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不管怎么样,和外国相比,秦国国内的形势真的是各种和谐、各种喜人不解释。
韩国本来应该暗桀桀地看着魏赵两国撕逼,然后默默地趁着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干点别的,或者坐收一下渔翁之利。
要知道,三家分晋,魏国和赵国的疆土都比韩国的要大多了。
话说回来,虽然赵国国内有个中山国,搞得赵国人打仗的时候不止要防范四面边疆之地,连国内的一些地方也算作边疆,简直不能更苦逼,但是,赵国国力比中山国好上许多,等到灭了中山国,赵国疆域是瞬间被扩充的节奏啊!
也就是说,三晋的国土隐隐有赵国多于魏国,魏国多于韩国的分别。
指不定这也是魏韩两国有好事都排挤赵国的原因。
毕竟那货国土大啊!
历史上,韩国本来,在这个时候应该是磨刀霍霍向郑国的。
管魏韩撕逼撕得天崩地裂,韩国岿然不动。
这也使得韩国在魏韩撕逼的时候,壮大了自身,然后未来还会和赵国一起,趁得魏王薨逝,却没有制定继承人,然后两个王子争夺王位的时候,插手魏国国政,赚得个盆钵满贯。
要知道,韩国四周是四个大诸侯国,国土最小,还没有发展空间。
趁着魏赵撕逼然后吞并郑国扩展国土,估计是韩国少有的能扩大国土的机会了。
要知道,如今的郑国虽然辉煌不再,国土也小,但是也有国土极小的韩国的一半左右大了。
观源也没有怎么韩国,只不过,在赵国那边动了手脚。
不论哪个国家,总有那么些被称为奸佞的臣子。
而某些奸佞,还很会说话,很得君王的信任。
观源派人贿赂了一下某位赵国大臣,只需要他向赵王表示一下,赵国快要顶不住了,可以向韩国求助一下。
也不求韩国出兵帮他们,只要作势要攻打魏国,威吓一下就好了。
多么渺小的愿望啊,赵国之后自会报答韩国,而且韩国又不是掉块肉。
当年三家一起分的晋国,说好的友谊天长地久啊!
赵王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主要是魏王觉得之前输给了赵国丢了面子,正借这个卫国的事情发疯呢!
而且赵王也不是让韩国做白工啊,还是有报酬的。
土地是给不了了,金银财宝送了不知道多少箱。
韩国国君欣然笑纳了财宝,然后出兵……攻郑去了。
赵王:……特么的!
赵国使臣表示严重抗议,然后韩王表示,他确实出兵了啊,魏国估计也被吓到了吧。
赵国使臣:特么的是要你一直停兵在韩魏边境啊,你那个路过休息几天,之后直接就跑去郑国的样子像什么话啊!
韩王:寡人确实是停兵边境了嘛,至于时间,当然是韩国自己来定啦!走走走,不要没事找事!
赵国使臣:吾王,臣下有负重托啊呜呜呜……
赵王:气死我了!
没错啦,韩国就是不愿意得罪魏国,但是在不能明着拒绝的情况下,就想出了这个主意,既满足了赵国的条件,也没有伤害到韩国本身。
至于这个损人的主意嘛……
出主意的大臣:秦国国君出手真是大方……
看好戏的观源:笑而不语。
他就是想让赵韩起嫌隙而已,他什么都没有做。
唉,他果然是一个心软的好人……
做完了这些事,他也不放太大的精力在那边了,既然秦孝公的活他做了,那曾孙子的活他也帮忙干了吧。
战国初期,除了出名的战国七雄之外,还留存有鲁、杞、莒【ju】、宋、郑、中山、巴、蜀等国。
当初被晋国拦在外面,现在又被韩赵魏三国挡路的秦国,并不是完全没有了扩张的余地。
与未来的东扩相比,如今的秦国还有更方便的扩张之路。
巴蜀二国。
这两个国家分开来,每个都有大半个秦国那么大的国土,更何况加起来的面积。
秦国吞并了这两个国家之后,国土的面积就能超过历史上是如今面积最广的楚国、这里面积最大的越国。
国土可是和人数还有粮食之类的东西息息相关的。
终于弄出了军功爵制这个东西,没有土地封赏,怎么行?
