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先帝遗诏,皇子竑开府仪同三司,进封济阳郡王、判宁国府,皇子昀嗣皇帝位。
而根据史弥远和杨皇后的说法,皇子昀,就是嗣沂王赵贵诚,先帝病笃之时,命嗣沂王入继为皇子,承继大统。
赵竑自是不服,然而史弥远把持朝政多年,杨皇后又是一个有力的证人,只要她不改口,那赵昀就是先帝指定的新帝。
最后万般无奈之下,赵竑只能强行“被接受”了济阳郡王的加封,但是和他希冀的皇位比起来,这次升职只能说是得不偿失。
新帝登基,大赦天下,杨皇后晋位为皇太后,又有新帝特请的垂帘听政之权,不久,宫中又传诏,济阳郡王升为济王,宫中为先帝服丧三年。
单从新帝这几个诏令来看,他本人还是靠谱的,要不是登基的过程太令人诟病了,单凭这几样诏令,也能得不少夸。
新帝本人入京做嗣沂王三年,外头传闻不多,但风评很不错,对宫中一向是恭谨以待,对士人都很尊重,是个很讨人喜欢的人。
史弥远拥立新帝,朝中与他不对付的士大夫都怕他挟恩图报,以此挟持新帝,新帝大概也明白这个道理,奉皇太后垂帘听政,主动把权力交出去,可见头脑很清醒。
不过大宋历代天子仁弱寡断的居多,新帝人品应当是没话说的,治国理政如何,还得要继续看着。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一卷开头主角就当上皇帝了,怎么样,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宋朝的皇帝,嗯,子嗣方面挺有问题的,据说和宫廷建筑、居住环境有关系,反正绝嗣的还挺多的。
仁宗绝嗣,过继堂侄;哲宗绝嗣,帝位给了弟弟徽宗;南宋,宁宗绝嗣,帝位传给了理宗;理宗绝嗣,帝位传给了亲侄子——幸亏他还有个住宫外的亲弟。
除此之外,一脉单传的情况也很多,虽然儿子出生的多,但是真宗只有仁宗一个活下来的儿子;英宗的儿子多是他过继入宫之前生的;神宗十几个儿子,前面十个就活下来俩;徽宗在位的时候改建了宫殿,结果儿子生了一窝,还都很健康,然并卵,亡国北狩去了,南宋帝系的传承就和文中说的一样,也挺悲催。
说起来,必须和小天使们说道一下我的男神,wuli仁宗,亲儿子死光,过继堂侄英宗为子——这堂侄他爹就是当年真宗的儿子暂时全死光、仁宗还没出生的时候请进宫当皇子的备胎,emmmmm,因垂丝汀——然后堂侄继位之后搞了个“濮议”(英宗他亲爹号濮王)所谓的濮议和明朝嘉靖搞的大礼议其实是一回事儿,就是虽然我被过继了,但是我还是要当我亲爹是爹,虽然皇位是我堂叔他们这一系的,但是现在已经是我的家产了,我要拿它贴补我自家,不管就不管。
怪不得仁宗晚年不得不过继嗣子的时候,和皇后相对而泣,过继来的儿子人家记挂的是亲爹呀!从濮议这件事来看,英宗做的是真不地道。
不是我幸灾乐祸,英宗这样欺负仁宗留下来的孤女寡母是有报应的,看记载英宗皇陵“永厚陵是北宋皇陵中不起眼的一座,但是确实史料中关于帝王葬礼最详尽的一座,北宋的一个官员李攸,曾经亲临英宗葬礼,对永厚陵的地宫,陪葬品有非常详细的描述,比如提到了永厚陵是上下两层的石地宫,埋葬了各种冥器以及英宗生前喜爱的一些古玩书籍。众所周知,帝王葬礼尤其是帝王地宫的情况,于历代王朝都是皇家绝密。尽管诸如会要,官史,实录等史料会对帝后陵寝做出一些描述,但是绝对不能是很详细的,这等于给后代盗掘者提供第一手资料,但是李攸就将永厚陵大量的细节写进了自己的笔记《宋朝事实》中,成为后代研究北宋中后期史实的重要资料,也成为了后代盗掘者觊觎厚陵的出发点之一”,永厚陵不知道被盗墓者盗了多少次,emmmm,不想作评。
第157章 圣母
赵昀继位当了四个月的天子, 定了明年改元宝庆、给先帝上了谥号为仁文哲武恭孝皇帝、庙号为宁宗, 又按例封赏了一大批官员,重要政事的决断悉出于皇太后和史弥远, 只是他侍奉皇太后十分恭谨,给宁宗皇帝守孝也很认真, 因此还受到士大夫的夸赞。
然而对他不满的人不再少数,对他们来说, 赵昀是史弥远所拥立的,并非正统,这就足以成为他们不满的理由了。
时人对新帝是权臣史弥远所立的不满,被他们的实际行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改元宝庆的头一年,正月,湖州传来消息, 济王赵竑“被黄袍加身”了。
套路,都是套路。
知道这一次听起来规模宏大、实际上只是百人左右的小打小闹的小事情的赵昀半点都没有担心。
恰恰相反, 比赵昀更关心他的皇位的, 是皇太后杨氏以及宰相史弥远。
他们两人联手干涉了皇位的更易,不要说赵昀这个新君对他们两人的态度很好,只说即使赵昀没让他们满意,他们也不会愿意让赵竑重新继位的。
赵竑事变事件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济王赵竑在赵昀登基之后便被赐第湖州, 大宋如今的都城临安就是杭州,湖州与杭州只在地图上看,简直是近在咫尺,这又只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小规模谋反事件, 想要解决实在是太简单了。
按照史书的记载,济王赵竑是被劫持的,但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被登基”之后就没那个命活着了,被救下来之后他就称病,然而史弥远亲自派了心腹手下带着医生去看他,赵竑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的,已经不言自明了。
然而,赵昀他是一个要名声的人。
怎么向大臣们展示他是一个好人呢?
