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正是舆论。新政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我常外出办事,与许多人打过交道。绝大部分普通百姓不识字,不懂政策,他们能听到的是读书人的声音,是乡绅富户的宣传。而这些能传递声音的人,几乎都是新政的对立者”
贺清宵谈不上饱读诗书,但这个道理不需要学富五车,凭经验、凭见识便能得出来。
“我懂贺大人的意思。新政虽对百姓好,但百姓不懂,百姓能听到的反而是厌恶新政的人传递给他们的意思。反对新政者除了官绅富户这些利益受损者,甚至会有许多受益的普通百姓。”
贺清宵微微颔首。
他不怕推行新政时遇到的苦难阻碍,只怕新政本来的受益者对她恶语相向,到时凉了她的热血,伤了她的善心。
他会心疼。
看她坚定前行,有着无与伦比的勇气与坚韧,偏偏又有最柔软的一颗心。他对她的欣赏与欢喜与日俱增,无法再自欺欺人。
“京城地界不说,更远的地方,百姓被官绅富户的舆论利用,连今上也敢骂。”
天高皇帝远不是空话,而是事实。许多山野村民都不一定能说出国号来,他们关注的永远是眼前的生计,是压在头上的老爷们。
“我明白舆论的力量。”辛柚冲贺清宵露出一抹笑容,“但只要今上肯推行新政,执行的人肯落实新政,舆论方面我有应对之策。”
娘亲的熏陶让她知道如何掀起舆论的浪潮,开书局、贴告示、发新书则让她积累了实实在在的经验。
“那就好。”贺清宵没问应对之策具体是什么,话题转回章首辅的案子上,“这次涉及的人不少,辛姑娘对自身安全不要放松。”
“贺大人放心,我现在出门都带着千风与平安。贺大人接下来恐怕会很忙,也要注意休息”
二人说着中规中矩的话,心情却不是言语这般平淡。
就如贺清宵无法自欺欺人对辛柚的心悦,辛柚也明明白白意识到,哪怕说着最无趣的话,她也愿意听他说许多。
她飞快抬眸看了他一眼,却撞上对方藏着情意的眼神。
他竭力隐藏,她心知肚明。
辛柚的心急促跳了几下,如不受控的小鹿要撞破心房。
她不得不加快了脚步,打破这微妙旖旎的气氛。
原来她也有高估自己自控力的时候。
分开后,辛柚恢复了冷静,并想:都怪贺大人生得太好看,人对上特别好看的人自控力总是会差一些的,不单单她如此。
辛柚又想到了辛皇后。
娘亲提到父亲时虽会骂几句,却不是那种提不得、碰不得的态度。有一次她好奇问娘亲为何看上那个爹,娘亲用开玩笑的语气说:“全仗一张脸。但凡生得丑一些,也不会救命之恩以身相许。”
看吧,懂那么多的娘亲也会被美色所惑呢。
辛柚为小小的心乱找到了理由,立刻坦然了。
贺清宵回到北镇抚司,在办公房独坐了好一会儿。
有那么一瞬间,他甚至想不顾一切抓住她的手,袒露心迹。
庆幸理智还在。
贺清宵快步向诏狱走去,因为深知现实会令他那摇摇欲坠的理智重新变得坚定。
很快诏狱就被新关进来的人填了大半,这时南边传回消息,留在老家的章玉忱之子不见踪迹,章氏其他族人已在押往京城的路上。
章首辅案发后,抓捕章氏老家族人的行动不可谓不快,却还是有了漏网之鱼。
第361章 招人
章玉忱之子名叫章晨,如今不过十六岁。这么一个小小少年,能在众多锦麟卫与当地官差的搜捕中脱身,显然不可能靠自身。
贺清宵再去审了章玉忱,却没审问出新的同伙。
经受过酷刑的章玉忱奄奄一息,有气无力求道:“真的没有了,放过我吧。”
负责用刑的锦麟卫看向贺清宵。
贺清宵没让手下继续。
这等朝野关注的惊天大案,刑讯审问要有个度,犯人若是死在酷刑下是要有麻烦的。
对章玉忱之子章晨的搜寻不会停下,京城这边对抓进诏狱的一个个官员的审问也不会停。
此案牵扯甚广,到结案不是几日的事。辛柚关注着案情进展,要做的事也没耽搁。
《西游》第六册 将要出售的告示贴在了青松书局外的墙壁上。
很快告示前就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
“什么时候开售啊?”没挤进去的人着急问。
看完告示的人却转移了关注点:“这是什么意思,松龄先生要招弟子四十九名”
“什么什么?松龄先生要收徒?有说书先生经历者优先?”
