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顾公子答应了我,成亲那天,来两抬花轿,我们一起嫁给他,姐姐也不用担心,是平妻,以后咱们还以姐妹……”
只是真奇怪,上辈子小姑娘的那模样,她却怎么都想不起来了,脑海里都是眼前这个眉目如画、一颦一笑都跳跃着勃勃生机的小姑娘。
良久,顾辞才握紧了小姑娘的手,朝陆铭笑了,“哥哥的话,顾辞定当铭记于心,也感谢哥哥对娇娇的照顾。”
陆铭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又偏头看向小姑娘,红绸的鸳鸯红盖头,并不是密不透风的,仔细去看,还是能看到盖头下小姑娘那好看的眉眼。
他垂下眸,闭了闭眼。
——陆公子说同我有缘,愿意带我离开他们,给我锦衣玉食的生活,我很感激。但我还是不能跟你走。
——为什么?
——姐姐不愿同我一起嫁给你。比起锦衣玉食的生活,我更怕没有姐姐在身边。
……
——陆公子,求你不要说,不要说,不要告诉姐姐她们母女对我做了什么,她们是姐姐的亲人,若是知晓她们这般陷害我的清白,她定会失望的。
——林娇娇,你是不是傻,明明什么都没有,你为什么还要任她们拿捏?
——公子不能因为我将自己女扮男装的事公之于众,那我们并排躺一起的事就是板上钉钉的事。若是姐姐知晓,定是会让你娶了我,她也会和那对母女生出罅隙……公子,我的命是姐姐捡来的,你说我同你那姨娘有些像,但那般高高在上的人,同我定是没有渊源的,您愿意帮我,我理应感恩。但对我来说,姐姐在的地方,我才觉得开心。我求你,求你应了她的要求,左不过您纳了她,也不过是多件摆设……
如此割舍不下,除了情深意重,他想不出小姑娘还有其他什么理由死活要留在那顾家。
重来一世,小姑娘仍是这般,明知自己的身份,却仍旧甘愿追着人跑,他明知不应该,可除了成全,还有其他什么法子?
敛了思绪,陆铭低头拉起小姑娘的另一只手,手指纤长,水嫩细腻,同记忆里那双皲裂的手有着天壤之别。“俗话说,夫妻之间的情分是早就注定了的,大约是的吧。所以,前世夙愿,今世得偿……瞧我在说什么,大抵是看你出嫁,我也跟着欢喜,真的替你们感到高兴……”
“哥哥……”
陆铭擦了擦眼泪,“我真的是太高兴了。娇娇,往后若是顾家欺负了你,让你受了委屈,只管来找哥哥,在哥哥这里,嫁出去的女儿不是泼出去的水,往后,这仍是你的家。”
他说得太尽心尽意了,小姑娘一时也有些感动,可嘴里含了糖,不能说话,只能点点头。
陆铭擦了擦眼泪,又重新笑道:“不过,顾辞也定不会舍得让你受委屈的。好了,快到吉时了,快些走吧。”
鞭炮一起,门口的小厮一喊起,顾辞就背上了小姑娘往外走。
没有马车,没有花轿,顾辞亲自背着小姑娘往自家走去。
她发誓,从今往后,小姑娘不仅仅是她的小媳妇,也是她的心尖宠,从今往后,她都会像今日这般,坏着忐忑激动欢喜的心情,将小姑娘放在背上,好生照顾与疼爱,一步一步走完往后余生,走完生生和世世。
第135章
婚嫁之事,礼仪最是繁琐, 好在顾辞与小姑娘都相当于父母双亡, 两人本就是心心相通了的, 少了“父母之命, 媒妁之约”这些虚礼, 办起来也就轻松了。
顾辞背着小姑娘一路从陆府过来,大红的喜服十分惹眼, 虽然没有特地通知大伙,但一路走过来, 听到声响的人也看了一路的热闹, 尤其是附近的小孩子,最是天真活泼凑热闹, 边唱边跳地跟着过来要喜糖。
顾辞送了聘礼,陆铭这个哥哥自然不会亏待了小姑娘这个妹妹,但为了不给她们两人增加压力, 这个陪嫁倒也给的并不离谱,不过这个喜糖绝对是够的, 送小姑娘出嫁的时候, 他就派了原来伺候小姑娘的那两个丫头,眼下有小孩子来闹喜, 两个小丫头也开心,拿着篮子就撒糖。
一行人欢声笑语地走了过来,一走进了顾辞这边的巷子,走在前头的板根婶远远地就看到了顾辞那院子外面站了不少壮汉, 这心瞬间就提了起来,生怕今儿这大喜的日子出了什么意外,慢了两步问了问大舅,“大姐儿她舅,这些人可都是你们家的亲戚?”
大舅李应亭作为今儿去迎亲的最高辈份的亲戚,也是要走在前头的,他忙顺着板根婶指的方向瞅了一眼,看着那些陌生的壮汉,也是心头一跳,“这些人并不是我们家的亲戚,是不是大姐儿平日在镇上结识的人?”
