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则是各种国家项目计划,广泛分布于基础学科、高新技术等领域,是国家为了促进科技发展专门设立的基金。一般情况下,高校的实验室申请到这一步,已经算是成绩斐然了。
第三类,则是对于各种人文艺术学科的扶持,包括非遗、考古,等等。
身为东方腾飞的巨龙,华国顶顶的缺钱,但挤一挤,拿十亿出来做靶向药,也不是没有这钱。
如果乔御早出生三十年,以他现在的学术成就,申请个一类没什么问题。
不过现在是2018,而非1988。哪怕是为国为民,想申请公款,都要先写一份数据翔实的报告。
乔御打算先申请个二类项目,先拿个三四千万的科研经费。
这样的话,至少做完第一期研发,是没什么问题的。有了成果后,也方便吸纳社会投资、以及继续问上面要钱。
当初,乔御在校内申请个100万,申请资料都写了三十三页。如今他申请的经费只多不低,报告书也会只多不少。
起码得一百多页往上。其中100页用于证明自己不是想骗钱。
毕竟这是要拿到科技委审核的。
谭子睿发现乔御竟然在认真写申请报告的时候,委实吓的不轻。
再三确认乔御并非头脑发热后,深觉后生可畏。
而与此同时,乔御当初投的6篇论文,都陆陆续续得到了回复。
其中有两篇直接通过,但是剩下四篇,都有不同程度的批注,要求补充数据或者稍加修改。
乔御觉得实验室只有自己干活,十分容易丧失斗志,于是把这四篇论文都丢给了谭子睿。
乔御:“帮我改改。”
谭子睿本来想愤愤揭竿而起,想说“你的论文为啥要让我改”,但是乔御下一句话,让他把怨言咽了回去。
乔御头也不抬:“论文二作写你名字。”
谭子睿:“行。”
在乔御的不懈努力下,他累计耗费了两个月,查阅无数资料,去开了三趟学术会议,并且请早就退休的林枫与叶勤学作序,最终写完了长达143页的项目蓝皮书。
“按理说这种一般都是教授手底下的科研狗做的事才对……”
乔御保存了文档,表情突然充满困惑。
他也想起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都tm快开学了,我的研究生呢?
作者有话要说:乔教授,惨。开学了才想起自己光杆司令。
第180章
虽然施文老是吐槽, 现在的研究生大多都是水货,办事还不如一楼的扫地大妈勤快。
但是对于一个教授来说,手底下有没有科研狗, 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同样是自己人, 导师不仅掌控着手底下研究生的工资, 更拿捏着他们的毕业证。
这也保证了研究生的忠诚,很少发生导师被手底下的研究生背刺的事件。
不说别的,哪怕是不进实验室, 培训一下, 帮忙跑跑腿, 写写论文,整理一下表格, 也还是很有用的。
乔御在办公室关掉电脑, 转身就往吴主任的办公室走去。
他不太能认人,总之,遇事不决找吴刚就行了;如果找吴刚没用,楼上就是秦院长办公室,总有办法解决。
吴刚在看见乔御推门而入的时候,一颗心瞬间提了起来:“乔教授, 您这是?”
乔御的眉头微微蹙起:“我的研究生呢?”
吴刚笑着解释:“是这样的乔教授。学校的研究生,一般在4月份的时候就完成复试了。您是今年7月才回的国。因此没有给您安排带研究生的任务。
“不过如果您需要呢,可以把这学期新入学的研究生名单拿来,给您看看。我再和其他教授商量一下。现在改还来得及。”
至于研究生本人的意愿, 并不重要。
一听这话, 乔御的眉头这才舒展开来。
“那行,给我来两个考试数学和英文综合起来分最高的。”
生物技术水平如何,就不指望了, 反正是不可能有他强的。
数学好证明脑子灵光,英语好证明写论文没问题。
乔御觉得,两个基本已经够用了,其中一个累趴了,另一个还能顶上。
吴主任没忍住在内心疯狂吐槽:还他妈来两个,你当是餐厅里点菜呢?!
然后巧不巧,这俩研究生,一个在王临海名下,一个在许宣名下。
两个曾经的同事一合计,感觉乔御这是在杀鸡儆猴。
“乔小贼,”王临海在早餐店内咬牙切齿,“都过了三年了,怎么还这么记仇!简直阴魂不散。现在李院士回乡养老,乔御短时间内看起来是不会走了,此子在学校内作威作福,我们岂不是要被打压到退休?”
