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八阿哥胤禩重生]帝子 完结+番外 (长恨歌行)


  汉人的数量比满人和蒙古人加起来还多,当年大清入主中原是托了汉人内乱的福,若不是那闯王李自成入京以后的种种行为太让文人士大夫和乡绅地主害怕,大清初入中原的时候,也不会那么轻松。
  事情都是对比出来的。
  在大清“留发不留头”之后,在民间“反清复明”之人从未断绝的现在,征召汉人兵丁?那是嫌死得还不够快!
  汉军旗和包衣旗的汉人已经抛弃了他们自己的身份,受到满人的接纳,而且许多人祖上还是满人,这种情况是不同的。
  除了他们以外,皇帝能够信任的汉人就是汉军绿营里那一群同样吃“铁杆庄稼”的人。
  “铁杆庄稼”说的原是满人,纵是什么活计也不去做,只要是旗人,就有粮食吃,有一条活路走。
  汉军绿营呢,则是说里头的人,多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子是绿营里的兵,那儿子也是绿营里的兵,老子做的什么职位,儿子就继承什么职位。
  除了这些人之外,皇帝怕是连朝廷里的汉臣都不太愿意尽数相信。
  胤禩还清楚地记得一段事,那是康熙二十八年的时候,因皇帝超擢汉臣,最起码在面上做到满汉臣地位的平等,引起了满臣的不满,他们以李光地作文草率为由,对汉臣大加攻伐。
  皇帝也知道其中的奥秘,但是他能怎么办呢?满臣和满人才是大清的根基呀,于是他斥责李光地为“冒名道学”,将其贬出机要。
  太子的师傅汤斌就更不用说了,那位老爷子死得比较早,教导太子的时间也不长,最后是在工部尚书的任上去世的。
  汤斌和明珠算是有过龃龉,因此被明珠处心积虑地抓过把柄,他曾在苏州发布的文告中的一句“爱民有心,救民无术”被找出来,差点就酿下大祸。
  胤禩他家汗阿玛为了自己的宝贝太子着想,不能让他有个被兴了文字狱的师傅,没大张旗鼓,但也下了旨去责问,把汤斌吓得呀,那件事后不久汤斌就患了重病,最终病亡。
  总而言之,很多事情,汉人的皇帝好解决,满人的皇帝却不好解决。
  对此,胤禩表示他一点都不在意。
  大清国亡了就亡了呗,真当事情能像秦始皇想的那么美,子孙千世万世,帝国千秋万代吗?
  根据他梦中得知的那些未来来看,大清留着,嗯,还真不如亡了呢。
  于是在一群人都不说话以后,还是胤禩开了头。
  他说的建议是扩建绿营,从字面意思上看是扩招,但是绿营里都是汉人,说白了还是从汉人里招人。
  胤禔面有难色,不过还是很捧场地夸了胤禩一句:“嗯,小八说的这是一个办法。你们可还有别的法子?”
  胤禔夸胤禩,是因为他没让这场面冷场,让他彻底丢脸,但是其他人一看,自然也都顺着胤禩的思路走,都是些换汤不换药的法子。
  胤禛出的主意比较狠,这中原原本也不只汉人一类人,不是还有滇人、苗人之类的吗?
  这些人和汉人一样,都是比较抵抗大清的,依他的主意,倒不如把这些人一锅端,全编成军队,再把汉人移到这些人的住处,断了后路。
  还有什么牢中的囚犯、流放宁古塔的罪人之类的,统统的编起来。
  当然,打了巴掌,也要给甜枣吃,立功分地,封爵之类的,把当年秦国的那一套军功爵制用起来不就行了?
  不怕这些人不为大清所用,顶多到时候多杀几个刺头儿就可以了。
  他的主意一出,都没人说话了。
  这手段,高明是高明,但是后患也多。
  先不说这些人会不会束手待毙,只说现在还在民间,大清看不到的地方虎视眈眈的那些反清复明的“义士”,他们要是知道了这些情况,不多加利用才怪。
  到时候大清就是众矢之的,不死也残。
  相比之下,鼓动汉民自己参军倒是温和的办法,也能保证军中不会有太多的隐患。
  真要像胤禛说的那样,怕是大军训练完了以后,心存不满的一群人揭竿而起,大清指不定就亡了。
  胤禛不说话,虽然他的法子看上去狠,但是后患少啊,都是能马上解决的,胤禩的那种,后患太强了。
  一群人最后想不出别的什么法子,说温和的,胤禩的最温和,说狠的,胤禛的最狠,还真没比他们俩好的。
  把蒙古人放出笼,重演一回当年成吉思汗的旧事的话,大清就可以成为下一个南宋了,要知道,有明一朝,蒙古人从未放弃重回中原!
  他们觉得狠的这个太狠了,实践起来难度也不低,所以一群人修修补补,只能给胤禩出的那个法子里多加些规矩。
  什么上述几代都得是良民,家中无有罪人,农民出身的最好,不识字儿的可以算是捡到宝了。
  还需要绿营里头有保人推荐。
  这是要确认身份保证安全,绿营的人也都是地方上的人家出身,同出一地的,总能知道根底,不会让太多心怀叵测的人混进来。
  牢中的那些囚犯也可以利用起来,反正他们都犯了罪,到时候就编成前锋军,熬过了多少场就能退到后头,前头是军功抵罪,抵完了就和其他人一样积累功劳。
  有话说是穷山恶水出刁民,但是这些地方出来的人也好用,毕竟他们穷嘛,只要有想要的东西,就好办了。
  一群阿哥你一言我一语补完了胤禩提出的扩建绿营的计划,胤禔最后信心满满地写了个折子,让在座的都署了名,太子署头一个,其余人按爵位走,胤禩因为是计划的提出者,又是亲王,所以名字跟在胤禔后头,和他排在同一列。
  讲道理,不用说上呈以后可能会有的漏洞了,胤禩现在就发现一个他们没意识到的问题。
  白莲教,也爱挑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传教,甚至不只如此,三教九流,上至书吏下至黎庶,都有可能是白莲教的人。
  不过他们的支脉众多,分散得很散,并没有一齐大规模发难的可能。
  到时候真的有后患,那也是后头的事情了,中原的大好河山他们要争,外头西征打下来的土地,隔得那么远,安土重迁的汉人要争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就像当年大元亡了和四大汗国的关系不算大一样,那时候的后患再爆发出来,胤禩也不在意了。

