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军爷那些年 (孤山拾荒客)
- 类型:古代架空
- 作者:孤山拾荒客
- 入库:04.09
“好。”
李慕云面色平静,直到他打开布袋,看到里面染血的布条,手止不住的抖了一下,眉头一下皱紧了。
他飞快打开那块染血的布条,手搭在被褥上,但胡九彰仍能看到他指尖微微的颤动。
“是用手指的血写的吧……”
胡九彰低声说着,他飞快的扫了一眼信中的内容,虽然信中提到的一些事令他激动万分,但这时,他的注意力更多还是集中在李慕云身上。
“嗯……”李慕云点了点头,目光集中到了眼下的血字上。
他眼光在字里行间一一扫过,看得越久,反而手上的颤动越弱了。终于,李慕云轻叹过一口气,松开握着布条的手。
“这是二哥的字迹不假。我已经将近五年没见过他了……他这几年,恐怕过得也不是很好。”他轻声感叹着。
“我上次见他虽是在深夜,但听声音,他身体该是无恙的。”
胡九彰声音中带着几分安抚意味,李慕云反而皱起眉头。
“我可没有担心他。”
“没有?”
胡九彰倒有些好奇了。说不担心肯定是假的,李慕云的表情,他比谁看得都懂,只不过突然说这话……
“你们兄弟关系不好?”
“不好。”李慕云沉声说着,“或者应该说是,比单纯的不好还要更差一些。大哥和二哥都是庶母所生,你也还记得我那位庶母是什么样的人吧?我现在倒希望自己能对他们冷漠一些。”
李慕云便像是跟自己赌气一般,又攥紧了拳头,对那封血书怒目而视。
“好啦好啦,我懂。”胡九彰陪着笑握住他拳头,轻轻拍了两下。
“但到底是一家人,况且他都已经求你到这个份儿上了。”
李慕云看向胡九彰,片刻,也泄了气。
“罢了。看他信中所说……老胡,你怎么想?”
“这其中无论哪一件,都不是小事。”胡九彰低声说着。
李兆朔的信中共提到三件事。
其一,安禄山已死,唐军中原大捷,皇帝返朝。但叛军并未被彻底消灭,安庆绪率领叛军败部,尚在河北一带招兵买马。
其二,一年前将肃王与李兆朔绑来此处的叛军与安庆绪不合,安禄山死后便想甩手将肃王父子出卖给高句丽贵族,换取钱财。且这事,是叛军与县令的合谋。
其三,李兆朔为了阻止即将到来的这场交易,请求李慕云派人去寻建安刺史卢成安,求他发兵来救。
这第一件事,可以说叫胡九彰激动了好一阵儿,直到现在,他胸膛里那颗心仍然狂跳不止。
怕是没有人比他更期待听到唐军大胜的消息了,那么多人折在了潼关,那可都是一条条鲜活的人命啊!到如今终于——
“安禄山既然已经死了,那么叛军彻底被剿灭,也只是时间问题。”胡九彰沉声道。
“的确,但中原的战况,我们知道的终究还是太少了。这里面也只有一点二哥说的没错。”李慕云神情严肃,那种自然而发的肃穆感让胡九彰止不住微微向前倾过身子,顺从着听他说话。
“如今这位皇帝,恐怕也只有父亲能跟他说得上话。至德(唐肃宗的年号)皇帝做太子时,没少受太上皇猜忌,那时满朝文武没有敢为太子说话的,也就父亲一人,私下里帮太子爷说了个情,转头还被皇爷爷冷遇了好一段时间。虽然这事也已经过去将近十年了,但至德皇帝倘若肯念旧情,来日论起赏罚来,多少会看在父亲的面上,对我们从轻发落。但倘若父亲不能回朝,我们将来会如何,便难说了。”
说起长安旧事,李慕云只觉得恍若隔世。
而现在距离他离开长安,也不过过去了一年多。
“所以无论如何,都是要优先去救你父亲的。不过我只有一点疑惑。这个卢成安……手里究竟有多少兵,又肯不肯为这事出兵?而且就算他出兵了,总不能师出无名吧?肃王人在何处,总得查清了再去请人来救。”
“是了。”李慕云轻叹一声。
“二哥怕不是还以为我从府中带了多少人出来,现在要做这些,可不是说几句话那么简单。”
“而且……”
胡九彰脸色愈发严肃,声音也跟着压低了。
“小白,你还要为自己想一想。辽东城总共就这么大,你入城的消息,会不会也传到哪些叛军的耳朵里?我自不会出去散布这些消息,可燕家上下这么多人,不得不防啊……”
胡九彰这话说罢,李慕云头上都跟着冒出冷汗。
他怕是病的太久,竟连这个可能性都没考虑到,而如今胡九彰提起了,他想到的,则是更加凶险的情况。
会不会……燕家的种种异常,正是因为燕家,也介入到了这场交易之中?倘若如此,那么恐怕李慕云本人也已是瓮中之鳖,更妄论要他施救。
看到李慕云愈发惨淡的脸色,胡九彰显然也想到了这最糟的一种情况,他脸色铁青着,但仍一把握住李慕云的手。
“不怕,小白。咱们先冷静下来,不要自乱阵脚。咱们得把这里发生的事传回中原去,我去拿笔墨,你来写。得先写信给卢成安,倘若他真能派兵,那他就是距离咱们最近的援军!”
