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不要脸,一边脸皮厚!
颜逊此等作为,本是可治罪的,杀他不难,盘根虬结的颜氏又如何处置?新帝即位,又是少主,是否堪负社稷,朝野存有疑虑,不宜血洗清查。
偃旗息鼓,回程返京。却说薄玉本率兵入山操练,安营扎寨时碰上苏算的尸体,便知阆风苑定是出了事,余笙与她兵分两路,一人率兵来援,一人送信与上直卫,入京掣肘燕王,届时迎驾。
颜氏有兵不假,凉州定州去京甚远,两万鸾仪卫持刀胁迫,一万亲卫军已如以卵击石,眼下调兵哪还来得及?颜逊不傻,他知如今最好之策便是夹紧尾巴做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返京途中他命人快马报信,颜伶颜邕在京中还被蒙在鼓里,得了信,又惊又怒又恐,忙将门下几桩违法犯纪的案子移交顺天府尹从重处理。
做足了投诚的模样。
先帝遗诏颁告,咸使海内闻悉。嗣皇帝登基,在廷文武之臣协心辅弼,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后,然后施行。宗室王公藩屏任重,谨守封国,毋擅离之。园陵制度,务求节俭。丧礼循旧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释服。
永兴郡王追封献怀太子,葬于皇陵。
燕王改封代王,之藩肃州。
举国大丧,不兴丝乐。
颜党当真安分了,至少,暂时安分了,门下数位品阶低等的小官被人趁机拉下马,只袖手旁观。但是,所有人都知,这局面不会长久,老虎拔了牙也仍是老虎,更何况颜党的牙还好好在的。
皇帝太小了,小事可做主,大事必要被朝臣驳回的,皇太后又是颜氏女,从小看到大的,皇帝与皇太后感情深厚得很,颜氏如何铲除?
阆风苑那场乱子,商赞不曾亲眼目睹,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先帝移驾避暑时,他赖在不二斋,哪儿也不去。这日,楚王亲自送来几坛好酒,封泥拍开,清冽的酒香四溢,扑面而来。酒壶冰镇,两人坐于凉棚下边,饮酒,高谈阔论,聊着聊着,楚王便说起阆风苑的事来。
这江山,说到底是唐家的,楚王如何不牵挂,便有些忧心小侄孙坐不稳皇位。
商赞躺在藤椅上,翘着腿,手上酒盏已空,懒懒散散的模样,眯着眼睛笑道:“‘凡国家事务,皆上白皇后’——只这一句,便兴不起多大的风浪来。”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都已大功告成,怕些什么?
此非特例,纵观历史,凡有幼帝即位,先帝遗诏皆如此言明。然而,该乱的还是乱,江山旁落于人的例子比比皆是。
楚王想着这句话,脑海里浮现出阆风苑那日皇后挺秀如青竹端庄不屈的身影,赞同地点点头:“是这个理。”这侄媳,并非寻常的弱质女流。
朝野上下皆以为她与兄长里应外合,意图蚕食皇位,岂知她竟忍辱负重,冒着生命之危将皇室子息保全下来,幸而她在深宫,颜逊无从报复。
派去打探消息的人回来,告知颜逊,皇太后在宫苑中闲庭信步,与新晋封的几位功臣命妇话话家常,健健康康,哪有半点毒发的迹象?
颜逊恨得牙根痒痒,一拍栏杆,额角青筋暴露,怒道:“定是余笙!定是余笙!”
这克星,几时能从他眼前滚开?!
解药,确是余笙当年研制,只是并无确切的方子,故而她研制了一年之久,又屡次三番求助于医书精湛的太医院医正与自家阿爹,即便如今,仍不敢笃定是否合宜。
未央宫。
余笙正为太后诊脉,忍冬奉上清茶,太后举起茶盏,浅浅啜了一口,看向神色凝重的余笙,淡笑道:“你皱着眉头作甚,如何?总不该毒入骨髓了罢?”
作者有话要说:
鸾仪卫的形象呢,你们这么想,有意中人吗?有的话,就想象成两万个意中人,变成你的贴身女保镖,怎么炫酷怎么想,嗯,就是这种狂霸酷炫拽的形象。
几句话想说,本身这里也可以作为一个互相交流的地方,所以我不介意泥萌提别的小说,甚至版聊也行(特别是聊聊感情啊聊聊最近手指甲剪没剪啊或者聊聊美食,我很喜欢窥屏的,嗯……)但是,提可以,请不要互相比对,更不要议论别的作者,一来可能会有言语冲突破坏本来挺好的看书气氛,二来对两本书的作者都不太好,所以希望泥萌谅解一下。
☆、第30章 默契
新帝即位,大赦天下,为表对先帝的尊敬与哀思,逾年改元,眼下仍称载佑。
历朝历代幺蛾子最多的藩王宗亲,晋朝管束得严,是无这困扰的。以楚王、出云大长公主为首的宗亲,纷纷上表来贺。
太平盛世,两年前又铲除西戎,更无边衅搅扰。兼之颜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安分守己地各司其职,故而虽是女帝,又是幼主,暂时民心安稳,四海平定。
可,皇帝哪有不忙的?
