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在古代搞义务教育 (炀师)


  而且有些富裕的县,比如说陶笉然曾经的家乡宝浪县,已经有两所行知小学了!一所在乐径村,一所则在宝浪县。陶笉然估计,这次一口气拿个五十万声望点不在话下。这么一来,最多还有两年,大学就能开办了!
  陶笉然算了算,明年开始,小学就能给中学输送中学生了!于是在给戚博翰写信之余,又去信一封给王琬凝和潘文山,给三人的信中都提到了同样的一件事情:中学的招生。
  虽然明年乐径村小学的第一届同学终于可以毕业了,但是想要给两所中学稳定地提供一定数量的初中生,还需要几年,等其他小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而在这段时间内,中学其实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戚博翰收到陶笉然的信,心中激动无比,但是一打开,发现是谈公事的,脸上的笑意立即僵住了。陶笉然这封信只有末尾勉强捎带了一两句情话,态度可以说是非常敷衍了!戚博翰恨不得现在就跑沂州去打陶笉然屁股!
  戚博翰又在心里记下了惩罚陶笉然的几种姿势,戚博翰才宣翁元基、王灵均和慕容温瑜入宫议事。
  翁元基如今身居宰相高位,原先仙风道骨的气质褪去不少,取而代之的是威严正气的形象,可以说是教科书般的宰相模样了。
  王灵均现在见到翁元基,都不由得有些发憷,匆忙行了个礼,便跑到离他最远的位置坐着。
  戚博翰看王灵均这没出息的模样,在心中翻了个白眼,才开口道:“今日唤三位爱卿来,是有一事相商。”
  “臣等愿为陛下分忧。”翁元基带头道。
  戚博翰点点头,随后装模作样的叹了口气:“想必三位爱卿也清楚,如今朝中人才凋零,朕心中实在不安啊。”说得好像那些世家官员不是被他撸下去的一样,可以说是非常戏精了。
  王灵均实在不适应自家表哥这模样,躲在角落并不说话,倒是翁元基和慕容温瑜很适应如今的场面,从善如流地应对着。
  翁元基猜测了一下戚博翰的意图,道:“陛下,如今宁安的官员个个是清廉的贤才,可堪重用。”
  戚博翰顺着翁元基的话头:“提拔他们之后,那宁安的空缺呢?”
  “陛下想再开恩科?”慕容温瑜的思想中规中矩。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戚博翰话一出口,翁元基就眼皮一跳,立即想到了那个远在沂州的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第170章
  果不其然, 戚博翰又道:“三年一取士, 在太平盛世自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今朝中人才凋零,朕实在是等不起了。”
  慕容温瑜听着这话心中只觉得怪异, 但一时间又不知该如何反驳。
  王灵均早就拿到剧本, 立即接茬道:“那便一年一试不就好了?”
  “不妥。春试花费巨大,且学子一来一回也要许多时日。路途远一些的,少不得要在路上花费半年时间, 又哪里有时间安心读书?”慕容温瑜并不赞同。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先人才会将春试定为三年一期, 又怎么可能这么轻易改动的呢。
  翁元基跟慕容温瑜的想法相同,但他一点也不想接茬, 因为他能感觉到, 戚博翰在给他们挖坑!
  不过戚博翰有的是捧哏,王灵均开口道:“那就不搞那么大场面不就好了,不面向全国学子,只开几场小考试,还是可以的嘛。”
  “这……恐怕不妥吧。”慕容温瑜皱着眉。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么做不是要引起那些不能参加考试的学子的不满么!
  “不如三位爱卿看看这个。”戚博翰说完, 范忠立即端起一个托盘, 依次来到翁元基和慕容温瑜面前。
  托盘上摆着的是几本书,翁元基看到书皮,一眼就认出来了是行知学院的教教科书,只感觉前途一片灰暗, 甚至在心中已经想好了,如果戚博翰执意要任性妄为,他要怎么样以死相劝了。
  戚博翰让两人看的,是行知中学文科的政治教科书。
  系统出品的教材,就连戚博翰也不得不夸赞一声。
  这初中的政治教材,有五分之一是忠君爱国的洗脑内容。
  三分之一是经济政治,教的是基层官员如何从一个地区的经济变化中寻找规律,从而事半功倍地发展民生教化。这一点就算是当了高层官员,其中培养的视野高度和广度也是终生受用的。
  而余下的,则是更高深一层的治国之道。
  翁元基和慕容温瑜看着看着,都不由得沉浸其中,痴痴看了许久,直到一本书看完,回过神来,才发现戚博翰和王灵均已经不见了。
  范忠见他俩回神,才笑嘻嘻地上前道:“两位大人,陛下和谦郡王已去用晚膳。走时已吩咐御膳房给二位备下饭菜,如今是否要传膳?”