第123章 捕网
在辽东城为数不多的酒肆之中,只有一家店规模稍大,能给客人提供私密且雅致的包间。
这一日,酒肆包间中灯火通明,自打中原大乱后,这间酒肆内便少有这样的出手阔绰的主顾了。但这一日,不寻常。
店小二亲眼看着本县的县令大人和一位身着唐军甲胄的中年武官进了楼上的雅间。那武官常到店里寻欢作乐,所以店小二认得武官的面孔,那人姓董,说着一口关中官话,出手十分阔绰,但脾气不好,喝醉了就要砸店里的酒。
看着他,店小二都要给店里今天刚到的新酿捏一把汗了。而继他之后没过多久,又有一位穿着富贵的老者进了雅间。这人店小二就再熟悉不过了,这是辽东城数一数二的大户,燕家的当家家主,名叫燕苏和,整个辽东城的商贩,就没有不认识他的。这人手下掌握的产业十分庞大,可以说城里半数以上的商人,都是给他们家打工的,而他……则是依靠着高句丽人在背后的支持起的家。
雅间内,三人围着张小桌对坐。
县令杜弘林最先端起小桌上的酒杯抿了一口。
他出自官宦世家,虽然家中先祖做到的最高官职,不过是礼部的正五品而已,但他在这儿,仍算得上是现场官职最高的一位。如今杜弘林已经人过中年,加之眼下大唐政局动荡,他的仕途可能也就要停留在正七品这个级别了。但此刻,这位县令大人的面上,却看不出一丝忧虑,反而很是轻松惬意。
县令大人右手持杯,喝酒时,还抬起左手向前遮掩,用自己宽大的衣袍将下半张脸和酒杯都掩住了,轻抿一口,再道一声“好”,做足了文人雅士的风范。而他对面二人,一个正皱着眉头绑刀柄上的绑带,一个似笑非笑的看着他默默不语,杜弘林止不住沉沉叹出一口气,纵然觉得不满,可在此处抱怨,也绝非明智之举。他只得在心里暗骂一句,再开口时,态度仍是平和的。
“燕先生,高大人那边都已经谈好了?”
“谈好了,只要人到,一千两白银,外加三百两黄金,一个子儿也不会少。”
燕苏和说话时也是一团和气。但显然,他那语调不是在回官老爷的话,而是在跟对家谈生意。
“一千两白银加三百两黄金?之前不是说好的能给到一千两黄金,怎么这才过了半月,就缩了这么多?你这厮——是不是耍老子!”
杜弘林还没说话,一边的武将倒坐不住了。此人正是董俊生。
“此一时彼一时,董大人,如今中原的战局,谁也说不好,现在高大人那边只能出这个价,除非您还能拿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你——你!可那毕竟是堂堂的大唐亲王!”
董俊生有些怒了,一旁杜弘林连忙冲他摆手。
“董兄,你声音放低些!这里可不是你的地方。”
“呃——”
董俊生一甩手,的确没再开口,但他看向燕苏和的眼光也愈发厌恶了。
“总归……事情已经商议妥当,杜大人您看如何?”
燕苏和面不改色的转向杜弘林,杜弘林眯着眼睛,双手互插在袖口里,垂下眼沉思了片刻。
“一千两白银,三百两黄金……倒确实比之前答应的价格差了不少,不过……燕先生,我也是为了图个安稳,能否请高大人先付一千两白银做定金,等到了交易当日,再将余下的数目补上。否则……我也不能保证,事态会不会再有什么变化。”
杜弘林眼光低垂着,长叹出一口气,他说话的声音不大,但却带着股不容质疑的气势。
“这个嘛……”
燕苏和抬手捻了捻自己颚下的灰白胡须。
“先付些定金倒是无妨,不过具体要付多少……杜大人,还请容我回去与高大人商议,相信高大人也能理解您此番的诚意。”
“啧,少在这儿得寸进尺!既然你决定不了,就让我与杜大人直接去与那姓高的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