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杨修最后被处死的理由,只不过是借口罢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曹植夺嫡失败之后,杨修有渐渐的疏远他,但是由于曹植依然是曹操的儿子,杨修又不敢做得太明显,实在是缺乏决断。
要是说曹操弄死杨修,是为了不给儿子曹丕留下恶名,自己先提前把事情做了,倒也是有可能的。
要司马师说,曹丕在睚眦必报这一点上,是不需要怀疑的。
魏讽案——虽然魏讽只是丞相府里一个小小的任职人员,地位不算很高,但是这件在曹操出外领军时候由曹丕一手主导的案件,既然被定义为了谋反案,那就算是盖棺定论了——中死去的有诸多的荆州士人集团的人物,此外还有一些从前投降曹操的人,其中就包括了张绣的儿子张泉。
荆州从前的老大刘表,他的儿子刘修都没事儿,结果张泉这个和曹氏家族有亲戚关系的人却狗带了。
在宛城之战中,曹丕失去了他的大哥曹昂,自己也是死里逃生,曹丕和曹昂两人年龄相差将十岁,曹昂对他一向很好,和曹植这个一直让他闹心的弟弟相比,曹昂简直就是曹丕心中兄弟的典范形象。
曹丕对宛城之战难以忘怀,但是张氏家族是曹操树立他不计前嫌——长子、侄子还有得力手下典韦都死了,曹操都忍了——的典范,曹操还给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以稳定张氏家族之心。
因为曹均被曹操过继给自己的兄弟,从儿子变成了侄子,所以曹操对这个儿子颇为愧疚,对张氏家族也一直迟迟没有下手。
然后,建安二十四年,魏讽案之前,曹均病逝。
曹均没了,曹张两家的纽带彻底断裂,曹丕毫不犹豫地在对魏讽案的相关人员进行清洗的时候,拉上了张绣的儿子张泉。
这就是典型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啊!
得罪了曹丕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需要说明的是,荆州士人集团被清洗,谯沛集团被打压,在曹丕的支持下,汝颍集团成为曹魏势力的大头,世家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世家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这就意味着,曹丕势必在某些情况下对世家进行妥协。
和晋朝的司马炎大肆任用宗室掌权,排斥部分士人染指兵权等重权相比,曹魏对宗室反而更为严苛,最主要的源头就是曹丕。
曹操的几个儿子都不是普通人,曹植、曹丕就不用说了,曹彰这个黄须儿在军事方面极为勇猛,但是在曹操逝世之后,他就郁郁不得志,甚至最后暴毙而亡。
与其说世人诟病曹丕对兄弟严苛,倒不如看清楚,源头是士族。
曹植没了继承人的资格之后,和曹丕的关系反而变好了起来,曹丕也不吝于展示自己和曹植的兄弟之情。
单纯是待遇的话,曹丕绝不会亏待自己的兄弟的。
而一早就和曹丕没有竞争关系的曹彰,更是他体现兄弟情的对象。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曹彰平叛归来,曹丕教他应对之法,让他不要居功自傲,而是要谦让,于是曹彰在应答中把功劳都推给了别的将军,让曹操更为喜爱他。
可以说,曹丕这个哥哥,在世人眼中,对曹植如何尚且不知,但是他对曹彰是不错的。
曹操逝世之前,让人传身在长安的曹彰回来见他最后一面。
曹魏的继承人早就确定,曹操也不会立曹彰这个他一直是往将才方面培养的儿子做继承人,不过是父亲临死前想要见爱子最后一面罢了。
但是曹彰回来之后,却问了一个大逆不道的问题,他问父亲的玺印放在哪里。
曹操病逝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曹丕和许多人都还留在大本营邺城,他几乎是昼夜星驰赶赴洛阳的。
虽然曹丕想对曹彰展示兄弟情,但是曹彰明显不太领情,还蠢蠢欲动地有别的心思。
曹丕也真的是哔了汪了,和曹彰相比,曹植反而能算是一个好弟弟。
支持曹彰的人没有支持曹植的人多,但是只从他们两个人本身的心思来看,反而是曹植更想和曹丕做一对好兄弟。
司马师是跟着老爹一起去的洛阳,他爹是曹丕的心腹,曹丕继承父位为丞相与魏王,自然需要自己之前的一帮心腹辅佐,他们家去洛阳算是比较早的一批。
曹丕与一帮心腹能聊得开,对年幼的几个兄弟也很好,但是对曹彰是明显冷淡下来了。
升任太后的卞氏有点尴尬。
一帮大臣对曹彰的智商也是比较绝望的了。
