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这个年代,没有什么有了继承人就要把其他人养得平庸的想法,最好的反而是每个人都成才。
有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个前例在,司马干反而被父亲同样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虽然同样是自己的亲弟弟,司马师也不吝于自己的亲情,但是司马干的出生毕竟晚了两个哥哥好几年,和司马师的相处没有司马昭多,再加上司马师对兄弟最强烈的认知就只有司马昭一个——谁让对于多数的后世人来说,司马懿其他的儿子根本就不出名呢?——所以说,司马干小朋友想让自己的大哥正视,他还有得证明自己呢!
另一边,被大哥司马师拉着一起训练剑术的司马昭真的是痛并快乐着。
自己提高的时候还不忘弟弟,这确实是亲哥,但是这个剑术老师的标准太严了啊,虽然根据年龄层次有所划分,那也很严啊!
司马昭泪流满面。
但是呢,他哥并不是单纯的坑弟的,最起码锻炼完以后鼓捣出的药浴就很有效果。
拥有金手指的司马师:深藏功与名。
司马师他们练了一段时间以后,曹叡也每天抽出了一段时间,和他们一起学习。
这也是曹丕难得的苦心,剑术老师嘛,他们家也不缺这一个,但是问题是,曹叡的身份和司马师等人还是有区别的。
曹丕现在是魏王太子,未来就是魏王,乃至于大魏的皇帝,作为他的嫡长子,曹叡会是什么身份,还用说吗?
虽然曹叡的进步也算明显,但是对于自幼练武的曹丕来说,就不够看了。
当年的曹丕比起曹叡来说也不算有多好的条件,锻炼却更是勤奋,他拿当年自己家还没彻底显赫起来的时候的情况和曹叡现在相比,自然就觉得不是曹叡偷懒的话,就是剑术师父不敢下狠手教。
剑术师父指望不上,那就只能期望曹叡自己奋起直追了。
这种时候,司马兄弟这两个基本上同时开始锻炼的参照对象就进入了曹丕的视线。
有着少年人的争强好胜的曹叡也真的如曹丕期望的那样有巨大的进步,而他们除了日常锻炼的时间之外,司马师要去蔡琰那里学习,或者接受司马懿的考校,司马昭和曹叡也不轻松,可以说是半斤八两。
但是有灵泉水的滋养,曹叡和司马师、司马昭的身体情况显而易见的好起来了倒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虽然现在司马师对曹叡一点都不吝啬手中的灵泉水,但是未来,曹叡能享受到的灵泉水就不多了。
灵泉水是司马师的金手指,司马师和曹叡接触的情况不多,这就意味着他也没什么机会给曹叡用灵泉水——这还得有不被发现的前提,那机会就更少了。
等到未来他们都长大以后,嗯,曹叡自己开府的时候情况同上,他以后当皇帝的时候,更是没有多少机会给他用灵泉,怎么看,怎么觉得曹叡能享受的灵泉水不多了。
更重要的是,灵泉水的效果虽然很好,但是长期的效用是潜移默化的,而曹叡同学……司马师需要强调一点,他日后的死因约莫是纵欲过度,后宫那么多人可不是摆着看的啊!
作者有话要说: 期末考试的时候更文真的有种莫名的罪恶感,去年我干脆就……断更了……但是今年我一直在申榜,周周都申,断更就是罪啊!
列了一下后文的提纲,码起来又顺了。
第95章 延康
曹二丕, 他是一个好老板,如果你和他非常合得来的话。
对于司马家的人而言, 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达成的。
相比之下, 曹大老板曹操就显得威严过头了。
只要熬过曹老板在位的时期, 那基本上就是司马家的好日子了。
建安二十五年初,旧病复发的曹老板在还军洛阳之后终于撑不住了。
对于司马师来说, 曹操的病逝是早有征兆的。
再怎么说,因为《三国演义》的存在, 对于三国时期的一些经典情节他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更何况,虽然现在三足鼎立的架势已经形成, 但是“三国”的国都还没有立呢,曹操不死, 曹魏不代汉,另外的东吴和西蜀怎么立国?