板根婶和他对视一眼,摇了摇头,又回头看了一眼顾辞,“今儿是大喜日子,咱们也不好一惊一乍的,我快走两步,先过去看看。”
“那就麻烦嫂子了。”大舅点了点头,又瞧了那些壮汉一眼,眼尖地看着靠里边的一个大概三十来岁的男子正和里边的妇人在搭话儿,紧绷的心松了松,“应当是熟人。”
板根婶笑了笑,还是快一步走了过去。
顾辞现在的心思都在背上 的人身上,直到走近了才发现自家屋门口站了许多人,起初以为是凑热闹的人,后来囫囵瞧了一眼,发现不对劲,就算凑热闹的邻人,也该都是些妇人和小孩,而站在外头的这些人分明都是汉子,还都是些她没见过面的人。
还不等她纳闷,一直跑出跑进在翘首以盼的那些小孩子高呼一声“新娘子来了”,立马从大门口涌出了不少人,几个舅母和吴静书笑嘻嘻地迎了过来,将小姑娘从顾辞背上扶了下来。
“舅母……”小姑娘在自家姐姐背上走了一路,已经说不清是兴奋还是紧张了,隔着那红盖头瞅见了走在前头的贺氏,还跟以往没见着这位舅母了一样,还想去揭红盖头。
“哎哎哎……”贺氏被她吓得不轻,忙去拉她的小手,但这节骨眼,也没法说什么话,只能捏一下小姑娘的手,让她老实点。
小姑娘也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了今儿这个场合的不同,红盖头下的小脸一下红到了脖子根,紧张地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了。好在贺氏对小姑娘是真的打从心底欢喜,又想通了这“肥水没流外人田”的道理,对小姑娘又是打从心眼疼,瞧她这紧张地无所适从的模样,又轻轻地捏了捏她的手心,低声道:“今儿这声称谓都是值钱的,等会可不能再叫得这般顺口了。”
贺氏这话说得真心实意,但在小姑娘听来,又是调侃了,咬着唇瓣,隔着红盖头偷偷去看了一眼自家姐姐,正好瞧见人往这边瞧过来,小姑娘吓得赶紧低了头,心头的小兔子又噗通噗通地想往外跳了。
顾辞背了小姑娘一路,没将人放下时,不觉得累,将人放下了,才觉得额间有了细汗,刚刚擦汗时,瞧见小姑娘那小动作,看她那仓皇的样子,她也忘了自己方才是要做什么了,被人簇拥着稀里糊涂地走到了门口,听着一声一声地贺喜声,才想起自己还不知道门口的这些壮汉是何人。
不过,这大伙你一声我一声的,她也抽不出空来多问。进了院子,拉着小姑娘垮了火盆,她才发现自家小院子里摆了许多桌椅板凳,不少妇人都在忙活,同她出去接亲时完全是两个模样。
让她意外的是,大伯一家竟然也都来了,“大伯,大伯母。”
“啧,还认得我们这大伯大伯母了……”顾及到今儿这日子,大李氏到了嘴边的话,又压了回去,只是瞪了她一眼,“快些带着新娘子进屋去,别耽误了吉时……”
按照习俗,陆铭送过来的陪嫁只能故辞这边的长辈过来拿的,大李氏也不拉着顾辞多说,又听到吴静书在叫自己,忙跟着过去拿小姑娘的陪嫁去了。
把新娘子迎进了门,稍作休整,吉时一到,就到了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拜堂。
顾老二虽然健在,但这个父亲对顾辞姐弟来说,就相当于死了,顾辞自然也不会给自己添堵,将人请过来。拜了天地,到了拜高堂这一环,顾辞带着小姑娘首先拜的是自己娘亲的排位,随即才是特地一大早赶过来的李铁匠俩老夫妻和顾老大和大李氏。
按照顾辞的打算,拜堂之后,她和小姑娘也不讲究那些虚礼了,直接两人带着为数不多的几个亲近的人家去酒楼吃两桌就行了。
却不想,来的人大大超过了预期,且这酒宴,甚至都不用她操心,就着她去迎亲的功夫,大伙儿已经帮她办好了。
将小姑娘送进了里屋之后,顾辞才知道,院里那些妇人和方才站在外头的那些汉子,都是陈家村的人。
第136章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陈家村是个四面环山的偏僻地方, 山路崎岖, 十分闭塞, 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外面的人都道那里是个鸡不拉屎鸟不生蛋的地方, 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陈家村里的人并不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委屈,相反, 他们不论男女老少,都比外面的人身体要强健些。
山坳里良田不多, 但陈家村里的人祖辈能吃苦, 开垦了不少荒地,又加上屋前屋后都是山的缘故, 常有不长眼的野物跑下山来吓人。是以,村里的人,不论男女, 能走路了,就要开始跟着学习长辈狩猎的功夫。久而久之, 这村里的人, 不论男女老少,都不是什么娇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