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行商这些年 [金推] (手帕望明月)
- 类型:古代架空
- 作者:手帕望明月
- 入库:04.09
“好吃!阿兄这个好好吃!还有点甜。”六娘盯着宋菽手上剩下的一点馒头,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看你这馋样,阿兄还没吃呢。”宋三娘道。
宋菽倒不介意,六娘正在长身体,平时又没什么吃的,食欲旺盛一点很正常,便把剩下的一点也给了她。
六娘拿了,却也不吃,反倒跑了出去。
“谭力!我阿兄的馒头做好了!”宋六娘喊着,跑到一个十多岁的男孩跟前,“你尝尝,看我骗没骗你?”
关于馒头的事,六娘就数跟谭力吹得最多。谭力可不像宋六娘,大大咧咧的,他对宋菽所谓的白馒头抱着一定的怀疑。
所谓酵母,即使是从海外而来,难道就真的能做出比酸浆发面更好的吃食?
谭力接过那一小块馒头,周围的目光全都聚集了过来,有平时的玩伴催促他,快点吃吃看。
馒头一拿到手,谭力就发现,它比曾经尝过的蒸饼更为松软。
他咬了一口,面的香气盈满齿间,它不像酸浆酵发的蒸饼,没了肉馅的中和会发酸,嚼多了反而有丝丝甜意。
到了此刻,他也不得不承认:“好吃。”
“真的好吃?”
“我们能尝尝吗?”
“馋什么?这海外的酵母多金贵,你说尝就尝?”
“六娘,一口,就一口。”
在场的大人小孩你一言我一语,不待六娘发话,宋家的柴门又开了,宋阿南一手捧一个蒸笼,竟是把刚才蒸好的馒头都带了出来。
一时间,面香袅袅,勾得在场几人都食指大动。
宋菽曾说过要让大家都尝尝鲜,他果然没食言,每家都送了一整个大馒头。
这年头粮食稀缺,拿到馒头的人家都喜出望外,也有不好意思收的,宋菽便说这些日子受大家诸多照顾,一点小心意还请收下。
大家听了,都夸宋寡妇教得好,宋家的孩子懂得感恩,高高兴兴地捧着馒头回去了。
宋寡妇走后这段日子,虽也有些小矛盾,但这些同村邻里并无坏心,对他们也算关照,除了来宋家围观的这些人,宋菽又和三娘在村里走了一圈,给剩下几户人家也送去了白馒头。
如此一来,这天相河村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出现了宋家出品的白馒头。
回到家,三娘问宋菽,剩下的面团是否也蒸了。
宋菽摇头,让阿南去找了个小点的瓦罐,将剩下的面团放进去,上面铺上厚厚一层干粉,又用木板和砖压住罐口。
“这是做什么?”六娘好奇道。
“这是老面团,明日再做馒头的时候直接把它加进去,就不需要酵母了。”宋菽道。
六娘点头,她知道馒头的具体做法是秘密,也不再多问,有人跟她打听只当不知道。
宋三娘则立刻明白过来:“也就是说,以后我们都不用酵母了?”
“是啊。”宋菽点头。
“难怪,你说能挣钱。”
刚才他们做馒头的时候把酵母都用完了,原本她还担心,他们把馒头都送出去了,日后还咋赚钱?况且这远渡重洋而来的酵母肯定不便宜,这么珍贵的东西,平头百姓买不起,买卖必然难做。
此刻宋菽把面肥的关窍跟她一讲,立刻豁然开朗。
这吃食口感好,用料便宜,关键还新奇,没准真的能像四郎所说的,可以挣到钱帛。
只是村中的人大都没钱,若是去县城,蒸好的馒头必然已经凉了,这如何吸引县城的人花钱来买?
宋三娘想到这里,却是没了主意。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发面的方法,作者去知网查了下,中国的面团发酵技术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文中提到的酸浆酵发面法约公元6世纪前后开始流行,跟本文所参考的唐朝时间上基本吻合,属于第二个阶段,而第三阶段酵面发面法(就是咱们现在用的)公元十二世纪前后才流行,所以这里面的古代人就不知道啦~
谢谢支持,么么哒~
第4章 第四桶金
第二天一早,宋菽叫上阿南,又去村里的磨坊磨面。
说是磨坊,实际只是个草亭下放着一台石磨,宋菽到的时候,有一家刚磨完,还有两家在一旁等,见到宋菽和阿南来,连忙让他们先上磨。
宋菽也不客气,让阿南推起磨盘。
“你们今日又做白馒头?”
