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身为曹操养子、与曹叡关系颇深因此而受宠的秦朗不同,司马师是有真才实学的。
如今评价朝中的公卿之士, 主要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看, 要么是此人有特殊的特长、是个奇才,要么是这人有治世之才,要么就是此人慧眼识英、能举荐大臣。
秦朗哪一点都不符合, 但是好歹有谨小慎微这个优点,和老曹家的关系颇为深厚,算是半个宗室,与毛曾对比起来已经是个很好的选择了, 所以朝中虽有物议,但多数人对曹叡重用秦朗还是不作置喙的。
曹叡的威望愈发强盛,和先帝曹丕时代不同,对于现任天子,士族们感受到了威胁。
先帝压制宗室,而曹叡这个天子虽然同样对叔父曹植颇为忌惮,但是对于其他的宗室,他却是颇为看重的。
典型代表就是自幼和他关系颇佳的秦朗、曹宇,秦朗是曹叡的亲叔叔的异父兄长,算是半个宗室,而曹宇更是曹操与环夫人的幼子。
事实上,虽然也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因在,但是作为先帝留给曹叡的辅政大臣之一的司马懿却有渐渐被排挤的趋势。
不是说他的地位有着明显的动荡,而是说曹叡对司马懿没像先帝那么信任。
对于司马师来说,现在值得庆幸的大概就是曹叡倚为支柱的几位宗室、外戚权臣,曹真、曹休等人,活在这世上的时间不会很长了,而在此之后,司马懿将会成为曹叡必须要倚仗的人物,司马家的未来相当可期。
虽然太和二年春的诸葛亮初次北伐以及这一年年末的第二次北伐都是曹真负责抵挡的,但是之后司马懿在抵挡诸葛亮北伐以及伐蜀的事件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太和三年洛阳城没发生什么大事,只是寻常的人事调动以及公卿病亡、对制度的小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曹叡的次子繁阳王曹穆没了。
曹叡的长子清河王曹囧在他黄初七年登基为帝的时候就受封王爵,只是可惜的是他在同年就夭折了。
曹囧病夭的时候,曹叡虽然伤心,但是他还有次子曹穆作为备选,所以伤心之余,总还有希望,但是如今,受封为繁阳王的曹穆也没了,曹叡如今膝下竟无一个男丁,对他的打击可以说是很大了。
当然了,没有皇子,并不说曹叡没有其他的孩子。
他如今还剩下一个女儿,曹叡子嗣不似父祖那么多,自然对孩子殊为宠爱,但是他的心中可没有让女儿登基为女帝的想法,再怎么样,还是需要男儿来继承皇位的。
对于曹叡的战斗能力,司马师还是很确信的。
曹操和曹丕父子在女色上也算是为人诟病了,但是其实还是在正常的范围之内,然而曹叡后宫光是如今就已经近万了。
虽然是算上了宫女的数目,还有先帝、前汉时期留下来的宫人,但是这样很已经很令人惊悚了。
要不是晋武帝司马炎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开国之君——虽然是依靠祖父、伯父和父亲的积累而躺赢的——存在感比曹叡要强,羊车驾幸也实在令人侧目,恐怕在女色问题上,魏晋三国时期需要被大书特书的就不是司马炎而是曹叡了。
然而就是战斗力强悍成这样的曹叡,子嗣偏偏比父祖要稀少许多,他所有的孩子加起来,估计只能达到父祖的子女的零头,甚至还达不到。
子嗣不顺,曹叡也只能求祖宗保佑了。
虽然是求祖宗,但是司马师不得不说,曹叡也是不忘本了。
被追封为太皇帝的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虽然他们之间能过继,那么是一定存在亲缘关系的,甚至可能是近支,然而曹腾他是个宦官啊!
即便如此,也没阻挡住曹叡追封祖宗的脚步。
太和三年六月二十六,繁阳王曹穆死后五日,曹叡追封东汉桓帝时期的大长秋、太皇帝曹嵩的养父曹腾为高皇帝,曹腾在当时汉宫中的对食妻子吴氏为高皇后。
朝中的公卿们都了解皇帝陛下的心思,人家刚死了儿子,还是目前唯一的一个,多体谅体谅他,没事儿的。
就是这个时候,曹叡显示出了未来他宫殿狂魔的本质,改平望观为听讼观、重修,建曹魏洛阳宗庙,以奉诸先帝神位。
曹丕也修宫殿,但是曹丕更加爱好打猎,曹叡的爱好和曹丕的比起来就显得不太环保了。
转眼之间到了太和四年,堪比东汉末年两次党锢之祸那般惨烈的浮华案终于拉开了帷幕。
参与浮华交会的青年士族,他们在清议之中品评人物,通过请谈论辩对政治哲学进行品论,对于天子曹叡来说,这显然不是他希望看到的景象。
皇帝自然希望皇权昌盛,就算有人来分权,皇帝也希望是“封建亲戚”里的那些宗室藩王,他的亲、戚,而不是门阀士族。
太和二年四月,曹叡不仅在圣旨中明令“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还准备给一众时时参与浮华交会的青年好看。
他批准有司可以对浮华交会中的首脑人物进行收押,被关进去的倒霉蛋就有十几个。
虽然司马师和曹叡的关系好,不用被关进牢里,但是也被暂时取消了上早朝的资格,并且禁锢在府邸之中。
和司马师同样待遇的还有何晏以及夏侯玄,何晏毕竟是名副其实的驸马,夏侯玄又是曹叡现在重要倚仗曹真的亲外甥,杀熟真的不好杀啊!
