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穿]穿越不是系统的错 完结+番外 (长恨歌行)
说完,又像想起了什么似的,直接站了起来,理了理衣裳,然后问:“你觉得我长得怎么样?”
“很不错,就是没有扶苏好看,也比不上本体。”嬴政不假思索地评价。
作为一个隐藏着爱美狂魔属性的男人,祖龙陛下觉得观源转世这么多次,没有一次比他是扶苏的时候帅!
当然了,扶苏的帅自然是遗传了始皇陛下自己的,所以说到底,怎么都比不上祖龙他自己帅!
早就了解到面前的男人的自恋属性的观源面不改色:“你觉得我有没有仙风道骨的感觉?”
“恕我直言,没有。”嬴政直截了当地说道。
确实,观源作为贾代攸生活的这些年,完美地体现了他侯门公子的身份,只可惜代入得过了头,看起来完全没有修真者的出尘之气。
唉,修炼到返璞归真的程度也是一种错误呢!——by苦恼的【自】观【恋】源【狂】二人夜谈之后又过了一段日子,弘承元年五月,山南东道大旱。
按理说新帝继位,便应开一场科举,称为“恩科”,但是弘承帝去年晓得了国师的预言之后,也没有什么心思开恩科了,准备将一切都解决之后再举行科举,恰巧弘承二年本就是科举举行的时间,弘承帝可以直接恩正并科,也就是将正科与恩科合并举行,录取名额扩大成两科名额。
山南东道的大旱因为弘承帝早做了准备,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恐慌。
那边的大旱传到京城用了十多天,圣上派人去山南东道安抚民众花了半个多月。中间前后过去的这一个月时间,京中已经有流言在传,说是弘承帝“得位不正”,暗示先帝的死有问题,所以上天特意降下大旱示警。
特别是,山南东道离京畿道极近,那边的大旱也影响到了京城。
京城也有一个多月没有落雨了。
大臣们都知道真相是怎么回事,但是架不住有些人抱着从龙之功的心思,推波助澜,京中的百姓又是不知内情的,这流言竟是愈演愈烈了。
弘承帝冷眼看了一个月,急得先帝留下来的几位大人们要跳脚了,才慢悠悠地请出国师来。
皇宫里祭天祭地祭祀祖先的地方一应俱全,皇帝将国师领去祭天台的位置,在向着皇帝的大臣们看来,却是圣上有些慌不择路了,预言大旱毕竟和施法降雨有区别,国师再大能,也不一定能让山南东道落雨解旱啊!京城也有两月未曾落雨了,若国师真是大能,何以连近在迟尺的京城都不能让它落雨?
在等着看皇帝的好戏的人来说,皇帝与其相信神神叨叨的国师,倒不如降个罪己诏来的实在,不过那样,就真的是皇位不稳了。
皇帝看起来是真的没办法,只能狗急跳墙了。
白云国师在皇帝半信任半忧虑的目光中开始了施法,然后半个时辰之后,京城落下了两个月来的第一场雨。
五日后,快马传来消息,山南东道看似五十年难遇的大旱,在突兀的降雨中,被瓦解了。
弘承帝顾明玺大喜过望地封赏了国师,但是没有大臣再说什么闲话。
山东大旱事件之后,圣上的二弟端亲王顾明珏、三弟谦亲王顾明琪、六弟恪郡王顾明璋因行为不端遭斥,被派往先帝的昭陵为先帝守陵,不过说是被派去的,但谁都知道这三位估计是蹦跶得太厉害了,又被抓到了把柄,被发配了。
这三位没讨着好,圣上的其他兄弟也一样,端看的圣上掌握了哪些证据,又准备什么时候处置他们罢了。
而且,圣上的这些兄弟,连宗室里的事务也不能管了,真真正正地成了闲散之人了。
观源在金陵为贾源守孝,除了修炼之外,偶尔也看些科举要用的书,每隔一段时间给京城的郑氏写一封信,转眼间,三载倏忽过。
观源却没有立即启程回京城,而是写了信给母亲、兄长,准备留在金陵参加这一年的童试。
第91章 解元
观源要参加科举,郑氏一边觉得他不愧是自己的儿子,知道上进,一边又心疼他非选了这么一个地方。
作为国公的儿子、一等侯的亲弟弟,又生在京城,观源自然是能在京城参加考试的,然而他却选择了在祖籍金陵参加科举。
金陵处于江南,历来文人辈出,世家汇聚。
虽然金陵是贾家的祖籍,考官看在荣国府的面子上,在童试的时候,最会放点水,若是观源的水平再高一点,是个货真价实的青年才俊,成案首也不是什么难事。
这大越朝虽然是架空的朝代,但是科举的制度已经接近历史上的明清,已经完全成熟了。
不过这里的童试比明清童试的步骤要少一步,只有县试与州试。
过了童试之后就有秀才的功名,之后就可以参加乡试。
大越江南和其他地方的文人,水平相差非常巨大。
举一个粗略的例子,大越共分十八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包括一部分淮南道就是江南的范围,前朝太宗至本朝先帝中间的三百年,历代科举,江南出身的举子几乎包揽了半数以上的三甲之位。
而像岭南道、黔中道之类的荒蛮之地,就算是乡试的解元,也指不定考不上进士,没错,就是连最后一名也没有份的那种。
京城毕竟是皇城,京城的学子有权有势的大有人在,所以,京城科举特意放宽的标准就应运而生。
差一点就把标准调到岭南道那种级别的还要不要脸了啊喂!