曹操的死几乎已经是注定的了。
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曹丕已经是魏王太子了,曹操其余诸子在他明确地位之后也已经没有了竞争继承人的机会,但是并不是说他们就没有战斗力了。
偏向于文艺青年的曹植先不说,他和曹丕的同母兄弟黄须儿曹彰手中可是握有重兵,不是好惹的。
在建安二十四年, 曹丕作为魏王太子留守曹魏势力的大本营邺城的时候, 谯人魏讽谋反,曹丕诛杀他后,又牵连数十人, 曹魏势力被曹丕狠狠地清洗了一遍。
曹丕与王粲的关系很不错,甚至在王粲的灵堂上为他学驴叫送别,但是当魏讽谋反案牵扯到王粲的两个儿子的时候,曹丕毫不犹豫地将他的两个儿子都宰了。
对于卒时四十一岁的王粲老大人,在两个儿子都被宰了以后有没有绝后,司马师还真不能确定。
此案在魏国牵连甚广,然而后续的事件,在司马师看来,对曹植以及支持他的那一方大臣势力打击相当大。
这个时候,就需要说明一下曹操手下的人员构成了。
曹老板发家初期,跟着他的都是老家的一帮老兄弟以及老乡,所以籍贯和曹老板一样,都是谯、沛地区的人,这部分人,属于谯沛集团。
曹老板的家乡武将人才可能不少,但是文臣的籍贯却一般不属于那里,像荀彧、戏志才、郭嘉等人,统统出于颍川,这部分人才,属于汝颍集团。
当然,后续两边多多少少都会补充一些生力军,值得一提的是,支持曹植的丁氏兄弟是谯沛集团的人,和老曹家是老乡,支持曹丕这个实际上的长子的人,多是汝颍集团的人。
还有一部分,因为地位稳固,再加上是忠心于曹操的人,所以并没有搀和进这场派系之争。
谯沛集团的人大部分掌握了兵权,而汝颍集团的人则是在政治方面见长,这年头,要是比武力值,哪边占优势就不用说了。
但是问题是,曹丕与曹植兄弟二人争位,肯定不可能拼对军队的掌控程度之类的,要不然他们的老爹一定会先弄死他们的。
其实这和后世的所谓乡党、党争是一样的道理,位置就这么多,两派的人都算是从曹操的元老,互相又有不服气,当然想着要把和自己不对付的对方挤下去,把自己这边的人拉拔上来,最后总要斗出一个结果来的。
最后曹丕赢了,支持他的汝颍派系未来可期,谯沛派系就遭到了排挤。
曹操的势力发展了这么多年,投奔他的人也不少,自然会有人才埋没,两边原本就各有一些郁郁不得志的人,但是一边占据优势之后,对于失败的那一方来说,大佬们或许暂时还没有什么影响,郁郁不得志的小虾米们先坐不住了。
魏讽案牵扯到那么多人,也未尝不是因为有人想借着魏讽这个机会鲤鱼跃龙门——然而,他们还没越过去就被掐灭在摇篮里了。
魏讽集团可以看作是谯沛派系里比较不得志的那一批人,他们的主体人物除了魏讽以及其他一些谯沛出身的小虾米外,最多的还是像王粲之子这样,父兄原本是荆州刘表的手下,后来赤壁之战之前才投到曹老板的手下来,因此一直深受元老集团排挤的人物。
但是他们和另一批人的关系也是盘根错节的,因此曹植势力受打击非常严重。
而之前一直是曹植的智囊中坚的杨修也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死去了,还是被曹操亲自下令诛杀的,对于曹植来说,这个打击一点都不小。
虽然曹操嘴上说着什么因为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怕他日后报仇而杀了他——是的,绝对不是因为什么“鸡肋”之事导致曹操嫉贤妒能而杀了他的,这一点司马师还是很确定曹老板的人品的——但是实际上,还是因为杨修的立场以及之前对曹氏继承人选择的干预。
话说某次曹操远征,诸人送行,作为亲子,曹丕与曹植送别父亲的时候总得发表几句感想。
因为当时曹植受宠,作为弟弟,竟然是他先发表对父亲离别远征的感想。
曹植洋洋洒洒作了一篇赋,尽情地抒发了自己的文采,轮到曹丕时,他则是一言不发,只是流泪表达对父亲的不舍。
做父亲的,当然希望儿子对自己的情感越浓厚越好,曹丕这一看就是真情流露,和还不忘展示自己文采的曹植相比,突然就显了出来。
再加上曹植做出的几件糊涂事,他就渐渐失宠了,对曹植的宠爱不再以后,曹操就开始挑曹植和他身边人的毛病了,首当其冲就是杨修。
因为在曹操对儿子的考验中杨修屡次相助差点就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曹植,让曹老板大为不满。
杨修带人搜查曹丕府上的丝绢,最后却被认定是他在陷害曹丕,这更是他的罪名之一。
杨修被举为孝廉、改任郎中后,就一直在丞相府做仓曹属主簿,但是根据记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可以说,杨修做的事情一定不只他的本职工作这一点,曹操也相当信任他——不信任他能让他“总知外内”吗?——那个时候,难道杨修身上就没有袁术外甥这一层标签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