他、许宣还有李东伟,都是乔御的手下败将。因此在乔御还没出国留学的时候,夹着尾巴过了好一段时间。
许宣和王临海的关系更为复杂。当初许宣被李东伟开除后,就是王临海接他的班。
许宣吃了根油条,含糊不清回答:“算了算了,一个研究生。让就让吧,翻不出什么浪来。”
王临海怒拍餐桌:“乔御简直小人得志,有没有把我们这些老前辈放在眼里!”
许宣被哽的差点吃不下油条:“那您是论文发的比乔御多,还是实验成果做的比乔御好看?”
王临海怒了:“你怎么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现在这个世道难道不允许人说实话吗?”许宣瞪大了眼,表情疑惑,“虽然之前造血干细胞扩增实验失败了,但是学校也没压我们工资条和科研经费啊。李瑞最近都开始重新组实验室了……别的不说,李院士之前得白血病,乔御也没说让寻安不给做吧?”
“我觉得,乔御可能就是快开学了,才想起自己没有研究生带。你今年都招了5个了,少一个也没关系。”
王临海一时语塞,只好换了个方向抬杠:“吃吃吃,就知道吃!一个月工资才几个钱,你再不做实验,小心改天饭都吃不上……你怎么还油条泡米线汤!你这人!岂有此理,不是给你点了豆汁儿吗!”
许教授:“吸溜吸溜。”
*
赵老先生今年69岁,按理说已经过了退休的年纪。只是因为后继无人,再加上身子骨健硕,暂时还没来得及颐养天年。
他是华科院现任院长,也是如今国家项目的审核人之一,换句话说,许多国家项目,都是从他这里开始第一道审批。
赵委员长毕业于清大,硕士在燕大。曾任六院研究所所长、化工部七局总工程师、前苏联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学士……每一个名头拿出去,都响当当的骇人。
因为工作繁忙,再加上逐渐淡出纯科研领域,赵委员长其实很久都没来燕大了。
如今他来燕大,却没惊动任何人。
一直到秦敏慧抬头,看见笑吟吟的老人家时,才惊讶地起身:“老师,您怎么来了?”
赵和平道:“听组里人吵累了,随便来看看。”
秦敏慧亲自给他沏了一壶茶,顺便推掉了今天的工作,毕恭毕敬道:“老师,喝茶。”
秦院长清楚,从她的老师这里泄露点八卦,如今整个学术圈都能抖三抖。
能直达天听的赵和平,如今说是国内学界金字塔顶端,也毫不夸张。
赵和平说的组里,是“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筹备委员会”,很多关乎国运的大项目,都是在这个组里投票通过。
组里除了研究生物的赵和平外,还有物理学家、化学家、航天航空科学家……是名副其实的“华国智囊”。
她没什么野心,并不想知道太多来自上层的消息。
赵和平小抿了一口茶,又缓缓放下。
“你们院里有个青年学者,叫乔御。最近申请了三千万的科研经费。”
赵和平第一次对这个名字有印象,是在那位老先生的电话里。
老先生说,燕大有个本科生,拿了柯尔奖。学校给他申报了“千人计划”奖励,让他帮忙看看能不能给过。
赵和平自然是过了,也算把这么一号人,在心里挂了个号。
再听到,就是组里说,燕大有个学生,还没毕业就拿了诺奖提名。
赵和平一看,竟然是上次那位“数学家”。当天他还笑着和人说,不出十年,这后生肯定能进院士团,到时候说不定是华国史上最年轻的院士……三十二?
但是没想到,就是最近一周。
组里却为了这人交上来的蓝皮书,吵了起来。
……
……
秦敏慧愣了一下:“啊,这我知道。做靶向药……年轻人喜欢尝试,又是回国后第一个方案,所以我们也不好拒绝。替他交上去了。”
赵老先生问:“你觉得三千万多吗?”
秦敏慧思索片刻,答:“挺多了。很多教授申请三百万科研经费都难。”
“那对于一个诺奖候选人,三千万科研经费,多吗?”
这次,秦敏慧倒是爽快地摇了摇头:“不多。”
别的学者混到这一步,经手的科研经费都是四五千万起步了。
“那如果要做靶向药,三千万,多吗?”
秦敏慧被他问的有些懵:“虽然我研究的并非基因治疗领域,但是别说三千万了,三个亿都不一定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