不过最后京城的标准只调到了江南的一半左右,也算可喜可贺。
当然了,京城也是卧虎藏龙的,调宽的标准并不会影响有真材实料的人名次,而且为了京城的宽标准以及便利,其他各道的学子也会谋求转籍到京城应考,最后的进士名次,京城人士也有许多名列前茅的。
观源选择在金陵科举,他要考上举人的难度,可能比得上京城的学子考进士了。
郑氏出身江南的郡望世家,虽然自豪于儿子的志气,却也有些担心他是否会科举受挫,甚至从此自暴自弃。
↑您真是想多了呢,老太太。
弘承四年观源过了童试,还成了案首的消息传回荣国府,郑氏喜不自胜,就连一向对郑氏偏宠小儿子而感到不满的史氏也情真意切地“恭喜老太太,恭喜老爷”。
在史氏看来,小叔子有了功名,日后提出让他搬出去住,郑氏和贾代善的反应也不会那么激烈,也不用太担心日后会有一个不成器的、日日来打秋风的亲戚了。
观源选择的是在金陵参加科举,那也就是说,他的乡试也得在金陵考。
弘承二年的时候举行了会试,下一场会在弘承五年举行,乡试,会在会试的前一年举行,观源得了秀才的功名之后,正好可以继续考下去。
观源的年纪不大,弘承四年,他也才十五岁,这个年纪,得个秀才、举人什么的,就已经是了不得的神童了,至于他这个年龄的进士,大越开国以来这四十几年,还未曾出现过。
不过做官的年龄不大,嫁娶的年龄却是已经够了。
恰巧东府的贾敬,今年十一岁,也要学着观源回金陵祖籍考童试,郑氏便托了他打探一下观源的口风。
老太太给小儿子选媳妇儿,除了选个家世出众的,还得参考小儿子自己的意见呢。
致力于考试的观源完全没有想到老太太这就要给他找媳妇儿了,这也太着急了一点吧!
观源自然是不愿意的,但是他的理由却很冠冕堂皇,要等到他考中进士的时候再议亲,这样郑氏也更有底气。
虽说观源的家世背景不错,但是他到底已经和哥哥分家了,等到以后郑氏去世了,难不成他还住在荣国府不成?
所以他考中进士的话,郑氏给小儿子议亲也更方便一点。
观源也不等着贾敬考完了童试回京城的时候才和郑氏说这个了,在每月一次的家书里,他就把这一套写进去了,在贾敬来金陵的当月就发出去了。
郑氏虽然知道这不过是儿子为了逃避找出来的借口,也不得不承认观源说的是对的。
观源把考上进士当作拖延的借口,那自然不会参加弘承五年的会试。
他的理由也很充分,弘承五年的时候,他才十六岁,听说过十六岁的举人,没听说过十六岁的进士,这个年纪这么小,圣上敢放心地用他吗?
有一句话,叫做“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而且,少年得志,不是平空为自己树了靶子吗?
弘承四年的乡试在八月,考完之后,观源晓得了成绩,不出意外得了举人,之后就和取得秀才的名头的贾敬一道回了京城。
观源回到荣国府,最欢迎他的除了郑氏,还有他的小侄子贾赦。
“四叔,你为什么不继续考下去啊?祖母说,您说了只要考中进士之后,就会为您娶亲了!”在郑氏的屋子里,贾赦好奇地问道。
从城外被下人们接回府中之后,观源便马不停蹄地来给郑氏请安了,晓得他回来了,荣国府其他大大小小的主子也都过来给老太太请安、给四老爷道喜。
贾赦被郑氏心肝肉儿似的搂在怀里,好奇地朝着观源问出了这个问题。
观源一边吐槽荣国府这种老太太溺爱孙子的习惯居然这么早就有了,一边微笑着说道:“我的年纪还是太小了,水平不够,此次中了举人也不过是侥幸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