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门巷?你是说那个姜记酒坊吗?”还别说真有人知道。
“可能吧,这个本王也不清楚,只知道是在长门巷。”他说的模棱两可,对方猜到的才更真实。
“长门巷只有一家酒坊,想来是姜记酒坊没错了。我这几日也听说过这家酒坊,他们家最近新出的一种叫剑南春的酒十分受欢迎,改日我也去买些来尝尝。”
听见这话荣老王爷暗暗得意,你们想喝什么酒还要去买,我这里可是什么酒都有,新品未在店里上架的都有,羡慕吗?嫉妒吗?
当然,如果他们几个能读懂荣老王爷的心声的话,怕是会想打他一顿。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
荣老王爷一边打麻将一边不遗余力的推销这种酒有多么好喝,而且每次他们来都给他们拿不同品种的酒。
在荣老王爷极力的推荐下,姜子延酒坊的生意尤其的好,每日新上的酒不到两个时辰就会全部卖光。
其中那些分春夏秋冬四季系列的酒卖的最快,因为装酒的瓷瓶精致又好看,被很多人买回去送人。
买回去自己喝的人则是将瓶子收集起来当作摆件,看着儒雅又精致。
酒坊的生意一日比一日火爆,他那西郊酿酒厂订单也翻了好几倍。
酿酒厂里的工人们因为生意好工作量也大了许多,姜子延特地给他们定了加班费,自愿参加。
每个月这些前来做工的人们都干劲满满,因为每个月底他们都会按照卖出去的订单销量发分红。
卖的越多,他们每个月拿到的工钱就越多。
之前回了凛州的张虬前不久给姜子延来信,说凛州的事情都已经处理的差不多了,不过因为这次的水患还是死了不少人。
清平镇上的人们还好,就是农田淹的比较严重,青山他们几个人都都没事,再过些日子他就能回来了。
一转眼就到了过年,林昭的生辰在腊月二十三,这是回到王府后他的第一个生辰,荣老王爷特地为他举办了生辰宴,十分隆重。
姜子延在年前还是没有回侯府,不过他倒是往姜远那里走了几趟,酒坊里的酒也时常给他送着。
姜子延在年前盘算了这一年来到京城之后的进项,除去之前的成本费,这一年酒厂赚了不少钱。
京城里的人大都非富即贵,靠着酒厂他不仅回了本,还净赚了十几万两。茶话坊也赚了有两万两。凛州造纸坊生意一直都很好,生产的纸卖给来自各个地方的客商,进项一直都很可观。
不过因为之前那次水患,路途上来往不便,也经受了一些损失。不过周幸他们几人一直将造纸坊经营的很好,姜子延也很放心。
除夕时姜子延和林昭都是先陪各自的家人过的,等到姜远走后林昭偷偷从王府过来,两人一起过的除夕夜。
第二日是大年初一,姜子延先去了姜远那里,跟着姜远回了趟侯府。
侯府如今越发没人气儿了,老侯爷经过上次的事情一瞬间苍老了许多。
这是姜子延回京之后第一次见他,记忆里的他对小时候的姜瑜还是很好的,只是过于的溺爱了。而在柳氏的事情上他总是处理的有失偏颇,渐渐将这份祖孙之情,还有和姜远的父子之情都磨散了不少。
两人在侯府简单吃了个饭,饭桌上老侯爷叹了口气,道:“远儿,阿瑜,外面住的再好,到底不如自个儿家里,还是搬回来住吧。”
姜子延低着头吃饭不说话,姜远道:“既然都分家了,不好再回来住。儿子在外面处的挺好的,您老不用操心。以后也少操点心,您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行了。”
初二的时候姜远带着姜子延回了趟妻子的娘家,自从姜瑜失踪之后妻弟一家看他眼不是眼,鼻子不是鼻子,干脆就断了来往。
今年姜子延回来了,姜远这才又带着厚礼上门叨扰。
姜瑜的母家并不是很有权势,他娘早年父母病逝,是哥哥一手将她养大的,当初嫁给姜远属于高嫁,可没想到年纪轻轻就过世了。
后来姜瑜又出了事,他这个大舅子看他格外不顺眼,逢年过节都不再来往。
今年带着姜子延上门,大舅子看外甥来了,神色终于缓和了许多。
姜子延一直都对这个舅舅没什么印象,在姜瑜的记忆中,他从小被柳氏教导,让他少往舅舅家跑,时间长了感情并不深。
不过此番上门交谈,姜子延发现他这个舅舅还是很明事理的,是个直性子,以后倒是可以常来往。
