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绒痛苦捂着脸,“哪来的神经病啊……谁都知道她最大的忌讳就是这个,还敢这么不当一回事戳她痛处,看来这回这姓范的彻底没救了。”
“辞了范岁,给了双倍的赔偿金,连带那个副经理也一块滚蛋了。”
“他们会告到劳动仲裁那儿吗?”
“妈说了,这件事的影响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大得多,要是告到劳动仲裁她奉陪到底。”
两个人难得陷入沉默。
这件原本与她们毫无关系的事却像一记警钟,狠狠敲在她们的心上。
“同性恋”这个字,是沈家的痛,是沈黛迄今为止都不愿提及的伤口。
从盛明盏来到沈家开始,她就知道每年春天,接近沈玉忌日的那段时间,沈家上下的气氛都会很不对劲。
沈绒和沈黛说话都小心翼翼的,生怕一句话说不对让她想起沈玉。
沈黛脾气一贯都很好,任何事她都能乐呵呵地解决。
唯独这事儿不可能。
“因为我小姨的过世,她痛恨同性恋。我妈大我小姨九岁,我小姨是被她带大的,在她眼里我小姨算是半个女儿吧。小姨有位竹马,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了。那时候一切都很平静、美好……”
沈绒终于愿意提及这件往事,刚一开口,便觉得心上隐隐作痛。
她顺了好几下呼吸,才继续说:“……直到,那件事,以及那个女人的出现。”!
第67章 067
无论是沈绒还是沈黛,都极少提起这个过世的亲人。
沈玉是她俩的禁忌,更是整个沈家的禁忌。
沈绒对同性恋好奇且避讳这件事,肯定是受沈玉过世的影响。
盛明盏都懂,所以,即便沈绒没有想公开她们关系的打算,她也一直忍着没去抱怨什么。
对于这位让无数活人如鲠在喉的长街启明星,盛明盏自然私下了解过,的确是位前无古人的传奇。
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她占据了无数报纸杂志的头版头条。
当这位传奇陨落时,也颇有些墙倒众人推的讽刺意味。
沈绒坐在西镇波光粼粼的小河边,握着已经有些发烫的电话。
草长莺飞的季节里,一切美好如画,生机勃勃。
只是这明媚人间,再也没有小姨的影子。
曾经沈绒以为自己会将小姨的一切牢记于心,永远不可能忘记。
如今再想起来,却是在记忆中七拼八凑了一会儿,才能将她的模样和人生轨迹有序地还原。
沈玉十五岁出名的时候,沈绒还没出生。
自她有记忆以来,就知道家里有个超级大明星。
不过这个超级大明星从不摆架子,对沈绒更是百般疼爱。
在沈绒的印象中,她的小姨非常喜欢笑,无论什么时候都光彩照人。
即便素颜在家,穿着再普通不过的家居服,也能从她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她是个充满魅力的人。
沈玉那位一块儿长大的竹马,沈绒也有点印象。
名字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他姓张。
张先生原本是唱美声的,因为长相英俊,家里人打点好了一切,让他进娱乐圈当流行歌手。
张先生在娱乐圈很快走红,发了唱片又拍电影,大赚一笔之后发现这个圈子里捞钱容易,沈玉正好也在长街如日中天,就想着拉她携手上大荧幕。
当时沈玉正在全心全力筹备一部新剧。
在这部剧里,她需要同时饰演两代人,还有一些方言台词和歌曲,难度可想而知。
这是她事业上的新挑战,她兴致勃勃地接受,不想被任何事情分心,便
拒绝了张先生的邀请。
张先生从来都没有想过,她会拒绝天价片酬。
轻轻松松拍部电影能买一栋楼。
她是傻了吗,为什么要拒绝?
早在沈玉答应之前,他就已经在资方那边夸下海口,说自己一定能将沈玉拉过来,完成她的大荧幕首秀。
没想到碰了硬钉子,张先生有点起急。
“要是你能答应出演电影,肯定是空前的噱头!酬劳会是你在长街演出的好几倍!”
张先生这边说得眉飞色舞。
沈玉还是不愿意,说什么都不愿意。
张先生觉得她莫名其妙,“我不知道你在顾虑什么,人家百老汇有多少音乐剧演员都是一边进剧场一边上大荧幕,你们长街也多得是两栖发展的,你怎么就这么不知变通?”