“嘶!要是学会了松龄先生的本事,写出了《画皮》、《西游》这等神书,岂不是名扬天下,名利双收?”
这话顿时招来许多笑骂。
“你在想什么?松龄先生的弟子就能写出《西游》来?那状元郎的学生一定能考上状元吗?”
“状元郎才没空收学生,状元郎都当官老爷去了。”
“等等,大家是不是忘了,松龄先生其实是辛姑娘啊!”
有人澄清道:“松龄先生不是辛姑娘,是辛姑娘把松龄先生的故事写了出来——”
话未说完就被打断:“没必要这么较真。没有辛姑娘,我们能看到松龄先生的故事吗?”
“也是哦,说不定还是被辛姑娘润色过,故事才这么吸引人的。这样的话,跟着辛姑娘学写话本故事说不定真能青出于蓝呢!”
“咳咳,各位是不是忘了辛姑娘的身份。”
这么一提醒,不少人更激动了。
辛姑娘是金枝玉叶啊!
虽然没有册封公主,可放眼京城,就连三岁小儿都知道辛姑娘的真正身份。
跟着辛姑娘学写故事能不能成才另说,单单是与辛姑娘认识的机会也难得啊!
一时间报名者无数,青松书局的人忙得人仰马翻。
几日后辛柚来到青松书局,找刘舟询问情况。
胡掌柜年纪大了精力有限,这个任务辛柚就交给了刘舟全权负责。
看到顶着大大黑眼圈双目无神的刘舟,辛柚神色有些微妙。
接下任务的时候,小伙计可是精神抖擞,热情十足。
“东家,这是经过筛选,符合条件的人员名册。”刘舟把一份名册递过去。
辛柚没有急着看名册,安慰一句:“这几日辛苦了。”
刘舟眼含热泪:“不辛苦——”
他这几日看到人脸都想吐!
“这些都是满足条件的?”翻过名册,人数远超四十九人,辛柚有些意外。
不过这样也好,下一步是她亲自接触。有了这么多候选,就能挑出最合适的一批来。
如果说青松书局发售新《西游》是话本子人眼里的大事,那辛柚招收学生的事就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了,尤其是百官勋贵。
许多府上整理出报名者记下的考试题目,越发一头雾水。
“那位又要干什么?”
“谁知道呢,这些问题奇奇怪怪。你看这个,居然还问愿不愿意去外地。”
“行动太快了,短短几日就招够了人,不然还能派个自己人去探探虚实”
百官勋贵,有些人是纯粹好奇,还有一些人则是担忧忐忑。
没办法,随着诏狱渐渐被装满,他们发现这位辛姑娘很能惹事。
这个惹事可不是自家小辈上街招猫逗狗那种,而是冷不丁弄出个大事来,往诏狱送一波。
这样一来,就不得不关注辛姑娘的动静,探清虚实才能安心。
却没想到越探越糊涂了。
辛姑娘为何突然收这么多学生呢?难不成为了以后让这些学生多写话本故事多赚钱?