夏汛已至,南方各州上报灾情,需遣人勘灾赈灾的,这自古是个肥差,钻空子捞油水的地方多得是。派一贪官污吏过去,百姓必陷于水深火热。朝臣便聚于殿内讨论起来,保荐人才的,毛遂自荐的,驳回意见的,吵吵嚷嚷。
朝臣自吵自的,几无一人,将高坐御座上的小皇帝放在眼里。
这情形,徐德海是见惯了的,先帝幼年登基那会儿,亦是如此,亲政后,先帝手腕强硬,收拢皇权,先后将两位辅臣逼至辞官退隐,才敲山震虎,使文武大臣心甘情愿为之驱使。
徐德海想着,便悄悄瞥了眼唐潆。一七岁的孩子,正襟危坐,九五之尊,便是受了朝臣怠慢,也无愠怒无不满,嘴角始终蕴着一抹淡淡的笑容,竟颇具仁君风范。
不仅如此,唐潆并非在趁机放空,她居高临下地看着朝臣,目光停在一人身上,或偶有逗留或偶有斟酌,片刻间,已在心中记下此人的特质了。
六年的听政与习学,除却岁末的赐宴,她甚少与朝臣打过交道,致使眼下十之八/九皆是陌生面孔,不识人,如何用人,更休提驭人了。
这是她的短板,她需补上的。
自然,她记忆力也有限,再不济,名字总能记下,待回了未央宫,与母后细说。母后对她总是殷切教导,毫无保留地教予所学。能不能用,用在哪处,必有分晓。
想到太后,唐潆不曾松懈半分的脊背往下屈了屈,眼角也耷拉着,显出些许疲累来。
阆风苑时,池再立了功的,此刻就在御前伺候,他瞥见唐潆这模样,便知她是想念太后了,说来好笑得很,哪家孩子这样的,将阿娘视作精神源泉,离了便懒洋洋的,干什么都不得劲,似很饥饿很饥渴。
池再算是了解唐潆的,才这般想。
朝臣吵归吵,谁不在暗暗打量皇帝?捏柿子,也得挑软的捏,君臣间不熟悉,哪知道她软不软?打量下来,只以为她开小差了,萧慎立即轻咳一声,执笏出列,恭声道:“诸臣子各执己见,难下定夺,臣请陛下示意。”
唐潆登极大宝,萧慎是赫赫功臣,他已位极人臣,官阶无可再往上升,便晋爵为永昌侯,世袭罔替。
颜逊以病告假,殿中的颜党萎靡不振,萧慎分量最重,他出声,便都静下来了。
萧慎突然发问,唐潆不显慌乱亦不显无知,笑而答道:“朕自年幼,尚需诸卿辅弼,苏燮兴许合宜。”
苏燮,即是为国捐躯的苏算嫡长子,其父被追封为荥阳侯,以国礼厚葬。苏家算不得名门望族,科举入仕,朝中人脉稀少,苏燮年轻,资历浅,时任工部郎中。
在哪儿,都得讲究一个关系网,苏家与朝臣来往少了,是以适才无人提及苏燮。
勘灾赈灾,苏燮是否当真合宜?苏算冒死求援,可鉴忠心,其子苏燮在朝中亦有清廉的佳名流传。加之受夏汛滋扰的地方,必要修缮水利工程,工部兼管此项,苏燮既任工部郎中,经验颇丰,再适合不过。
唐潆说话很谦虚,彬彬有礼的模样,“兴许合宜”,实则十分合宜,令人难以琢磨她是确有识人用人的能力,还是误打误撞。
总之,朝臣心中已对新帝落下一印象——这柿子,又小又软,只是假象,恐怕并不好捏。
萧慎心中属意本是苏燮,他不提,意在借众说纷纭的朝臣考量唐潆,好比摸底考,并不苛求她考出好成绩来。
然而,唐潆所想竟与他心中不谋而合,萧慎宦海沉浮数十年了,唐潆却稚龄而已。饶是萧慎,都不由愕然片刻,最后只好归功于六年的听政训练与太后的教导有方。
成绩很满意,萧慎也就懒得去太后那儿打小报告了,孩子嘛,走神总是有的。
萧慎属意,皇帝表态,不代表诏令可就此颁布。
先帝遗诏明明白白地写着,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后,然后施行。何谓国家重务?事涉民生军政者,勘灾赈灾概莫外乎。
历朝历代幼主即位,为防顾命大臣专权,挟制皇帝,都会如此安排。太后垂帘听政,军国大权揽于己身,待皇帝亲政再撤帘还政。
任何东西拿在手中了,便很难放下,权利亦是如此。纵观历史,为夺皇权,母子相残同室操戈的例子不胜枚举。
故而,以萧慎为首的一系朝臣,起初甚为担忧。可连续数日观察下来,太后并无垂帘听政的打算,只是奏疏依例送过去,经太后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