沈玉说:“我不喜欢影视圈和片场的气氛,人总有权利喜欢某件事,不喜欢某件事吧?再说,我现在连音乐剧这边都快顾不过来了,哪有拍戏的时间。我只想将音乐剧做好,其他的我没有兴趣。”
无论张先生怎么劝说,沈玉就是无动于衷。
最后因为这件事黄了,他在投资人那边丢了大脸,回头跟沈玉大吵一架,将所有火气撒在这“罪魁祸首”身上。
沈玉懒得再和他多说,只坦言:“你进入这个圈子后变了很多,我已经不太认识你了。”
张先生冷哼一声,“我才是不认识你了。你活在这个时代,就要学会这个时代的规则,不然是要被淘汰的!”
沈玉从容道:“如果这个时代会淘汰认真追逐理想的人,那就把我淘汰吧。这不会是我的错,而是时代的错。”
沈玉和张先生争吵的时候,沈黛都在场。
沈黛和她大姐聊起这些的时候,小沈绒也听着,偶尔还会插嘴,觉得小姨说得都对。
沈绒说到这儿,电话里传来盛明盏的轻笑。
“你笑什么?”沈绒问她。
“你不觉得你和你小姨很像吗?”
“哪儿像?气人的本事?”
“……看来你还是挺了解你自己的。”
沈绒听盛明盏又在笑话她,手下意识地在空中抬了抬,可相隔千里,根本打不到
她。
沈绒回味了盛明盏的话,情绪略略低落了一下,随后继续说沈玉的往事。
自那次争吵后,沈玉和张先生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往来,处于绕着对方走的状态。
两家是世交,那会儿还会经常在一起聚会吃饭。
中秋节的时候,两家人一块儿欢聚一堂,而沈玉忙着排练没有出席聚会。
张先生趁机在聚会上大倒苦水,说自己如何殚精竭虑为沈玉的事业着想,想让他们两家共同兴旺。谁知沈玉太清高,竟不领情。
张先生眼泪婆娑,悲叹道:“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对小玉好了。”
那日的聚会沈绒也在场,这位张先生的深情表演让她印象深刻。
听大家说他与小姨一块长大,从来都是上同所学校,所有亲朋好友都觉得他俩感情甚笃,肯定会步入婚姻的殿堂。
那时半大点的沈绒还疑惑过,小姨怎么这般没品味,喜欢这种男人。
张先生这张嘴一向能说会道,煽风点火最是在行。
一番颠倒是非后,弄得两家人都觉得沈玉太不识好歹,便去劝沈玉别错过事业发展的良机。就算真的不喜欢,有什么事好好跟张先生聊,别伤了感情。
沈玉没想到他会将他俩私下的事摆到父母面前,甚至试图以此来要挟。
沈玉直接杀了个电话给张先生,警告他别再装腔作势,越是逼迫她就越不可能答应。
两人在电话里又一顿暗箭明枪,闹得很不愉快。
发现沈玉真的生气了,过了三天,张先生送花过来试图讨饶。
气归气,他不可能让他俩的关系彻底决裂。
他还想着和沈玉结婚的事儿。
沈玉收到了花,无语地搁置在一旁,完全没搭理。
沈玉将张先生视如空气了好一阵子,张先生耐不住便主动来找她,每次都被她拒之门外。
张先生扬言“泥人也有三分火气”,从此也不贴冷脸。
两人的关系进步一步恶化。
就在这时,沈玉耗费了所有精力投入创作的剧首演,票房出乎意料地低迷,惨遭滑铁卢。
评论家们嘲讽她故弄玄虚,也有人同情她曲高和寡。
沈玉陷入了事业低谷。
这部剧票房上的失败可是让张先生乐开了花,这便再一次去找沈玉,觉得她即将过气,距离一文不名也没多久了,现在不订婚的话,以后只怕没人敢娶。
夹枪带棒,句句挖苦。
沈玉觉得这人自从进入娱乐圈,掌握了所谓的捞金术后,变成了一个尖酸刻薄,唯利是图的小人。
话不投机半句多,从那之后沈玉就删除了张先生所有联系方式,把他电话拉黑。
大姐沈希打电话来跟她聊这事,苦口婆心地劝她。
“他能赚钱那是他的本事,你也别太较真,不然以后结了婚日子也不好过呀。”
沈玉听到这话更是生气,“结婚?结哪门子的婚?从头到尾我有答应过这件事吗?”
“可是,你们青梅竹马好了这么多年,结婚不是迟早的事吗?”
沈玉被她这和事老大姐弄得头一下子疼了起来。
“只是从小认识而已,平时你们总喜欢打趣,我解释过几次后来也懒得说,怎么还真谈婚论嫁起来了?姐,咱们沈家还停留在包办婚姻的旧社会吗?”
“这……”
沈希还想说什么,被沈玉强硬地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