☆、选择

  
  一群皇阿哥既然顶着为父分忧的名头,自然很快就把折子呈了上去。
  主事人胤禔信心满满,再加上就连太子胤礽都被他拖下了水,这让他觉得,这道折子不通过简直天理难容。
  然后他不按常理出牌的汗阿玛就把这道折子留中不发了。
  康熙也在为这件事发愁,儿子们私下商量好了为父分忧,这是不错的,但是胤禔这样做,又有点撇开皇帝单干的意思,这让他不太高兴。
  更何况,几个儿子各个在这道折子上署了名,这让他怎么知道这是谁的想法,又或者他们还有其他的想法没有?
  这问题对皇帝来说也不好解决,本来用来考校儿子是最好的,胤禔如此莽撞地行动,却是打破了他的计划。
  皇帝分别传召了自己的几个儿子,最先见的自然是太子胤礽。
  胤礽倒没怎么发言,仿效成吉思汗当年的西征,得利最多的也不是他,因此他的立场倒可以说是最客官的。
  听完其余儿子的表现,皇帝心中已有了数。
  他不怕他的儿子想出坏主意,坏主意也是主意,只要提出主意来了,那这个儿子总是有可取之处的,他反而怕儿子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丢了自己的脸。
  胤禛的法子听起来狠辣,但是后患其实是最小的,可是大清没有办法完全保证那些滇人、苗人之类的束手就擒,到时候消息传出去,怕是天下都要四处起火了。
  大清如今的战斗力根本没有面上那么光鲜,胤禛的法子也只能听听就算。
  不过从这主意来看,这个儿子确实是个可造之才,能狠得下心来。
  胤禩也不错,第一个出言的就是他,显然私下里也常在想这件事,要为君父分忧。
  这法子再加上其他人想出来的牵制的办法,基本上就能把隐患缩小了。
  而且就算这队伍里混进了那些反清复明的反贼也不怕,左右是要带出去打仗的,到时候出了什么问题,也不会危及大清本土。
  他私下里派去的人已经抓到了反贼的骨干,到时候若是能顺藤摸瓜,把军中的那些人一网打尽就更好了。
  当然,皇帝八岁登基,如今才康熙三十六年,四十几岁的年纪,可以说得上是正当盛年,宫里常有小阿哥出生,也能证明他的龙精虎猛,这件事情他也不急,准备徐徐图之。
  先把俄罗斯那一关应付过去再说。
  彼得一世现在也没动手,只是派了使臣来“谴责”大清的行为,对康熙来说,这简直是不痛不痒,半点都不在乎。
  若是彼得一世没有别的后手,那说明俄罗斯暂时不想和大清开战,那他就更有时间抽出手来做别的事情了。
  在蒙古待了两个多月,皇帝带着一群人浩浩荡荡地回京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