东汉末年,魏晋时期,人物的名号总是特别多,什么建安七子、荀氏八龙、司马八达这样的名声,都是汉末请流派自我吹嘘、互相标榜的遗风。
而参与浮华交会的青年们,互相之间也是根据名声大小划分了级别的。
首先是四聪,以夏侯玄为首,算是浮华派里最顶尖的那一批人,水平都不相上下;其次是八达——和司马防的八个儿子的“字”里都有一个“达”、又都才华出众,因此共号八达有点相似,但是还是有区别的——八达的水平比四聪要低一点,典型的代表是诸葛诞,也就是诸葛亮的族弟;最后是三豫,这三个人是浮华案里的倒霉蛋中未来最没有名气的三个,但是他们的父亲却都是牛人,因此三豫的人员构成反而是后世知道得最清楚的。其他人给了他们“三豫”的名头,将之并列,差不多就是看在他们父辈名气的情况上勉强将之算作是预备役。
浮华案中四聪和八达的具体人员,史书是没有明确记载的。
司马师不知道历史上是什么样的情况,反正这辈子,他和夏侯玄是四聪里的两个头号人物,除了不被算在四聪八达中的玄学派的老大何晏之外,就数他们俩名气最大,最为人推崇。
司马师觉得自己和历史上的那位比起来境况还是好了很多的,毕竟这辈子他被曹叡算作是自己人,曹叡再怎么样,知道他是友军以后,也不会对他做什么的。
具体表现可以参照建安二十四年的魏讽谋反案中的曹丕的做法,荆州士人集团遭受到了重大的打击,谯沛集团也损伤颇大,但是同魏讽有着直接联系的一位汝颍派系的大佬在曹丕的公然偏袒下安然无恙地度过了当时的风波。
就如同曹丕掀起了魏讽谋反案的风波一样,曹叡一手主导了近似于汉末以来第三次党锢之祸的浮华案,牵连甚广,许多后来魏晋时期的重臣都牵涉其中,目的就是为了尊崇儒学、经学,巩固王权。
但是曹叡也是需要人手的,虽然现在的许多老臣还正当盛年,但也有一些已经撑不住了,未来迟早是年轻人的天下,曹叡要是一竿子全打死,曹魏的未来估计也完了。
最重要的是,目前牵涉在浮华案之中,被“罢退”的人员,有许多都是朝中重臣的子嗣,三豫的成员更是曹叡身边最为亲近的几个心腹的孩子。
可以说,曹叡浮华案最初的目的是杀鸡儆猴,但是这场风暴却牵扯到了现在朝中的许多公卿,那些曹叡眼里要被“杀”的鸡,现在看来,分量也不比“牛”轻啊!
作者有话要说: 浮华案中被牵连的一群人未来有很多都是牛逼的大人物,很多人在明帝曹叡时期被压抑了那么久,心理或多或少都出了问题啊!典型代表就是我晋景皇帝阿师同学!
看司马家,看仲达的表现,不算后来司马炎代魏的情况,仲达虽然很有权臣风范,但是也是一代兢兢业业的好大臣啊!然后仲达换阿师……
司马家有意识地开始蚕食曹魏的权力,行当年王莽、阿瞒的代立之举,应该是阿师先开始的吧!
当年玩得那么好的好基友夏侯玄说宰就宰了,暗地里还蓄养死士,只比弟弟阿昭大了几岁、却在高平陵之变之前那么重要的时刻睡得那么淡定,再联系一下当年被明帝浮华案一抓把柄一个准的青葱岁月,阿师的心理发展以及其中的问题很值得讨论啊!
第107章 案后
太和四年二月, 魏明以浮华罢诸士, 帝亦预其中。
魏明诏曰:“玄、诞之辈, 固声名大盛, 然不务道本。名声盛, 则慕之者众, 于国之害愈重。其为害者,虽不显于明, 诸卿需警之。”
尽黜其官, 唯帝左迁羽林监。
帝受旨, 叹曰:“昔者汉武‘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天下乃大治。陛下崇道务本,圣明之相也。然臣与浮华诸士交游甚密, 陛下独为臣开恩,何以平天下士人悠悠之口?况臣与浮华之士倚为知己, 与夏侯太初有伯牙子期之交,诸人尽退,吾何以为官?又触陛下罢退之旨, 实难留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