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不要紧,她好好地练上二三十年,就一定能演得很逼真了。
刘藻想得入神,把在她身边的胡敖忘了,胡敖见此,只得在心中叹一口气,退到一旁,不再言语。
刘藻越想,越觉得找到了寄托,哪怕一丝丝能与谢漪扯上关系的念头,都能使她无比蕴藉。她要更加勤政,她心中想道,要使百姓安居,使人人有衣穿,户户有余粮,谢相在外,见了如此盛景,就会在心中夸她。
她还要时常厚赐,不然谢相在侯国忘了她可怎么办。她得做许多利国利民的事,使谢相不但夸她,还要时常想起她。
这样就很好了。刘藻想着,觉得见不到谢漪,也不那么难熬了。毕竟她表现得好,只需过上二三十年,她们又可相见。
她都快将自己安慰好了,却有一个念头,骤然闪入她的脑海?
那思念怎么办?爱怎么办?就此一生,爱而不得了吗?她真的很想谢相在她难过时抱一抱她,在她困于案牍时,劝慰一句,想每日醒来就看到,想每日睡前能与她相视一笑,想余生每一件事都与她相关。
她真的很想很想听谢相说一句,我心中也有你。
一口甜腥涌上她的喉间,刘藻忙咽下了,赶紧将这些念头驱散。
都不重要,她忙与自己道。
不知是昨夜未免累的,还是心病太甚,她忽觉一阵天旋地转,太阳穴处剧痛无比,她抬手按住,深深地喘了口气,一抬头,却见这大殿空空旷旷,这世间,无人能与她相依。
不对,她还有外祖母。她想到了,头疼都缓解了些。
明日就去见一见外祖母。
她很喜欢旧宅,每月都要去上两回,她要与外祖母说说话。外祖母岁数大了,经得多了,心胸很旷达,与她言说,整个人都轻松下来。
刘藻用力按住太阳穴,好再缓解一些痛意。
门外忽然奔入一个宦官。他来得甚急,身形带风,一入殿便伏在地上,高呼:“陛下!”
刘藻的胸口犹如被一块大石压住了一般,她扶御案,缓缓地撑着站起来,看着那宦官。
那宦官说道:“方才宫外传讯,老夫人大去了!”
刘藻身形晃了晃,胡敖忙扶住她。
刘藻的眼睛红得像充了血,满是不敢置信,她推开胡敖的手,往殿外走去。
灵堂还未设起来,家中仆妇惊慌失措。刘藻匆忙赶来,只看到外祖母的遗容,很是安详。
她呆呆地看着,突然间,像是什么都感受不到了,不懂得悲伤,也不懂得难过,像是成了一具空荡荡的躯壳。
她似乎成了一名四五岁的稚子,不懂什么是生死,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外祖母的容颜。她走到床前,想要碰一碰外祖母的脸,想着上回来还好好的,才几日,竟就没了。
“老夫人病了多日了,一直不愿告诉陛下,说是人老了,难免这一遭,不必搅扰陛下。”仆妇在旁禀道。
刘藻轻轻摇了摇头,哑着声道:“不可能。朕上回来,还好端端的,怎会突然,人就没了?必是你们害死了老人。”
她心中升起一团怒火,熊熊燃烧,怎么都不信老人久病的说辞。她指着这宅中的仆妇,道:“全部拿下,严刑讯问!”
门外立即冲入数十名侍从,将所有仆妇全部锁拿。
刘藻一番暴怒,麻痹了失去至亲的剜心之痛,然而人一拿下,全部拖出去,房中只剩下她与老夫人的遗体,她的心又空了下来,痛彻心扉地悲苦与不舍全部堵在了胸口,无处发泄。
她走过去,在床前跪下,唤了一声:“外祖母。”
无人应她。
她又唤了一声:“外祖母,孙儿来看您了。”
依旧无人应她。
刘藻的心头越发空茫,她不甘心,又道:“外祖母,我想吃竹筒饭了。”
可老夫人的身体渐渐地变僵变冷,再也不会开导她,为她做竹筒饭了。
刘藻不明白,为何一个个都要离她而去。
她生来无父,不几年又失母,祖父驾崩,叔父将她逐出宫门,好不容易,外祖母抚养,谢相鼎力相助,让她长大了,又机缘巧合,得了大位,结果却是谢相要离开她,外祖母也故去了。
她就真的这么坏,不值得人疼爱吗?