赵昀在史弥远派人之后,也派了人去湖州,不过不是赐死,而是将赵竑接回来。
历史上的理宗赵昀对自己应该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赵竑身亡之后,他还追封、赏赐了一番,只不过史弥远余恨未消,连赵竑死了也不愿放过,直要闹到赵竑死后他也要将其削职、贬爵的地步,闹得有一群大臣不知为赵竑上了多少次表,后来赵竑的爵位恢复原状,都要等到史弥远离世、理宗赵昀正式亲政之后了。
赵昀知道赵竑现在是装病,虽然被兵变不是他的错,但是作为先帝实际上最合格的继承人,对于新帝来说,赵竑本身就是一个祸患。
事实上,像历史上理宗的做法一样,在史弥远动手之后出来做好人,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现在的赵昀在赵竑出了这么一件事后,不仅没治罪,反而好声好气地让人把人接回皇宫养着,怎么想怎么不对。
正准备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心软的白莲花的赵昀:……我的人设就这么有问题吗?
赵昀现在是新君继位,合法性因为是史弥远拥立的原因,很成问题。
赵昀想要自己亲政,杨太后其实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史弥远以及赵竑。
如果学习历史上的理宗的做法,放任史弥远弄死赵竑,等到史弥远死后再清算一切——理宗在史弥远死后亲政的时候还是英明神武过一段时间的,那段时间他致力于重新振兴大宋,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一系列改革被称为“端平更化”,后人赞颂,这段时期可以比之元祐,“俨然中兴景象”——当然是好,但是对于赵昀来说,时间不多,他想要改变,就得尽早掌权。
朝中的大臣因为他是史弥远拥立的原因,其实一直对他不放心,赵昀首先要做的,是善待赵竑,向臣子们展示他是一个宽仁的好皇帝,又心软又圣母——一般来说,明知道抢了别人的东西,但是这样东西是皇位,即使赵昀作为新天子对原本的继承人再怎么愧疚,也不会表现得这么圣母——对于史弥远那边,他也要尽力安抚,不过留个赵竑让史弥远不顺心,再诅咒诅咒史相少活几年,还是要的。
不过可别以为赵昀是真的圣母,他把赵竑接回来,反而是一种软刀子杀人的方法。
有了被水贼挟持造反的事例在,赵竑心里一定会诚惶诚恐——大宋的皇族,不管是生出来的直系还是过继来的,大部分心理承受能力都颇弱——心理压力那么大的情况下,赵竑能安生地活几年,而不是把自己活活地吓死,赵昀对此表示不看好。
而且宫中的环境其实是不适宜居住的。
是的,在赵昀看来,大宋的皇宫建筑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北宋、南宋的皇帝经常断子绝孙或者只剩下独苗苗,而且体质颇弱呢?
在他看来,最大的原因就是大宋皇宫的建筑。
不要和他说什么四面强敌环伺,宋朝的皇帝心理压力大,后宫美人又多,他们又不懂得收敛,这么多代皇帝都子嗣艰难,简直见了鬼吧?
大宋皇宫驻基的时候,为了防虫蛀,使用了大量的铅汞等重金属,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就算是好人都能能重金属中毒,更何况大宋的皇帝没绝嗣过继之前,那些皇子都是从小在宫中生活长大的。
北宋的皇宫如此,到了南宋,新建皇宫的时候,也没改掉这用重金属的毛病,这导致两宋皇帝在子嗣以及体质方面都很堪忧。
唯一一个子嗣繁多,子女数目众多的是宋徽宗,他老人家后来喜好奢侈,大规模改建了北宋皇宫,这才生了许多子女,存活率也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