至于林昭这边,整个王府都是喜气洋洋的。往年过年的时候,人家都是合家欢乐,唯独荣王府只能睹物思人。
现在今时不同往日了,荣老王爷相当高兴。找回了一个亲孙子还附带赠送了一个小儿孙,他如今年老,四舍五入也算是儿孙绕膝了。
姜子延在初三的时候去了荣王府,给老王爷拜年。他和林昭的关系在老王爷面前过了明路,已经算是老王爷认可的孙媳了,所以专门给他包了个大红包。
这个年过得还算有滋有味,过去的一年,收获不少,新的一年也更有盼头。
这一年姜子延在京城逐渐闯出了些名气,姜记酒坊和茶话坊生意十分火爆,分店都开了好几家。
还有西郊的酿酒坊,规模也扩大了好几倍。他不仅有以前沈周给他的令牌行方便,还有荣老王爷在背后给他保驾护航,生意越做越大。
而林昭在翰林院待了一年,由于他如今是荣王世子,过完年皇帝便将他调离了翰林院,提前让他去历练,让他做了京城附近临安县的一个县令。
姜子延也开始将生意向外扩展,美酒不方便运输,因为大魏朝的路很不平坦,官路还稍微好一些,不过大部分也都是碎石垫的,不像土路没有坑坑洼洼而已。
姜子延觉得老话说的好,要想富,得先修路。
不如第一条路就先修往临安县。
他绝不会承认自己是因为见林昭不方便这才有了这个念头的。
不过这年头修路不能全都依赖青石板,平滑的青石板不易得,也只有京城这种大城里面才会用青石板铺路。
还是要抓紧时间先将水泥鼓捣出来才行。有了水泥,不管是修房子还是修路都是件好事。
第151章
林昭去临安当县令, 看着是降了品级,实际上皇帝是打算培养他。
他身后有整个荣王府,旁人一般都要在翰林院待上个三年左右才会被外放做官。林昭才呆了一年, 外派出去做官必然不会有很高的官职。
临安是个小地方,距离京城差不多六七天的路程。虽然离得近,但临安县并不富饶, 相反, 还是个十分贫瘠的地方。
皇帝特地给林昭选了这么个地方, 是想让他在短时间内做出一番功绩来, 到时候再将他往上提拔便能堵住朝堂众人之口了。
在去临安赴任之前,林昭磨了姜子延好多次,终于让他答应陪他一起前往临安。
姜子延想着, 京城这边的生意已经逐渐红火起来, 他留下的人手也够用。再者万一出什么事,还有荣王府帮忙盯着, 去临安倒也可行。
出发时差不多五月,因为这段官道不太好走, 路上马车太过颠簸, 姜子延和林昭走了差不多八天才到临安的地界。
临安虽然位于青州境内,但因为在青州的边界上,州府的人很难顾及到这么远的地方。
虽是五月, 但天气已经十分炎热了。
马车一路行驶到了青州的界碑处, 界碑上的青州二字的刻痕已经被风雨消磨的快要看不清了。
陈河这个贴身护卫因为要保护林昭的安危,所以跟随他一道来的。
他胳膊撑在马车上纵身一跃下了马车,看了看界碑石, 转头到马车前回话:“大人, 已经到青州了, 大概再走半天差不多就能到临安县。”
陈河以前经常在外面办事,跑过许多地方,青州的地界毗邻京城,离得要近一些,所以他熟悉许多。
半天的路程姜子延估摸了下,差不多有一二十里地。而进了青州之后,姜子延明显感觉到凉快了许多。
他掀开车帘看去,远处都是一座座青山绵延起伏,他们正在走的路竟然是山与山之间的夹道。
青州地界山脉众多,越是到夏季越是凉爽。而临安县所处的位置就在青州的边缘,境内大山居多,若是要出来,没有马车骡车这种代步工具,只能走山里的小路,翻山越岭才能出来。
不然这里的人也不会那般贫瘠,跟京城周边的几个县大相径庭。
半天过去了,一行人终于看到了临安的城门。虽然看着十分破败,但这种全靠石头搭建起来的城墙,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
不管怎么说,赶了这么久的路,终于到地方了。
马车没停,一路朝着县衙而去。
县衙里早就有师爷在此等候了,林昭先下了马车,然后将姜子延扶了下来。
师爷十分有眼色,见到他便道:“小人可总算把大人盼来了,天气炎热,后院已经为大人备好了水,您可以带着家人梳洗一番。”
林昭点点头道:“有劳了。”
他拉着姜子延去后院洗了个澡,换了身干净清爽点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