  慕容温瑜跟戚博翰并不亲近,还是第一次了解到戚博翰脾气竟然这么古怪,留下两个臣子在御书房,自己跑去吃晚饭了。
  而翁元基更为了解戚博翰,他知道戚博翰是在生气了,心中无奈地叹了口气,才带慕容温瑜去吃晚饭。
  但是这顿饭也没吃得多好,两人才吃了十分钟不到,戚博翰就带着王灵均吃饱喝足回来了。
  这能怎么办?总不能让皇帝等着他们吃完吧!两人只匆匆吃了五成饱,又回御书房继续“议事”了。
  戚博翰佯装关心地问候了几句,也不管两人古怪的面色,立即说回正事:“两位爱卿觉得,那书如何?”
  “大善!”翁元基由衷赞叹道。
  他看过行知小学的教材,只觉得浅显易懂。等陶笉然办起中学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忙碌,没空关注这中学的教材。今日一看,真是恨不得刮自己几个耳光,当年竟错过了这种宝物!
  若是能早些将这书上的知识推广开来,那他们又怎么会陷入无人可用的状态?
  慕容温瑜对这书的评价也十分高:“此书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更是在简短的言语之间将道理说得透彻,实乃传世好书!”
  “那你们觉得,如果考试只针对读过这些书的学子,如何?”
  “陛下要将此书刊印出去?这样一来,能读到的人也不会在少数,并不能缩小参加考试的人数啊。”慕容温瑜答道。
  “这是行知中学的教材,若是朕说,只有入读行知中学,并且通过了毕业考试的学子,才能参加考试呢?”戚博翰脸上含笑,看着翁元基和慕容温瑜发愣的表情,脑海中想的却是陶笉然的模样。
  戚博翰可以想象到陶笉然提出这一想法时,那眉飞色舞得意的小模样,真是恨不得现在就将人抱在怀中好好地疼爱!
  等翁元基和慕容温瑜回过神来时,戚博翰也换上了不苟言笑的面具,再次问道:“三位爱卿觉得如何?”
  翁元基是知道行知中学的招生模式的。入学考试是人人都有资格参加,但入学率却并不高。而毕业考试也能阻挡住一些没有到本事的学生,最后再加一次朝廷举办的小考,即使考试时间频繁了一些,但考中的人必定也是有真才实学的。
  “只是如今只有两间行知中学,臣担心学校容纳不下这么多学子……”翁元基这话,已经是认同戚博翰的提议了。
  翁元基都同意了,这件事情算是定下来,至于一些细节问题,戚博翰则交给了这三人。要是事事都要皇帝来操心,那要这些臣子来做什么!
  半个月后,朝廷就颁布了一道新政:除有春试的年份外,每年九月一日,将会在京城举办一场小科举,而且只有取得行知中学毕业证的学子才能参与。中举的学子,会被派到各地从县丞做起。此新政会一直持续到朝廷官员的空缺被全部补上为止。
  民生日报是有内部渠道的,在新政颁布当天,时事评论的文章,就是翁元基写的针对新政的平率!文章先是冷静分析了这小科举与春试的异同。
  首先,小科举中举者,并不会有进士举人等功名,若是想考取功名,还得等三年一次的春试。
  其次,小科举中举者,在一开始只能做县丞,至于能不能往上升,那就要看个人能力了。对于那些不想从这么底层开始熬资历的学子来说,小科举并非良选。
  第三,小科举的参考资格非常难得到!
  行知中学的入学考试还好说,有真才实学的,看过行知小学的课本,基本都能过。但是毕业考试,对于新生来说那是噩梦级的。因为行知中学是六年制,人家打算分六年教完的知识,你若是奔着小科举来的,就要在两年内学完,否则还不如参加春试来得快捷!
  这三点一一细数下来,那些看到新政还气愤不已的学子立即冷静了下来。原来这小科举不是捷径,竟然是一条比春试还艰辛的路?
  不过翁元基也不是拆行知中学台,在接下来又话锋一转,劝那些在春试中没把握的学子去行知中学入读。因为一旦能从中毕业,那每年都能参加一次小科举,不是比一轮不成还得等三年的春试,机会要大许多?
  当然,小科举也不是专门为这些中庸之才设立的。你要觉得自己是天才,可以在两年内学完人家六年的知识,也欢迎来试试嘛!只要不介意是县丞出身的话。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