她想不通,跪在床前,神色木然而空洞。忽然她落入了一个怀抱中,那怀抱有她熟悉的香气。她愣愣地抬头,谢相不知何时来了。
刘藻嘴唇颤抖,她看着谢漪,悲痛像是洪水,顷刻间从心中喷涌,她抱住谢漪,像是幼兽一般,在她怀中发出痛到极致的哭声。
那哭声压抑,埋藏着凡人最深远地无奈与悲痛。
第69章
外祖母逐渐冷去的遗体就在床上,刘藻再是不愿她忽然就没了,也不得不信。她悲痛欲绝,连日来的郁积也都在此刻一并发泄了出来,在谢漪怀中号啕痛哭,全然没了往日克制的仪态。
谢漪轻轻地拍着她的背,微微仰了仰头,眼中也是泪光闪烁。
直至刘藻发泄过了,止了哭声,只木然流泪,谢漪方劝慰道:“陛下悲恸至此,老夫人倘若见了,必会心疼。”
刘藻不说话,她靠在谢漪的肩,目光落在老夫人再也不会睁眼的面容上,眼泪无声地流淌。
失去至亲,何其痛心,谢漪说罢,也觉什么话此时说来,都是轻飘飘的,不能有半点安慰,干脆也就不说了,只陪着刘藻,一下一下轻抚她的背,示意她在,有人陪着她。
如此,直坐到了天明,刘藻仍是悲痛,可到底缓过来了,哑着声,令人准备后事。谢漪见她缓过来,会开口说话了,也稍稍安心,与她道:“陛下且先梳洗一番。老夫人无子,陛下乃是外亲,何人主持丧仪,还得陛下安排。”
生死哀荣,并非小事,陛下侍奉老夫人至孝,老夫人溘然长逝,桩桩件件都需安置起来,陛下必是亲力亲为。
刘藻像是没听进去,她又望向老夫人的遗容,轻声说道:“仆妇称外祖母病了多时,不愿我担心,方令人瞒下。我不信,上回来时,外祖母还亲自为了煨了饼饵。”
她顿了顿,泪水自眼角滑下:“饼饵很好吃,与小时的味道一模一样,外祖母精神也不错,与我说了许久的话,怎么看都不像染恙之人。我已使人拿下仆妇拷问。可若是当真为人所害,这府中的使唤之人全是我选的,岂不是我害死了她,我又有何面目立于外祖母身前。若不是,她病了这样久,我却不知,又岂非不孝。”
她将错都揽到自己身上,谢漪听得难受,正要安慰她,便见她回过头来,与她道:“多谢谢相昨夜陪我,使我不那么无助,你也一夜未眠,回去歇一歇。”
她这般情形,谢漪又如何放心得下,只道:“不忙,府中无人主事,陛下一人难免有顾不得之处,臣给陛下搭把手。”
刘藻一听,也不固执了,只是很真诚地道了一句:“有劳谢相。”
接下去诸事,当真是刘藻亲力亲为。那几名仆妇也禁住了拷问,又有为老夫人视疾的医者作证,的确是病逝。
刘藻其实也猜到,多半是病逝,可她当时暴怒,不愿相信老夫人无声无息地去了,不免寻了她们出气,可她心中其实是怨自己更多的。
查明以后,刘藻想到这几人侍奉外祖母多年,也有苦劳,便多有颁赐,既是嘉奖,也是补偿。
汉文帝有过遗诏,明令“服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日,纤七日,释服”,为外祖父母服丧,要服小功,是五服之中的第四等,小功之期仅十四日。刘藻觉得不够,欲以汉文帝之前的旧仪行事。
汉文帝前,小功是要服五个月的。
除此之外,其余细节,她也安排得极为周致,因她这一番用心,上门致奠之人,源源不绝,三公九卿无人不至,已非盛况二字所能概括。
然而刘藻仍无半点释怀,她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连强撑出一个笑容,都办不到,仿佛一瞬间,整个人都垮了。
她也知这样不好,欲寻人说话,可能让她说一说贴心话的,就只有谢漪了。
灵堂中来的人多了,不免杂吵,至夜间,人皆散尽,又不免寂静。刘藻是外亲,守灵之事,轮不到她,可外祖母无子无孙,匆忙自旁支过继了一名侄儿来,记在外祖父名下,延续祭祀。刘藻又觉那侄儿与外祖母并不亲近,未必真心祭奠,便要亲自守灵。
如此一来,不免逾制,有违礼法。大臣们少不得劝谏,御史大夫杨敞为首,谏得甚为疾言厉色。
刘藻本就自责,只觉不论如何尽孝,都难恕己罪,大臣们竟连这个都要制止。她不免盛怒,捡起笔来,欲亲自写诏书斥骂,夺其官位,令他归家省过,杨敞高龄,一旦夺官,多半是回不了朝了。谢漪在旁看着,便要劝谏,如此硬争,怕是要酿成大事,陛下眼下心烦,不妨将此事交与她去处置。
不想,劝谏之语还未出口,刘藻便又停了笔,深深地吸了口气,神色十分沮丧,与谢漪道:“从前桓师欲循序渐进,只教儒术,我欲习治国之道而无门,是杨敞献了太史公书来,使我自古人前鉴之中,得少许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