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 (积羽成扇)
曹丕闻言一惊,蓦地站了起来:“阿父要杀祢衡!?”
同一片营帐内,郭嘉本过来向曹丕商讨后勤诸事,听到士兵这句话,亦是一愣。
随即,他眸光一凛,带着几分微寒的冷意,锁定在士兵的身上:“此言当真?”
士兵想也不想地道:“自然是真的。”
“主公豁达自制,能容人所不能忍。他若要举剑杀掉祢衡,必是被气得急了,被冲动之意左右。如若主公冲动得失去理智,又怎会在意手中之刃锋利与否,能不能一刀断下别人的头颅?”
士兵一愣,对上曹丕同样注入怀疑的目光,心中发慌,不敢说是自己自作聪明的推测,只好强辩道:“或许是威胁恫吓祢衡也不一定……”
郭嘉笑了一声,点到即止,不再说话。
曹丕听出端倪,气愤地蹬了士兵一脚:“你好大的胆,竟然编造事实,蓄意编排主帅?到底是何居心!”
士兵不知道自己究竟是那句话露出破绽,连忙趴伏在地上,两股战战:“小的绝无此意,只是听漏了消息……”
“你平日里就爱卖弄,我当你机灵,却不想竟是自作聪明。如此自作主张,我这里是留你不得了,你自去领十记军棍吧。”
赶走吓得连滚带爬的士兵,曹丕坐回案后,老神在在地叹了口气。
“二公子为何叹声?”
“我识人的本领,竟未继承阿父的一星半点。”
“二公子若以为主公帐下没有方才那样的人,那可错了。”
曹丕老成稳重的脸上罕见地露出惊讶之色。
“对于主公而言,所有人皆可用,这正是——唯才是举,不计其他。用其才而监其德,使用他的才华而不被对方所蒙蔽,这才是上位之道。”
曹丕听了这段话,忍不住想到某个反例,质疑道:“人皆可用?可是祢正平——阿父就没有用他。”
郭嘉笑意渐深:“你怎知——主公是没有用他,而不是在寻找该如何用他的方法?”
郑平从曹操营帐中走出,腰间别着一柄青釭剑,步履生风。
他被士兵带到一个刚铺好的帐篷里,还没休息多久,便有人过来找他。
来找他的不是别人,正是送了他一只难吃的烤麻雀的李进。
李进一迈入营帐,就见到郑平腰间那柄吸人眼球的宝剑,不由多看了几眼。
“哪来的?”
“忽悠来的。”
李进才不信他,在外面搬了块硬石头当试金石,怂恿他试剑。
郑平本不会理他,但正好他也想试试新武器的手感,便抽出青釭剑锋,对着石头轻轻一按。
如同切豆腐一般,石头变成了两瓣。
郑平不由讶然。
史书中并未描述曹操所持之剑的剑名,青釭剑这一说法,出自《三国演义》。郑平在刚拿到这剑的时候,虽然知道这剑十分锋锐,却从未想到它能锋锐至此。
它确实如《演义》中所讲的那样,削铁如泥,堪称绝世利刃。
李进盯着这柄宝剑,眼睛红得似一只兔子。
“你不是想要我的那把匕首吗?我觉得我现在可以给你……”
郑平毫不犹豫地收剑入鞘:“你在想屁吃。”
李进被他突然冒出的某个不和谐词汇震了一下,眨眨眼,迟缓而不可思议地重复:“你刚才说什么?”
“无他。你过来就是看我试剑?”
对他这说完不和谐词就若无其事当没说过的态度,李进不满地瞪眼。他想仔细分道分道,又觉得这事确实没什么好说的。
他对郑平道:“当然不是,我又不知道你拿了一柄利剑回来。”
李进顿了顿,突然压低声音,对郑平道:“祢是你的假姓吧?你的名字是‘衡’,那你有没有一个弟弟……名字叫‘暄’?”
第31章 狂士楚歌
李进的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他可能是想起某个段子/典故,拿祢衡的名字开玩笑。而第二种,李进可能认识一个叫“暄”的人,“暄”恰好有个哥哥,叫“衡”。
更巧合一点,暄的哥哥衡或许有许多硬性条件与祢衡相符合,甚至就是祢衡本人。
关于原主的记忆,郑平继承得并不多。最为清晰一段,就是在刚穿来的那天,在梦中见到原主丧命的前因后果。其余诸事,除了零星琐碎的片段,郑平都像是隔了一层毛玻璃似的烟雾,看不透也摸不着。
因此,他对祢衡的真名、家世、亲属几乎没有任何了解。唯一知道的铜鞮侯,还是通过井中得到的印章所做的猜测。
在这种情况下,冷不防地被李进询问有没有一个叫“暄”的兄弟,差不多等于送命题。要换做别的人,不说惊慌失措,一瞬间的心虚与忐忑总是有的。
可惜郑平从来不知道心虚忐忑是何物,他听到李进的话,只不咸不淡地回了一句:
“哪个‘宣’?族中兄弟众多,若无特异之处,哪会记得。”
听到他的“狂言”,李进暗暗吐槽:还真的够狂,随便一句话就让人无语被噎,难怪曹操那样擅长矫饰的人都被他气得失态,闻“衡”色变。
李进顺势问道:“那你都记得谁?”
