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侠]人生赢家的正确崛起方式 完结+番外 (长恨歌行)
石之轩再怎么样也是魔门邪王,一代巨擘,只要他不和正道扯上关系,就是魔门的中流砥柱。
唐无易心中早已有了想法,在他顺水推舟的情况下,石之轩同样会走上花间与补天兼修的道路,以此悟出他的成道武功——而能够自创功法的天才,足以开宗立派,如果不是因为精分问题,达到大宗师乃至于破碎虚空,绝对不是问题。
石之轩难以医治的精分,暗地里自然有着来自佛门,或者说慈航静斋的推动。
作为魔门补天阁主,唐无易觉得,“圣君”这个名号很不错,适合成为他的名号。
那么无论是为了通过打压对手来建立自己在魔门之中的权威,还是打击佛门势力,减少惊雁宫现世时不相干的阻力——就是慈航静斋明明打不过人却偏要说一堆他们认可的道理来恶心人的时候,即使对于唐无易来说,这些估计就和苍蝇蚊虫的嗡嗡声没有什么两样,但还是很让人心烦——利用原著发展,从中做出改变,让佛门的计划中途就大崩盘,这一步都是要做的。
就像裴矩要入花间派一样,兼修了花间与补天功法的石之轩,在成名之后,也还是要和慈航静斋的女传人,谈一场风花雪月的恋爱的。
至于最后鹿死谁手,就未曾可知了。
毕竟,慈航静斋的《慈航剑典》再怎么梦幻清雅,也改变不了它最初是地尼借鉴了魔门《天魔策》等功法所创的事实。
修炼《慈航剑典》的静斋传人会在短短数年内就与邪王石之轩爱得难舍难分,冷酷的邪王也如同江湖上所有的男子一样,轻易就被吸引,只能说,姻缘,还真是……莫测呢!
第七十八章 慈航
圣君的花间派又多了一个弟子, 魔门之中很快就将这个消息传遍了。
事实上,在此子是圣君的关门弟子这个消息传出去之前,魔门的人对圣君又多了一个弟子这件事,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因此没有多大的反应。
魔门之中, 一向强者为尊, 力压所有门派之人, 才能被称为圣君。
现任圣君统领魔门的时间已经超过百年,那么他的徒弟,最起码在他还在的时候, 就是魔门之中的皇子, 甚至是太子。
然而, 这些储君都没等到熬过圣君、自己一展才华就英年早逝了, 这在魔门之中, 都快成为圣君的收徒魔咒了。
既然圣君的徒弟注定比他死得早, 那么对于其他魔门中人来说, 这支潜力股很有可能会和他前头排序已经不知排到几的师兄一样, 在悄无声息中就离开人世了。
既然与之结交,得到回报的可能性比得不到回报的可能性要低得多, 那就没多少人会前来打扰这位新鲜出炉的圣君弟子了。
而此子是关门弟子的消息, 满打满算, 整个魔门也就只有包括那个弟子本人在内的四个人知道, 谁都不说的情况下, 嗯……
只能希望魔门内部能够友爱互助一点, 那种把主意打到圣君弟子身上的脑回路清奇的奇葩再少一点。
和收徒狂人圣君慕清流相比,终于收徒,要将邪极宗传承下去的邪帝向雨田, 反倒更引人注目一点。
邪极宗的传承功法,也就是号称魔门第一武学的《道心魔种大法》,迄今为止,只有向雨田一人知晓其内容,然而越是神秘,越是让人想要探究其中的奥秘。
《道心魔种大法》极难修炼,事实上,向雨田能够修炼成功,就让知情人惊掉一地眼球了。
而自从他不再在江湖上走动,知晓向雨田将这门功法修炼成功的知情人也越来越少——虽然原本就不多——于是到了后来,便有说法称,邪帝一直闭关不出,便是为了修炼这门功法。
从向雨田修成此功到他闭门不出,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于是乎,向雨田一直闭关便是为了修成此功的说法,慢慢地竟占据了魔门主流。
当然也有人会怀疑邪帝是否早已修成了《道心魔种大法》,但是魔门中人从来是安分守己的少,兴风作浪的多,向雨田现在的表现,说他是武功大成,都没几个人信。
虽然地位尊崇,但是沉寂许久的邪极宗,因为向雨田收徒一事,又一次在魔门乃至江湖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至于向雨田的弟子,当然不是既定剧情里,他收的那几个品性一看就不好的弟子。
向雨田的这位弟子本姓萧,乃是兰陵萧氏之人,还有皇室血统——不过南北朝时代,最常见的估计就是皇室了——真名不详,拜入邪极宗之后,更名为萧复,所取之意,不言自明。
唐无易疑惑地眨眨眼。
这个剧本看起来好像有点眼熟,石之轩既定剧情里的徒弟,是不是有一个就是这样子的设定来着?
