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过掉人物,就是剧情。”
“我必须先选择一本书作为骨架,这本书还有很大可能是我所喜爱的作品,我先想所有学习文章骨架的笔者那样,把文章的技巧先摸索一遍。
然后就要开始扒,扒起承转合。”
“假如我脑子比较好用,起承转合的节奏感出来以后,我会进行适当的删减,比如一篇文会有三个起伏点,我会删掉最后一个,化长为短,这样甚至可以称为‘原创性’,也就是中学生作文中的’三段式‘写作方法。”
客厅的窗户似乎没有关牢,入夜的凉风从缝隙里吹入室内。
纸张“窸窸窣窣”地响,好像暗处的人群在窃窃私语。
“但一本是不够的,我还会大量索引,你们不会想到,我为了完成这一本,所进行的积累量并不比其他作者少,甚至更多。
但由于精力有限,需要原创的时间会被挑选和‘研读’替代,所选范围终究有限。
有的我只会挑选一些书中的细节和最精彩,这一点全靠平时积累,因为这其中还可能包括名著和古典文学,而同题材中,就会是重点参考目标。”
小众的漫画、早年影视剧、散文杂文、都能成为参考对象,这就区别了积累和借用的,以及论文中的“文献综述”。
燕灰调出百科,捧读:“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的见解和建议……后面自己看吧。”
“见解、建议,同样是独创性。但可惜,小说中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见解建议,说多了还会被嫌烦,所有我只要把零碎的梗积累起来就好,这几乎无法查验,并且也难以断定。”
“但这些零碎的梗是无法构成文章的,我还是需要能够填补骨架的血肉,也就是剧情。”
孟淮明出声打断:“血肉,该是怎么个填法?”
燕灰说了个血腥的比喻:“都叫血肉了,当然是大卸八块,再拼接起来的填法。”
用腿填胳膊,用肚子填胸口。
“我的剧情都是从其他地方整块搬运,继而构成起承转合,而这些剧情多来自于两本到五本同频道的文章间,我让角色按照他们的故事演绎,一个版块一个版块地搭起来。
同时加入其他地方收集的小梗,不用动什么想剧情的脑子,就能写出故事。”
“剧情这里要说的太多了,我把图传你们。”
燕灰咳嗽几声,觉得喉咙里有些刺痛,孟淮明给他倒了杯温水,喝下后才稍有好转。
“啧。如果我不是做了一次这种鉴定,我都得被你说服,觉得这样写东西是可取的了。”
乔禾笑道:“确切来说,没什么不合理,我们上课时老师还教我们,天下文章一般抄,但要看究竟是怎么个‘抄’法。
这界限说明确也不明确,说清晰,倒也很一目了然。”
乔禾端正坐姿,“感谢燕同学的模拟,下面是你禾姐的主场了。”
“本次行动历时五个月,所动用人数四十余人,由于当初孟淮明把你个混蛋给我的要求是,一开始没有告诉我这究竟是不是个抄袭作者,也就导致了我们的鉴定,多了非常多的旁支工作。”
燕灰疑惑孟淮明开始留心盐熏的时间未免太早,但这困惑很快就被其他思绪淹没。
为了防止陷入“为了鉴定抄袭而鉴定”的先入为主的误区,孟淮明连乔禾都瞒了一段时间。
“说话实话我真没想到你会认真到这种地步,接到名单的时候我还以为你回炉重造,准备向学术界进军,还是要搞对照试验的那种。”
乔禾立起一沓纸,上用红色标注写“第一组”。
她说:“第一组,关于这位盐熏是否有过在同题材下留言的记录,或是讨论过相关题材。”
“孟淮明,其实我当初看到这个非常火大,我怀疑你要挑拨我们写手圈的关系。”
“但很遗憾,我们的第一组并没有找到相关记录,这位盐熏在微博上提到的借鉴文章和他们很多题材八竿子打不着,而你不允许……初七在这里我就不明说,那些顺着网线爬的行为我本人也不赞同,就没有检索他的小号。
孟淮明你限制的太多,原本最该有收获的一组就无功而返了。”
燕灰看向孟淮明,孟淮明嗤笑:“老子又不是小朋友,没事就查人家家庭住址生辰八字,到底是基于文学问题,就该用’文学‘的方式处理。
他要离开的是这个圈子,这个错误发生在互联网上,互联网不原谅她,但不代表现实里他没有立足之地。”
“他可以转行,但不干不净的想要出名,最后就必须滚出这个局。”