“定然没有这么简单!”一些人果断下了判断。
十月底的时候,以章首辅为首的一批人判决下来了。
章氏全族,男丁不分年龄,皆斩立决,女眷全部没入教坊司不得赎身。至于章玉忱,受到额外“照顾”,处以凌迟之刑。
章首辅叔侄供出的人,审问完的按罪论处,未审完或仍有疑虑的放到第二批处理。
行刑之处依然在西市。
行刑这日西市人山人海,全是来看热闹的百姓。许多小商小贩闻讯而来,做起了各种生意。
百姓爱看热闹的天性绝不会因血腥而压制,甚至会更兴奋。
这一次辛柚没有去观刑。
她站在从牢狱前往行刑之处必经的路边,看一辆辆囚车从眼前驶过。
她看到了低着头被披散的头发遮挡住面容的章首辅,看到了面色如土眼神麻木的章玉忱,还看到了章旭。
章旭这种纨绔子没有多少审讯价值,而北镇抚司长官贺清宵也无以折磨人为乐的爱好,所以他在诏狱没受什么罪,加之年轻,此时看起来状态最好。
也可能是没领略到诏狱中真正的残酷,他的眼里还有着章首辅那些人眼中没有的生气,甚至现在去刑场的路上还觉得不真实,不相信自己会死。
辛柚默默看着拉着章旭的囚车过去,没有发生对方宿命般发现她的存在,而后破口大骂之类的事。
这个以霸道衙内的姿态首次出现在青松书局的少年,还没来得及学会做人,就在万众瞩目下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与戴泽那时候一样,对章旭的结局,辛柚谈不上高兴与痛快,但也没有同情。
他因父辈的选择付出了代价,而她是他父辈选择的直接受害者。
同情这种情绪,于她就是多余了。
辛柚转身走向树下站着的青年。
贺清宵今日没穿朱色官服,而是穿了一袭青色长袍,如青莲墨荷般清雅出众。
辛柚心头说不清的郁郁之气悄然散去,冲他扬起唇角。
辛柚摇摇头:“不去了。”
固昌伯府的人被砍头时她去了现场,是因为前路不明,她要亲眼看到那些人的结局才踏实。
而现在,她有了信心,就不需要如此了,毕竟她没有看杀头的爱好。
“贺大人,最近我会找机会提出新政。若是顺利,请你喝酒。”
贺清宵笑着点头:“好。”
京城上下的注意力都在血光冲天的西市时,一份急报送到了兴元帝面前。
多处边防重镇突发雪灾,亟待救济。
边镇以防御为重任,关乎社稷安定,自是不能轻忽。
接到急报时,辛柚正好被传召入宫。听着兴元帝传唤各部重臣,她默默降低存在感,以免被打发走。
凭直觉,她一直等的机会到了。
很快大臣们赶到宫中。
第一个到的是户部尚书,发现辛柚在场,直接装没看见。
咳,他一个管钱的,没必要操这个心。
第二个到的是兵部尚书,余光瞥见身穿绿袍的少女,赶紧收回视线。
果然进宫觐见不能乱看,容易给自己惹麻烦。
第三个到的是工部左侍郎,为什么工部尚书没来?哦,在诏狱里排队等杀头呢,来不了。
发现辛柚在场,他也没吭声。
两位尚书大人都没说什么呢,他一个侍郎可不能多嘴。
后来的礼部尚书本来被同僚们暗戳戳寄予厚望,结果却令人失望。
素来最重规矩的老孙居然也没反应!
倒是最后到的左都御史杨启明听兴元帝说了边镇雪灾的急报后,看了辛柚一眼,朗声道:“赈灾救困、民生疾苦,臣认为秀王殿下也应听一听。”
这话一出,不少人暗叹杨启明胆子大。
辛柚也微微抬眸,看向这位言官之首。
杨启明神色坦然,一副绝无私心的模样。
商议国事,既然女儿身的辛待诏能听,出宫开府的皇长子为何听不得?
秀王马上要到加冠之年,作为唯一的将要成年的皇子,现在不多参与国事,将来临时抱佛脚吗?
涉及皇位传承本来极为敏感,但皇上留女儿旁听在先,臣子提出大皇子也该听一听,就顺理成章了。
众臣暗暗感叹左都御史杨启明胆大,也佩服他的勇气。
是该杀一杀这股歪风,皇上再不喜欢秀王,那也是大皇子啊,怎么能让一个小丫头处处压一头呢。
对杨启明的提议,兴元帝略一沉吟,点了头:“传秀王进宫。”
没过多久,秀王赶到宫中:“儿子见过父皇。”
兴元帝语气淡淡:“边镇突发雪灾,朕召了众臣商议如何处理,你也听听。”
“是。”秀王深深作揖。
兴元帝环视众臣一眼:“继续吧。”
正说到要调动多少人手救灾,户部尚书于广福十分激动:“这么多的人手,粮草车马不是小数目。年关将至,国库早已不堪应付,如何能拿出这么多钱来?”