如果不是因为向雨田的这个弟子经历没有杨虚彦那么惨的话,唐无易都在考虑是不是要拉一个人来为补天阁的建设添砖加瓦了。
不过这两位的弟子选得倒是好,顺应了时代潮流,唐无易都不需要再为此多废一些手脚了。
需要声明的是,虽然隋唐时代就出现了科举制度,但是世家大族在这个时代,还在散发着最后的余晖,一直到唐末的五代十国,频繁的战乱才将这些累世公卿的家族给消灭掉。
所以到了宋朝,科举制度真正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会频繁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情形。
一直到唐朝,还依然存在着五姓七望这样的强大世家,唐朝中后期,李唐皇家仍有皇帝发出“吾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的感叹。
唐人柳芳曾在其所作《氏族论》中,论及各个世家大族。
所谓“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
因为五胡乱华后,天下分为南北朝,“南渡”的北地世家被称为“侨姓”,南方原本的世家称为“吴姓”,北方处于北朝统治区域的世家,则为“郡姓”,胡人汉化或者原本的胡化汉人重新回到中原之地后,进入世家交际圈的,则被归类为“虏姓”。
李唐皇室是北方起家,因此视南北朝皆为正统,到了宋时,则是明明白白尊南朝为正统了。
然而南朝说是正统,但是在这个时期,能被北方大族正视的顶尖世家,已经惨淡到只有兰陵萧氏一家了。
在这个时代,北方的世家大族,最尊崇的,是“四姓高门”,也就是“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四大望族。
这是推行汉化的北魏孝文帝钦点的,后来与之并列“五姓七望”之一的“陇西李氏”虽然上赶着参加,但是无奈时机已逝,在事实上虽然还有几家是与之并驾齐驱的名门,但是在名义上,“四姓高门”还是压了其余门阀一头。
顶尖士族的名额虽然只有那么多,但是在《氏族志》和《姓氏录》都没有推行的现在,哪些门阀堪称高门望族,各家心中都是自有公论的。
李唐皇室与武则天为了提高自家、自家外戚的地位,或者依附于自己的门阀的地位,分别在太宗时代推行了《氏族志》——其中将李唐皇室列为一等,后族、勋贵次之,清和崔氏此等望族竟被列为第三等——以及高宗、武周时代更加夸张的《姓氏录》。
虽然《氏族志》和《姓氏录》可以看成是《百家姓》的前身,但是成书于宋朝时代的《百家姓》,世家力量不存,吴越国的不知名小民所作的《百家姓》,为了拍马屁以及表达心中感激,将赵宋官家的姓、吴越王钱氏的姓、吴越忠懿王妃孙氏的姓以及同为江南人的后主李煜之姓列在前头,这是没问题的,唐代的时候这么搞,只能说,有想法,如果能坚持下来,让所有都认同,那还是有效果的。
但是《氏族志》在武周时代,就被搜集销毁,武后要用《姓氏录》完全代替《氏族志》,结果却导致无论是《氏族志》还是《姓氏录》,都没能造成多大的影响。
在这个世家大族依然有能力影响甚至掌控朝局的时代,再怎么厌恶世家的人,也要依靠他们的力量。
而士族门阀,对外看起来高高在上,但是互相之间争斗起来的时候,绝对不会像表面上那么温情脉脉,即使有着联姻的关系,也不能阻止他们达成目的。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互相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在牢牢把持着权力的同时,也让想要挑拨的人,能够找到更多的不会引起怀疑的机会。
而唐无易,就是一个依靠开挂而能将所有顺应历史发生的事情加以利用的人。
唐无易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一直很明确,突破到大宗师,使精、气、神三者完全合一,甚至堪破天人壁障,达到大宗师之上的境界。
这个世界能够入他眼的高手,只有那么几个,为了让这些高手能提前出世,布局天下,顺便再将刻意搅浑水的某些门派收拾一遍,这是必要的。
而且,到了几十年后,他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颗颗果实,还有惊雁宫战神殿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