸只好在家碾米磨面。
树青爱上了砍柴,走遍了周围的三山五峁,七沟八叉。说是砍柴,实际上沉醉在黄土高坡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风景当中。砍柴比在田里受苦自由得多,心情就格外舒畅。看什么都是美的,听什么都是悦的,荒凉的土坡能看出雄壮来,孤寂的民歌能听出悠扬来,枯枝上的飞鸟是欢快,黄土地上冒出的绿芽是期望,进入陕北高原的腹地才知道大自然的壮观。
第22章 第七章 春天 躁动的日子
第七章 春天躁动的日子
第一节 龙形
天一天天暖和起来,黄土高坡开始复苏。黄土地上的苦菜、甜苣才冒出了绿芽,点点的兰花花铺的满山都是。女子、娃们也开始满山的采挖野菜。
周文莉第一个回来。文莉回来小芸自然高兴,总算有了一个伴。说树青打柴可美,咱俩也去砍柴吧。文莉说,为何不三人一起去。树青已经沾染上陕北人砍柴独往独来的风尚,一人砍柴风流、自在,愿紧愿慢,愿急难险径、愿放声高喉、愿呼呼大睡,无人催赶、无人评说,何苦带上两个女子,死活不干。云、莉二人只好自己去砍。
去年放假时文莉听邢飞赞美东山,便硬拉着邢飞陪她去逛过东山。文莉是性情中人,见到那美景,浪漫情怀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又几次拉着李新华和苏元兵上东山顶赏景,新华激动得热泪盈眶,感染元兵看着远山一言不发。这次从京城探亲回来打柴,首先想去的就是东山。小芸说“东山不能砍柴。”
“俄知道,俄就是想再看看东山,顺山而过,走哪算哪。”文莉说,她哪是砍柴,就是想看风景,也就是文莉有这怡情。
一路走来,小芸又给她讲龙脉的故事,所幸冬天没有事情,就在东山四周转了几个来回,特别是从东平峁上看东山,确实有龙形俯卧,龙尾就是北边的鸡冠山;龙身子卧在猪背岭上,到东崾岘处开始抬头,龙脊缓缓的伸向东山顶,东山顶就像那龙头,北缓南悬,那悬出的就是龙嘴,就是伸向贾家墚的那个断崖。文莉说要是有一架直升飞机从天上看,就更像了:东平峁是它的一只前爪,脑畔山就是它的另一只前爪。那贾家墚是什么呢?横亘在龙头的贾家墚破坏了文莉的想象力。小芸又给他讲老贾和茂兰的爱情故事,老贾为什么搬到山上居住。文莉又赶紧奔向对面的九阳山。惊叹不已!逶迤的兰翠屏连接着的贾家墚,婉转过来正好像低头偎依在东山悬梁下的一头小龙女,俩龙亲热之极。文莉本就是个想象力极丰富的激情女孩,泪流满面,久久留连,不忍离去。更加喜爱东山。
又去别处砍柴,不敢跑远,就在村子附近踅摸。
第二节 油馍
过了几日,文莉说,再过几天大家就陆续回来了。
树青正月里吃遍全村,享受了冷庙沟最高的礼遇,因此也想着让其它知青们享受一下陕北过年最好的吃食。不是扁食、不是大肉,而是那红红甜甜的油馍。陕北人推崇,树青也确实觉得好吃。吃了一圈,全村炸油馍的仅有一成,一是舍不得做——费粮、费油、费火;二是麻烦,七八道工序不够折腾的。做少了,对不起架起的堂账,做多了,谁家也不是天天过年,舍不得。
三人开始张罗炸油馍的事。问了桂芝娘,说是茂林婆姨做油馍好,官生娘也不赖,但一想起官生娘那个男人就觉恶心。于是就寻问茂林婆姨做油馍的前期准备工序。先弄了小半口袋软糜子和半簸箕硬糜子,文莉、小芸拿去分别碾了,去皮,出米,用水浸泡上。隔天叫茂林婆姨来看了几次,直到用手一搓,能搓出粉末了,说:“赶紧捞出来,把水沥干,上磨。要用细罗慢慢筛过。”磨米、罗面,芸、莉忙了一整天。文莉有点怨气:“不就是个炸油饼吗,还这么麻烦的!”小芸说:“比咱北京的油饼可香多了。”
按茂林婆姨说,再熬一锅黄米汤,要稀,越稀越好,但一定要熬透。熬好,舀出米汤与碾出的八成软糜面和硬糜面相混和,和匀摊在甑箅儿(jìng piàg er)上旺火蒸,五成熟,再与剩下的软硬糜面相混合,捏着粘而不沾,放入缸中,盖上棉被,放在热炕头发酵。茂林婆姨来看几次,上炕,揭开罩布,闻、摸、捏、尝。到第二天中午,说好了,赶紧炸。又犹豫了一下问:“你们还做黄米糕吗?要做就分出一部分。”
文莉说:“这已经够麻烦的了。不做了。”
茂林婆姨说:“这还麻烦,按理说,应该两发两蒸。看你们急的,多一份功夫,多一份香甜!”