“第二组,数据检索。感谢小哥哥的鼎力相助,我们整理出盐熏三篇文的剧情脉络,和一共1879个细节单梗,320个偶数以上的串联梗。”
“这些梗和在网络上能找到的文章内容的数据关键词进行拟合,只有一篇是套路骨架。
也就是排除如宫斗、宅斗、玄幻升级流、重生补偿、无限流外的师徒仙侠、是非常常见的师徒关系,另两篇则是校园、和娱乐圈。”
孟初七一听,心里就冷笑,盐熏的文她恰好就看过娱乐圈那篇,可以说是她认为最大破绽的一篇,网上撕逼也非常严重。
很多设定几乎都和不同作者早先发表的文重合,但由于盐熏的基础粉丝量极大,最后的结果是另一名作者封笔不写,事情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在校园文的剧情高点,和46.10%的文处理方式相似,近乎大众梗,前期铺垫和后期承接,和捕获搭建的数据库有20.13%的相似度,而其他板块,分别有12.53,%、8.38%、16.3%,其中发现一个由网友聊梗的参考。
哎,希望以后这些聊梗的,要么标注可公用设定,要么就写不可私用或必须征得同意,这样发在网上,很容易就混淆视听,明明是你原创的,还就变成他的东西了。”
“通过校园文,我们捕获到类似题材的作者几名,而惊喜就在于,这些作者又大部分恰好写了娱乐圈。”
“盐熏的那篇娱乐圈文,剧情起承转合和另一篇几乎一模一样,连爆点的处理方式都相似,只是位置不同。”
“而那作者本身名气不大,还由于工作原因,早几年就已经不再网络写作,我们顺着他的关联号过去,发现了一篇同人……”
“有意思的是,他的同人的那篇设定,和盐熏的某一篇短篇一模一样,而这个同人作者本人也在发短篇原创,他其中一篇短篇原创,就是盐熏师徒文的缩写,不对,是他扩写了才对。”
孟初七问:“那同人ID叫什么?”
“‘豆花汤。’”乔禾的目光落向燕灰。
燕灰扶额。
他叹道:“好吧我老实交代,酒糟汤圆的仙侠就是为了圆豆花汤的那篇,读书的时候就喜欢在论坛APP啊到处开马甲发,居然都能被扒……”
乔禾一笑:“于是我们就找到了一处‘骨骼’的出处。”
“再经过多次检索,我们一共发现了三名可能的‘骨骼’作家,十二部可能的参考作品,包括两部影视剧。
第二组数据还在继续检索,这些得出的会进到第三组的人工环节。”
“第三组,实验对照组,每组分ab小组,每组五个,其中A组ab号都是我文坛的老友,他们基本不读网文,我让他们每人只读一个作者,写出他们总结的文章结构,转折点和精彩点,同时提炼思想核心,和章节设定意图,他们只需要把自己手头的一个作者的进行整理,也就不存在前后干扰和心理暗示。”
乔禾说完忍不住骂了一句孟淮明,“为了这个我可把人情都卖光了,请吃饭的钱你出啊!”
她继续道:“而B组是网文圈的十个人,看网文的年份都在五年以上,但都很少在粉丝群里发言,是只看文不管作者的类型。
他们有的读过其中一篇,有的读过两篇,我让他们写小作文,对比两篇的差异,这个只做参考。
结果是盐熏的剧情更加精彩,但也冗杂,萌点突出,却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基本结论和网友差不多,看不到什么很明显的独创性,就像个大杂烩。”
“C组是咱们的同行,D组从是不看网文的十人,我在D组开了个辩论,连‘致敬’都用出来了,哈这可不是什么致敬。”
“而负责按照网络常规模式做调色盘和反盘那些人……哎怎么说呢,他们自己模拟了带节奏的场景,那比看宫斗戏还要精彩,哪天给你好好说道说道。”
乔禾中途也没喝水,反而语速越讲越快:“统共浩浩荡荡五十来个,每人还要做保密协议,你知道我做的有多辛苦吗?!”
“不过也不是白干,你猜我们发现了什么?”
“什么?”初七反应迅速:“难道是复制粘贴?”
“差不多。”乔禾一笑:“他存在‘洗文’的现象,也就是学生们常用的写检讨的方式,更改语序和方式,我错了变成我知错了,我下次不会再逃学变成逃课不会有第二次。”
“盐熏的‘洗文’,分别针对了’豆花汤‘和另一名作家’有君‘,证明他看过这两个作者的文章,并且还跟踪了其他的账号,范围被划定,加上我的对照组的结论是——他‘模仿’的可能性高达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