“我以正平为字,族中有另外六个兄弟,字中分别带有‘凡’、‘柔’、‘弱’、‘小’、‘普’、‘通’,与我交善。”
李进初时没品出味,只觉得郑平的话哪里听着不对劲。再一琢磨,发现这六个字跟郑平的表字(名字)正好组成“平凡柔弱小普通”这句话,不由嘴角一抽。
这是认真的回答吗?郑平真的有这六个兄弟?不会是驴他的吧?
他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怀疑:“表字,表德也。多用寓意美好的文字。其他几个也就算了,有人会用‘凡’、‘弱’、‘小’、‘普’当名字?”
还真有。
郑平暗道。
只不过这六个名字来自他前世的好友,与他同为“云林七贤”的其他六人。
他们的名字刚好组成“平凡柔弱小普通”七个字,时常因为这个被外来冒险者吐槽。
郑平自不会与李进多作解释,只敷衍地道:“同音罢了。”
李进也觉得是这样。如果郑平说的不是假话,那么那三人应该不是“凡弱小普”,而是“璠”、“璞”之类的同音字。就是这谐音太过巧合……
他再次怀疑地眄了郑平一眼:“你真的没骗我?”
回答他的是郑平听不出任何情绪的反问:“你说呢?”
李进猜不出来。
“罢了罢了,我料你也不是。暄儿那么礼貌体贴,怎么可能有你这样的哥哥。”
“你在帮‘暄’找人?”郑平想起他与李进的初次相遇,“当时你穿过林道是为了找人……我还以为你想找的是你的族弟李典。”
“那臭小子有什么好找的。要不是他随曹操行军,曹操的前将乐进被敌军追击,我怕臭小子英年早逝,才不会管他。”
李进言语中透着几分嫌弃,眼神却悄悄往郑平这边瞥。
“暄儿全名郭暄,安平郡人。他找的兄长名为韩衡,乃晋地名士……听闻有陆通之风,歌而向孔。”
李进说的后半句话听起来有些莫名其妙,但郑平已明白了他的试探。
陆通,即楚狂接舆。《论语》中有一个十分出名的典故“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这个楚狂人就是陆通。陆通乃是春秋时期的狂士,装疯卖傻不参与朝政,特地跑到孔子面前长歌,用歌警示孔子,这正是李进所说的“歌而向孔”。
“有陆通之风”,就是说这韩衡也是个狂人,隐而不仕。
“歌而向孔”,或许指韩衡和楚狂一样,虽然本身狂行避世,但存了提点义士之心;又或许……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
向姓孔的人唱歌示警。孔圣人已仙逝多年,这“为之歌者”自然不是孔子,至于是谁……
郑平低头瞥了眼身上那件出自孔家绣娘的出行便服,接下这道送分题。
“郭暄如今身在何处?”
显然李进已经早有猜测,不然不会在林中多次引他自报姓名,又在知道他来曹营后,第一时间跑了过来,将郭暄的存在坦然相告。
李进放松了下来:“你终于承认了。郭暄在兖州,接了孔家的密信,知道你前几日出行,正准备归家。她算出行程,让我在必经之路等你……”
“家中出了什么事?”
郑平突然出声询问。他即将归家,郭暄只用在家中等他就好,何必大费周折找人半路上截他?定是目的地有什么变故。
李进被问得一愣,惊讶地看了他一眼:“确有变故。不过具体是什么变故,暄儿没说,等你见到他,问问他就知道了。”
郑平颔首,不再多言。
李进走后,郑平安然躺下,
借曹操给的这顶帐篷午睡。
良好的休息有助于调养身体,他现在是有(狂)病在身之人,自然要好生休养。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原因。哪怕没有经过商榷,郑平与曹操都对他暂时留在曹营这件事心照不宣。
郑平有他暂时留在曹营的理由,而曹操,以他多疑的特质,即便知道郑平给的军/情大概率是真的,也无法彻底打消心中的警惕与疑虑,在军/情的价值得到证实之前,把郑平放在眼皮子底下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