一直在冒坏水的某人,不仅挑唆着原本就相互不和的巴蜀二国争锋,还将主意打到了秦国与这两国相互隔绝的崇山峻岭之上。
李白的《蜀道难》一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多数还是事实。
天然的屏障隔绝了秦国对这两个国家的扩张之路。
观源这货,向蜀王表示,可以送给他美女以通婚姻,不过,中间起码要有一条路可以走吧?
他以为,蜀王应该会派出士兵们做打通山路的工作,可是没想到,他真是太天真了。
诗仙大大,以后如果能到唐朝,我一定会去膜拜你的。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原本以为只是李白的诗句的夸张,但是想不到是真的。
蜀国虽然没有派出五位壮士来接五位美女,但是也只派出了一队士兵而已。
然后,就像神话传说中的五丁开山一样,那些士兵看到了一条大蛇进入山穴中,在奋力将蛇拽出来的时候,山塌了。
路,开了!
后来,观源发觉,或许,开山的原因,与那条蛇的关系更大一点。
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左传》
蛟,龙属,无角曰蛟。——《韵会》
或许,那条蛇,是达到了某个关键时期的、将化龙的龙属也说不定。
但是不管怎么样,检验变法成果的时候,到来了。
——————————————————————————————————————
元王,名师隰,灵王太子,年五岁,灵王薨。以年幼之故,为叔祖悼子夺位。悼子者,简王也。
及长,恐为人所害,奔魏。
出子二年,自魏归,登王位,黔首【百姓】庆之。
立独子横为太子,以公孙鞅为太子傅,又封左庶长。
尔后,令公孙鞅实行变法,后人称“商鞅变法”也。
元王十年,出兵灭巴蜀二国。
令群臣善农、治【治水】者,修堤铸堰。
有堰名都江堰,有渠名商君渠,自是,吾国之土多沃野、无凶年矣。
元王十五年,楚肃王崩,其弟继位,是为楚闵王。
至闵王,楚为越所灭,自是无楚矣。
元王初年,赵曾为魏所围,出兵于卫,魏君怒而退赵。
卫得魏助,又以齐君亦助其之故,多掠赵土。
时楚悼王崩,楚君为其臣所制,楚国多乱。
故赵王求于秦。
元王助赵退卫,魏武王不悦,斥曰:“汝曾言魏不击秦,秦永不击魏。汝忘否?”
元王曰:“卫国者,魏之属国也,非魏也。赵国,秦之同宗也。秦助赵,人之常情也。”
魏武王叹之。
元王十五年,魏武王骤崩,未立储。
魏王子缓、王子瑩【ying】争位,魏国乱。
赵韩出兵相争。
时赵欲立王子缓,杀王子瑩,使魏割地于二国;韩不允,欲分立二王,仿三家例,分二魏。
魏王子瑩求于元王,愿以河西郡相易。
河西郡,秦穆公时秦域也,为吴起所掠,方为魏疆。
元王允之。
秦退赵韩二国。
王子瑩登位,是为魏惠王。
元王讨河西郡,惠王不允,曰:“先王土也,子孙予人,不孝也。”
元王怒而斥之,使人至赵韩曰:“魏王无信,莫如分立二王也!或立王子缓,亦可!”
赵王、韩王允之。
魏王既立,朝纲已定。
惠王使魏军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
以秦使二国发兵之故,出兵于秦。
元王使庶长公孙鞅与太子横统兵,退魏兵。
自是秦魏二国互出兵攻伐矣。
元王十九年,败魏于洛阴。
元王二十年,败魏于石门,斩首六万,诸国贺之。
是年,迁都咸阳。
元王二十三年,俘魏相公叔痤,以其曾优容元王于魏之故,宴之,放还于魏。
元王二十五年,退位于太子横,自号太上王。
太子横,孝王渠梁也,继位之日,有龙鸣,嘹逾钟鼓之声。
返旧都雍城,使公卿送子弟至王宫,使人教之,号为“太学”。
孝王十五年,元王崩御。
是日,雍城王宫有龙鸣,若孝王登位日也。
——————《秦史·本纪二十五·元王》
作者有话要说: 啊咧啊咧,下一穿就是扶苏了哈哈哈~
☆、二世:千秋霸业一朝定(一)
扶苏端正着面容看着眼前的先生。
他今年,才三岁,父王让大儒来启蒙,是不是……太早了?
扶苏有些别扭。
好吧,他承认,以往都是父王手把手教他认字的,他以为……帮他启蒙的会是父王。
好像……好像父王真的为他做过启蒙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