腾出石板,放上糜面,一股甜香充满灶房。北京娃做惯了馒头、发糕,小芸赶紧拿来碱面。茂林婆姨直摆手:“俄滴个神,全凭发面香呢。搁了碱面还弄个甚!”这里摊面、擀面,做剂子,边指挥支油锅、倒油、热油。一看灶火,火苗妖娆,炭火温恬:“不行,不行,赶紧找些暴柴来。”树青抱来一堆刚砍的硬柴,还是“不行,不行,赶不及的。”文莉出去抱来一堆干沙蒿。茂林婆姨说:“赶紧塞进去。”文莉往灶眼里塞进沙蒿秆,火苗立即窜出老高:“僚、僚、赶紧热油,别让火熄下去。”文莉塞柴,树青拉风箱,火呼呼响着跳起了大舞。
那些沙蒿是文莉和小芸砍回的。两个女娃光逛风景了,不敢走远,听了龙脉的故事,东山的梢哪敢去砍。寻不到砍柴的去处,就在村子附近踅摸。九阳山峁子阳坡有一块前些年撂荒的麦地,长出了一坡沙蒿。沙蒿就是一种高杆野草,夏秋季长得绿葱葱的,嫩的能出水,但牲口并不愿吃它。天一冷,就变成干黄的一片。砍柴人也不愿动它,嫌它不经烧。沙蒿虽说不重,但体积膨大,再使劲也绑不紧,一坡沙蒿,要背好几背才能背回,不够烧两顿饭的。芸、莉不懂,沙蒿又极好砍,一溜镢头砍下一大片,背起来又轻,离家又近,乐滋滋的背回堆在睑畔上,堆起老高,占了好大的地方。树青和村里一些后生唾笑:“砍柴砍回一堆乱草,能做何营生。”文莉不服。这回炸油馍用上,文莉得意的直冲树青笑。
茂林婆姨说:“关上灶房们。”
树青说:“烟熏火燎的,关门作甚。”
茂林婆姨说:“跑了气,油馍就不香了。”手里不停歇的把那些剂子做成一个个中间空洞的小圆饼,飞快的放入油锅中,教小芸用黍杆做的大筷子翻动油锅里的油馍,并把炸红透的油馍拣出放入筛筐中。小芸拣了一只油馍放到碟子里,递给文莉说:“赶紧尝尝。”文莉吹了几下,咬了一口,油润甜滑,酥软可口,又赶紧几口把整个油馍嚼下肚中:“好吃、好吃!”不绝于口。
窑洞里甜香气味越来越浓,弥漫着叫人醉倒。外面乱哄哄的一片娃叫声。茂林婆姨拿了一摞油馍用菜刀切成四瓣,叫树青:“给娃们分分吧,老规矩了。”文莉抢过,跑出门外,一片欢呼之声。
睑畔上一堆乱蓬蓬的沙蒿烧完,一缸糜面也炸了个一干二净。
树青把炸好的油馍码得整整齐齐的摞放在面缸里,盖上被子,搬进库房的冷窑中。再没有拿出来吃一个。
第三节 归来
知青们陆陆续续的结伴回来了,孙建光和杨涛、邢飞和耿瑞、葛振文和汪燕、梁大山和陶玲各自搭伴先后回到了冷庙沟,都是前后脚。倒是苏元兵和李新华稍晚回来了几天。他们绕陕北转了一圈,一方面寻勘主席转战陕北的足迹,另一方面陪新华去看望下放在榆林的父母。
刚从京城千里迢迢回来的学生娃喝着冉粥,嚼着油馍,还是皱起了眉头。不是油馍不好,而是刚从京城回来,油水太大,又都带了些零食,那种酸甜油腻的味道好长时间引不起他们的胃口。拿出来,嚼几口、剩下,又放回冷窑。直到学生娃累得、熬得、饿得开始追逐油香的时候,冷窑中的油馍变酸、起毛。到最后,小芸和树青只好把油馍切碎,和在冉粥里煮烂,知青们狼吞虎咽吃下它的时候,已经没有了过年的馨香。树青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也才明白,陕北人为什么把油馍评为陕北的第一美食——受苦人是从最苦难的生活中品味美食的呀。
相似小说推荐
-
听说你想掰弯我 完结+番外 (大豌豆) 咪咕阅读2019-03-04完结小时候为了逃避上学,他抱着岑川毅的腿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你娶我好不好?” ...
-
逐步璀璨 (小素茶) 晋江2019.3.19完结深山废柴一枚的柳树平生不是第一次出门打工,以为和以前一样出去应付几天就能回家,不曾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