“是啊。”
这年头,大家家里的男人多半上了战场,养家的重担自然都落到了妇人头上。这会儿磨坊旁等着的,也是两个媳妇,各自背了麦粒来,说好了一起合作将麦子磨成粉。
“你这馒头发得这么好,那酵母可贵了吧?”一个身材微胖的媳妇问道。
昨天大家伙儿都尝到了白馒头,这吃食的确好吃,还耐饥,可大家都知这里面加了扶桑而来的酵母,这价钱可不敢多想。
“不怎么贵,否则我也送不起啊。”宋菽笑。
“那……我们可也能做?”另一个瘦一点的媳妇问。
“做这馒头并不难,只是调面团的时候有些关窍,即使不用那扶桑酵母,也一样做得出。”宋菽说,“你们可想学?”
“你肯教?”微胖的媳妇本来坐在小马扎上,一听这个,腾得一下站了起来。
有人刚好挑着柴路过,本想在亭下休息片刻,却听到宋菽的话,也忍不住问:“我也可以学吗?”
“当然。”宋菽手下不停,继续往石磨里添着麦粒,片刻后说,“凡是相河村的,来我家免费帮工二十天,二十天后,我必将配面团的方子双手奉上。”
昨晚,宋菽想了一宿。
相河村和周边几村都经过了征兵蝗灾水患的洗礼,状况差不多,要做生意的话怕是很难打开销路,而县城就不一样了,大涂县位于交通要道,来往的商贾很多,城中居民也多能找到事情糊口,比起看天吃饭的农民要好上不少。
从村里到县城,少说要走上两个时辰,他家劳动力有限,若是每天磨面、做馒头、蒸馒头,再背去县城卖,怕是连睡觉的功夫也没有了。
他想过自己在家做馒头,找村民来给他干销售,可这想法太前卫,在这小农经济的时代,怕是很难行得通。
最后他决定花钱雇人来做馒头,自己和阿南背出去卖,只是这样一来,初期在资金上的压力巨大。
现在见村民们对馒头的做法如此感兴趣,倒是意外之喜,他干脆顺水推舟,正好解了燃眉之急。
免费干活二十天换馒头方子的消息,风一样地传遍了相河村的家家户户。
二十天,宋菽给出的这个时间段也很有讲究。现下冬小麦刚收,与麦轮种的粟米还未到播种的最佳时机,这二十多天刚好是农闲的时候,各家都没啥大事,用这本就空闲的时候换取馒头方子,怎么看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
周家媳妇在相河边洗衣裳,另有几个媳妇、娘子一起,姑娘们聊着聊着,有人便说起了馒头方子的事。
那家婆婆想让媳妇去学,媳妇却想趁着农闲休息几日,叫婆婆让小姑子去,为着这件事,婆媳俩吵了几句嘴,这媳妇洗衣服时便与旁人抱怨起来。
“你说换馒头方子那事,可是真的?”婆媳矛盾天天有,周媳妇不在意,倒对这馒头方子的事上了心。
“当然,宋家那小子当着好几人面说的,只要相河村的人,都能学。”
“可这馒头不是要扶桑来的酵母才能做?”
“这我就不知道了,我那婆婆偏要我去,怎么不让她家闺女去?”
“这媳妇和嫡亲的闺女……”
几人的话题又转到婆媳关系上去了,周媳妇没听,只是她知道这家婆婆是个精明的,否则怎能躲过前几年的征兵留下家中男丁?她家如今的日子可比其他人家好过许多。
和大多数人一样,周家的男人也被征去当了兵,此刻家里只有周媳妇带着一对兄妹,大的也不过十三,虽能干些活,吃的却也厉害,周媳妇做梦都想着能给家里添些进项。
她用最快的速度洗完衣裳,连声道别也来不及说,抱着木盆就往家冲。
她男人还在家时,会趁冬日的农闲去城里卖热水。
这营生听起来荒谬,可城里的的确确有那么些人家会买。他男人跟她说过,城里人讲究,洗漱、喝茶都要用热水,可若每次都用柴禾烧,麻烦不说,还浪费,所以县城里一年到头也不缺推着摊车出来卖热水的。
她男人也有一辆,农闲时他干脆住在城里,随便找个能睡觉的地,日日卖热水,等到过年的时候,刚好能给孩子添件新衣裳,有次更给她买了一根银簪。
男人走后,她日日戴在头上。
“阿大,阿大,把你阿耶的摊车推出来。”周媳妇抱着木盆进门,边晾衣裳边喊。
这摊车是为卖热水特制的,外表看是一辆四四方方用木头打的摊车,中间有一圆洞,直径约是成年男人的小臂,里面是用砖泥垒起的,可以烧火。
它既能烧热水,那么蒸东西也必然可以了。
大家虽不知道馒头是如何做出来的,但最终一步是蒸,却是共识。
摊车找出来后,周媳妇忙让周大郎擦洗,自己则进正屋,从被褥下藏着的一个竹篮里,拿出两枚鸡蛋。她把鸡蛋揣进怀里,朝村西的宋家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