左都御史杨启明对这套说辞很不满:“于尚书年年说国库空虚,难不成这灾就不救了?”
于尚书怒了:“这些年来,每年税收总额浮动不大,可天灾却越来越频繁,加之偶发动乱需增加军饷,殿宇、堤坝需要修葺,哪里不需要银钱”
历朝皆轻算数,重书经,大夏也不例外。哪怕是这些饱读诗书的重臣,除了户部尚书这种管着钱袋子的,对数字都不怎么敏感。听于尚书说了一连串用钱的地方,杨启明皱眉:“花钱的地方多,就该开源。”
于尚书想唾他一口:“杨总宪说说如何开源?是增派赋税,还是提高税率?”
“这怎么行?”杨启明立刻反对。
加重赋税,这是要被百姓戳脊梁骨的。
于尚书双手一摊,冷笑:“这就是了。没有好的开源之法,于某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见吵得差不多了,兴元帝开口:“既然说到开源,一人计短,二人计长,诸卿不如都说一说对策。”
皇上发了话,众臣或是侃侃而谈,或是吭吭哧哧,一个个说起来。
于尚书不着痕迹撇撇嘴角。
这些年来他愁得头发都要掉光了,也没有好办法,就这些算数都算不明白的家伙能提出开源良策来?
不可能!
要他说来,开源是没希望的,唯有节流。比如宫殿能不修就不修,娘娘们的胭脂水粉钱砍掉一些当然他还没活够,这节流的好办法还是留给亲亲同僚们来提吧。
听了一圈在兴元帝看来是废话的办法,他把目光投向秀王:“秀王可有对策?”
秀王早就做好了被问到的准备,但对这个难题还真没什么好办法。
大夏能臣这么多,真有好办法也等不到他来提出了。
因而对这个问题,秀王想得很清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臣年纪轻,没有经验,不敢说有什么开源良策。单论如何解决边镇雪灾,臣觉得可以仿照去年腊月应对定北地动之策。”
兴元帝挑眉:“你是说募捐?”
“是。父皇体恤百姓,从不加赋,民间富裕者极多。值此困难之时,他们捐出银钱,朝廷给予嘉奖,臣觉得这是两全其美之法。”
更重要的,这办法本就是父皇提出的。
谁会反对自己的想法呢?他在众臣面前推崇此法,至少不会惹父皇不快。
秀王深知兴元帝对他的冷淡,放在一年前根本想不到会在大臣面前询问他的看法。
此时的他有紧张,有激动,有欣喜,是以往没感受过的情绪。
“募捐。”兴元帝喃喃,面上看不出喜恶,“诸卿以为呢?”
众臣面面相觑,不敢贸然开口。
这募捐是官员必须参与,还是全仗民间呢?
要是后者,那举双手赞成;前者的话——每次国库空虚了就来这么一招,他们可受不住啊!
兴元帝目光扫过众臣,神色变得深沉:“这办法虽解决了定北地动的赈灾银,但在朕看来,偶尔用之可以,却是治标不治本呐。”
当富户都是傻子吗?
兴元帝看向辛柚:“辛待诏有什么想法吗?”
在兴元帝说出募捐治标不治本的话时,秀王眼神暗了暗。
这是父皇去年提出的办法,原来并不满意吗?
他看到兴元帝对辛柚露出了期许的目光,心情不免苦涩。
辛柚被兴元帝问询后,立刻成了众人注目的中心。这没有令她紧张,反而情绪昂扬。
有什么好紧张呢?她等这个合适的时机,已经许久了。
她站出来,冲兴元帝行了一礼,而后开口:“臣确实有些想法。”
“哦,说说看。”兴元帝一副感兴趣的样子。
“募捐只能解一时之急,加赋会加重百姓负担。臣提议改革税制,推行合理税法,使国库税收增加,同时减轻百姓负担——”
“不可能!”没等辛柚说完,户部尚书于广福就跳了出来,“增加税收,减轻百姓负担,这二者是对立之事,怎么可能既增加税收又减轻百姓负担?”
税从何处来?从百姓身上来。税收增加了,自然是百姓交的多了。而百姓缴税多,减轻负担从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