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镇国公主/太平欢 完结+番外 (允)


  我忽地觉得自己的脚有些碍眼,也收腿盘起,崔明德在此时看了我一眼,淡淡道:“这还不是打仗打的——那些伤多在身上——不过是屯田而已。而她身为营主,已算是供奉极好、不必干粗活累活的了,最幸运的是,她至今还是好好的、完完整整的一个人,什么都未缺,功名爵禄,也一个都不曾少。至于埋骨他乡的那些…呵。”
  我许久都未出声,崔明德也不肯开口,还是独孤绍先打了圆场,笑嘻嘻地道:“多少年前的事了,你也好意思拿来说,正事倒忘得干净——李二还要赶着交奏疏呢,你快帮她想想,要怎么写?”一面说,就弯腰穿了袜,又直接拿手撕了一大块饼吃:“真香。”
  崔明德瞪她一眼,唤人打水给她洗了手,再看我时,面色严肃依旧:“此事其实容易,也还有别的办法,可公主有没有想过,若是再有旁的事,也是陛下的意思与你的,或是与国家利益有所违背,公主又该如何?从前陛下虽用着公主,军国要事,却还是多与宰相们商议,并不曾事事令公主与闻,到如今,公主纵是想不参与军国要务,怕也是难了。而一旦参与这些,势必与陛下意见相左之时,何况陛下已然年迈,处事不比从前,一件事倒罢,十件、百件而累加,公主将如何自处?是曲佞陛下之意,还是件件事都以死相逼、犯颜直谏?”
  她问了我一直隐约在担心,却又不敢细想的问题。我已有了自己的势力,却还未有与母亲“商议”大事的资格,日后是将继续依附母亲、事事顺从,还是有我自己的主见,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倘若母亲换成李暅,这事便再不成问题,毕竟我早便已经下定决心。可现在我面对的却是母亲,自小小才人、前朝嫔妾慢慢爬上天后、太后、皇帝宝座的母亲,临朝听政数十年、逼死亲子、废黜过皇帝的母亲,我这身体的生身之母,生我、养我、栽培我的母亲,我翘翘尾巴,她便知我要往何处的母亲。我害怕着,然而再害怕,也终要面对这件事,尤其崔明德和独孤绍已问到眼前。
  我张了好几次口,又捏了拳替自己壮了好几次胆,才道:“我…愿为几谏之子,或小受大走,不愿为愚孝之人。”顿了顿,又道:“当然,于国则宁为国之良臣,不愿为死国之忠臣。”
  崔明德缓缓地露出些笑意,收了气势,懒洋洋地靠坐回去,慢吞吞地道:“记得公主自己说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无论开战或议和,不过是政治的手段,而非目的。”
  我豁然开朗:“议和当然可以,可议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既要换回淮阳王,又不能让突厥坐大——便是开战,最终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遏制突厥。”
  崔明德点点头:“淮阳王是一国郡王,国之宗亲,派他和亲,不单是为了武氏,也是为了朝廷,于情于理,都不可置他于不顾。吐蕃是我之强敌,与之和亲,不是为了结两姓之好,而是为了安抚怀柔,最好能渐次削弱,或使之归化。突厥新复国,势力不强,亟须人口、粮草,劫淮阳王绝非为了与我为敌,不过趁着立太子的时机,欲藉此以为筹码,浑水摸鱼罢了,我们可假意答应他们的要求,命淮阳王娶突厥之女,多费金银币帑,使之消除戒备,与我结交。吐蕃那里失了淮阳王,却依旧需要安抚,若能选一宗室,封为公主,送与吐蕃和亲,陪嫁中多金银重宝,少粮草药材,随行多细作探马,少工匠技人。吐蕃见我结亲之意甚坚,又多重贿,必德我而怀恨突厥,再使以游说之客,劝其发兵攻打突厥,突厥势单,必不敢直撄其锋,而其既与我交好,淮阳王又已娶其女,自然便向我们求助,我们则佯为答应,以坚其战意,实则派人引兵西掠,进而不攻,俟两方胜负已定,再行出兵,可坐收渔人之利。”
  我张了张口道:“你既有这么好的计,为何不早说,还要一意主战?”