但是曹彰其实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作为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曹丕很快就稳定了现在的局势。
建安二十五年春,曹操离世,曹丕继位。
三月份,汉天子刘协就改元为延康了。
虽然曹丕矜持了一下,没在老爹刚死的时候就让天子改元,向天下说明魏王兼丞相换人了,但是只是相隔一个月就让天子改元,也差不多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道说什么……那就不说了吧哈哈哈
第96章 黄初
事实上, 曹丕也没让刘协当天子当太久,延康元年十月, 享国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正式告终, 曹丕受禅称帝, 国号魏。
曹丕正式登基,建元黄初, 将汉都雒阳改回洛阳。
雒阳最初就叫这个名字,等到秦朝之时, 因为五行学说盛行,始皇帝认为秦代周, 应为水德,改周都雒阳为洛阳, 东汉光武帝认为汉乃火德,在建都洛阳之后, 又将其名改回雒阳。
曹魏认为己方乃土德, “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又将雒阳改回洛阳。
虽然看起来只是五行、五德学说的应用,但是实际上也是皇朝更替的昭示。
令司马师吃惊的是,孙权在曹魏立国之初依然遵守了之前和曹操的约定, 上表称臣。
其实想想也是正常, 孙权虽然夺回了荆州,但是弄死了关羽,刘备那边, 无论是为了荆州,还是为了关羽,都一定会找孙权那边报仇的。
孙权要是现在就和曹魏撕破脸,他就真的不用活了。
司马师:我还是一个小少年,还说不上话,等到吴蜀撕逼的时候再看看也不迟呀。
是的,吴蜀撕逼,之后就是火烧连营、白帝城托孤什么的,吴蜀两败俱伤,简直就是天赐良机。
但是这些对现在的司马师来说,还不算重要。
他爹司马懿的官职节节高升,爵位也已经从河津亭侯转为了安国乡侯,在大魏贵族圈,他们家也是排得上名号的人家了。
就是他的小伙伴曹叡情况不太好。
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封长子曹叡为武德侯,登基之后,黄初二年,封曹叡为齐公。
曹魏已经立国了,皇子却没有被封为王,重点是,曹叡还是嫡长子,这就很尴尬了。
按理来说,什么武德侯、齐公,这都是不必要的。
说好的直接封太子呢?
小伙伴,你刷你爹的好感度不是已经初见成效了吗?怎么现在还混成了这个样子?
曹丕定了五个都城洛阳,长安,谯,邺以及许昌。
洛阳和长安是老牌都城了,至于邺城、许昌和谯,都是曹魏势力的大本营,虽然为了安定天下,曹魏在代汉之后的都城定为了洛阳,但是邺城等地还是非常重要的。
曹叡被他爹带到了洛阳,但是曹叡的亲妈甄氏,依然留守在邺城。
可以说曹丕在这一点上是很渣男了。
爹妈撕逼,儿子遭殃,就算曹叡刷足了老爹的好感度,但是在老爹厌弃老妈、他的后宫还有不少人分宠的情况下,曹叡的处境非常堪忧。
司马师:什么都不说了叡叡,我真的是很同情你啊!
曹氏的男人们,在女色问题上,可以说是相当的渣了。
曹操就不用说了,曹丕,看他对待甄氏就知道了,曹叡同学,虽然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做得貌似比父祖还要过分呢呵呵。
一般一个国家起初的皇帝带好头是非常重要的,要是一不小心带歪了,呵呵,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国吃枣药丸。
如果说一开始甄氏和曹叡交流感情的时候流露出一些对曹丕的不满,曹叡还会“不听不听,王八念经”的话,在曹丕迟迟不曾召甄氏去往洛阳,甚至没有加封她为皇后的情况下,曹叡也有点心生不满了。
司马师:道理我都懂,只不过你为什么非要找我来当这个树洞?
虽然是仗着宝宝我很得你爹的宠爱,但是你就不怕我告密吗叡儿小甜甜?
这一年是黄初二年,司马师年方十四,还是个货真价实的少年,还有四年才加冠,但是比起从前单纯的举孝廉的制度,在黄初元年,曹丕出台“九品中正制”的情况下,他提前为官的可能性又大了不少,当然,前提是要加冠成年。
举孝廉看品行,但是在门阀士族壮大的情况下又看家世,到了东汉末年,看家世的情况反而更多的一点,就像九品中正制发展都最后时期的情况一样。
但是曹丕现在的九品中正制光明正大地把家世作为考察范围,但是主要看的还是行状,也就是个人的品行、才能,这样就像早期的举孝廉制度一样,保证了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