  崔明德垂了眼道:“我固知陛下不愿开战,但私心之中,却难免存着一丝侥幸。”抿了抿嘴,又道:“阿叔说,太子今日上疏,愿朝廷倾重宝议和,务要将淮阳王安安稳稳地接回来。”
  作者有话要说:  啊啊啊啊感谢小鹿筒子的长评,虽然我双更失败但是真的有开心到飞起并且在努力戒王者(凑不要脸ing)
  还有一位在古早章节捉虫的但是我一下子忘了…周末会找出来捉虫哒,鞠躬感谢~晚安么么哒~


第472章 则天(二十一)
  门又在响了。这些人就是不愿意让她闲着, 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大惊小怪地进奏,每一日都不得安生。
  她有些厌倦地抬了抬眼皮, 果不其然地发现阿婉已坐起身, 迅速地开始披衣。还是年轻人好, 昨夜两个饮了酒,她撑不住, 先去睡了,半夜起身,见这头还有灯光,走来一看,小东西还在读书,她看不下去,说了几句, 小东西有恃无恐,口内干是答应,两眼还只盯着书不放, 她不愿以皇帝的身份威压,便只能以情人的身份利诱, 先不过是略加撩拨,到后来她倦怠了,小东西却又起了兴致, 撒娇撒痴,威逼利诱,非要行云施雨, 她情倦既极,又不忍拒却,于半梦半醒中强自挣扎,终是沉沉睡去,模糊中记得小东西到底是翻覆了许久,说不定到天亮才睡——这时候却还能一坐便起来。
  阿婉如猫儿般灵巧地下了地,到了门口,回来时附着她的耳朵,吹着气道:“是奏疏。”
  她嗯了一声,只觉全身上下,无一处不沉重,牢牢地闭上眼,不必细想,已知是谁的奏疏:“阿青不在,你收着罢。”
  婉儿迟疑了一下,笑道:“不然交给阿庄?”
  她不喜欢这笑声中的小心,右眼睁开一条小缝,看着婉儿:“叫你收着,你就收着。”
  婉儿微蹙了眉尖,叫了一声“七娘”,她知自己语气重了,不说自己的不是,倒闭上眼,理直气壮地道:“她资历尚浅,代阿青做些琐事尚可,保管奏疏这等大事,还是你来,我才放心。”
  婉儿轻轻叹了一声,将手抚在她手上,叫一句“阿曌”,不像在叫情人,也不像在叫皇帝,倒像在叫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有太子和狄国老的疏,你也不看么?”
  她索性将这孩子气发挥到底:“他们所说,无非是边疆事,此事我已有计较,不忙。”说完话,半晌不听婉儿动静,终是没忍住,半睁了眼,自眼皮缝隙中窥见婉儿坐在床前,两眼直直地看着她,那眼光也如是在看一个不听话的孩子,看得她无端生出几分心虚,在床上仰了半日,终是起来,命高延福传进奏疏,择名字看了几本,忽地问:“太平未曾进奏?”
  高延福道:“不曾。”隔了片刻,小心又道:“魏王那里,似不大好。梁王请派御医前往探视。”
  她哦了一声,心情不佳,并不想多管这侄儿:“不是叫人去看过了么?”
  高延福未及答话,婉儿轻咳一声,道:“那是三月的事了,请王太医看的,不见成效,梁王之意,是否能请院正携几位侍御医去看看。”
  她不肯直接答复,却问:“突厥使者送来的国书,魏王看过了么?”
  一阵小小的静默之后,高延福才躬身道:“梁王…不让告知魏王。”
  她亦沉默了一阵,这之后便彻底睁了眼,盯着高延福道:“你亲自去,带上所有该值御医,看看魏王。再告诉他,细心养病,毋要为突厥之事担忧。”
  高延福明白了她的意思,将头压得极低,小声应了一句“是”。他退下去后,她又许久都没说话,婉儿亦不说话,也并不替她穿衣、洗漱,只是默默在她身束手立着,她的思绪本已飘得很远,看见婉儿的模样,却又收了回来,不自觉地伸出手,将婉儿的手轻轻一碰:“阿婉觉得,我凉薄么?”
  她不知自己为何会问出这样的话,她从不是在意旁人看法的人,她也不知自己到底在期盼着什么回答,是令人不快却真实的“是”,还是令人愉快却虚假的“不是”?她觉得自己有些虚伪,明明是这样的人,明明不惧人说,可有时候,却总还想伪饰一二,好像这样之后,婉儿便会信以为真。天下之大,确有许多人会信以为真,但那一定不会是婉儿。可是天下之大,她只在意那么几个人的看法,其中头一个,偏偏就是婉儿。
  婉儿抬眼看她,反手握住她的手,嘴角带笑:“凉薄得很。”
  她心情复杂地看了婉儿一眼,想将手收回来,却禁不住婉儿的拉扯,只能将自己的大手蜷在婉儿的小手掌里,轻哼出一声:“你就不能说些好听的话?”
  婉儿淡笑道:“这便是好听的话——正因你之凉薄,武氏方能有今日,你为他们做的已够多,也是他们报效国家的时候了。”
  她望着婉儿,既觉欣慰,却又生出几分不知是何滋味的滋味:“你这话听来,却比我更凉薄。”
  婉儿轻笑:“多谢七娘夸奖。”
  她不觉也笑起来,笑着笑着,却又叹息一声,将另一手也覆在婉儿手上,叫一句“阿婉”,婉儿扬眉看她,似已将她未出口之话语全部看透,抢在她说话之先,已自道:“时候不早了,先用饭罢。”不等她回答,自己走到门边,叫人进来,哄得她用了饭,择紧要奏疏览阅过,方见高延福回来:“已见过魏王,告知突厥之事,并晓谕陛下宽慰之意,魏王披衣起身,焚香沐浴,三跪九叩,拜谢陛下天恩浩荡。”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