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重生五零巧媳妇 (长白山的雪)


  说这是曲家给的彩礼,让老朱自己藏好了,别让媳妇看见拿走,要是让他媳妇知道,肯定又拿去给那俩闺女买衣裳买东西了。
  前头有韩运鸿一番劝,后头又有闺女主动示好还给了一百块钱,老朱这下子总算明白过来。
  当即表示,他对这门亲事没有意见,等着俩人结婚,他一定风风光光让婉瑛出嫁。
  婉瑛倒是不在乎那些,她不过是花一百块钱买个清净,免得老朱两口子总去曲家闹腾罢了。
  不过老朱能这么表态,婉瑛还是高兴的,于是欢欢喜喜跟着嘉和离开公社,坐火车前往通化。
  这边,老朱拿着闺女给的一百块钱,差点儿美出了鼻涕泡来。
  小心翼翼的把钱揣在贴身衣服兜里,回家赶紧藏好,可不能让媳妇知道了。
  经过韩运鸿的劝说,和婉瑛一百块钱的糖衣炮弹之后,老朱当然心里向着婉瑛啊。
  这才有了他教训媳妇,不许媳妇去找曲家麻烦的一幕。
  当然,老朱媳妇并不知道这其中的猫腻,只以为老朱这是犯病了抽疯呢。
  老朱媳妇几次三番的想去找曲家麻烦,可每次不等行动,就让老朱给发现了,被老朱一顿威胁。
  再加上秋收这时候太忙了,家里俩儿子也都不大正闹腾的时候,老朱媳妇家里家外的忙活,也就没腾出工夫来。
  这一来二去的过了最开始那关键几天,到后来也就没有那股子闹的心劲儿了。
  然后老朱找了机会,又好好劝了媳妇一回,反正别管媳妇听进去没听进去,总归是这件事就此不了了之。
  那些一直等着看朱家跟曲家闹起来的人,等来等去却什么也没等到,最终也只能失望的感叹一句,老朱家都是怂包,就此作罢。
  巧莲那边并不知道这背后还有那么多事情,开始还真等着朱家来闹呢。
  结果左等右等没等来老朱媳妇,却一转眼就到了十月,等来了嘉和的一封电报。
  “维扬,快看,咱嘉和来的电报呢。
  他说表演很成功,他跟婉瑛俩人被上级领导看中了,安排他俩上了艺术学院进修,要在首都上大学了。”
  巧莲一下班,就拿着电报,喜笑颜开的进了家门,正好曲维扬今天回来的早,巧莲就把电报递给了曲维扬。
  电报上面只有简短几句话,就是巧莲说的那个意思,曲维扬一看这电报,也是高兴的不得了。
  “哎呀,这可了不得,咱嘉和到首都念书了呢。
  咱们还一直愁着嘉和那脑子那聪明劲儿,不念书白瞎了,你看,这不是去上大学了么?
  好,真好,真是太好了。”曲维扬看了电报,也是高兴的不知道怎么好。
  “哎呀,不对,俩孩子就这么留在首都上大学了?
  那他俩的衣裳行李什么的咋办?这边是不是得给他们收拾收拾都寄过去啊?”高兴之余,曲维扬突然想到这件事,赶紧问道。
  “嗯,这事儿的确要考虑一下,不然这几天我抽个空,去一趟通化吧。
  找他们团长问一问,把两个孩子的东西都归拢了收拾好,该寄过去的都寄过去。”
  巧莲一想也对啊,儿子儿媳妇走的时候虽然带了行李,但是衣服没带多少啊,马上天气就冷了,可不是该把衣裳等用品都寄过去怎么?
  “成,那就这两天吧,我看看哪天供销社有车往通化走。
  到时候咱俩一起,去通化见一见他们团长,把俩孩子的东西都归拢了,该给他们寄过去的都寄去。
  到时候再给他们寄点儿钱,俩孩子在外头学习也不容易,也不知道这工资还能不能发,光指着大学里那点儿补贴可不够干什么的。
  还是给他们寄点儿钱吧,手头宽裕点儿。”曲维扬想的特别周到。
  “好,好,都听你的,都听你的,这事儿你安排。”巧莲当然没有二话,全都照着曲维扬说的办。


第913章 首都歌舞团
  曲维扬和巧莲抽时间去了一趟通化,正好赶上杨团长也带着人从首都赶回来。
  曲维扬两口子请杨团长吃了顿饭,总算打听清楚,儿子儿媳在首都的事情了。
  通化文工团这一次进京演出的节目,都是原创,非常新颖又符合时代特色,一上台表演就吸引了不少领导的关注。
  首都歌舞团的领导就找到了杨团长,打听节目的编创人员。
  杨团长这人不错,当即叫来了嘉和,言明主创人员就是嘉和跟婉瑛。
  首都歌舞团的领导见了嘉和,跟嘉和聊了一会儿,发现这小伙子真不错,精神头足,有才华有能力,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材料。
  于是当场就跟杨团长说了,要把嘉和调到首都歌舞团来。
  杨团长心里虽然舍不得,可也知道这是嘉和的机会,不能坏了嘉和的前程。
  不过她并没有很干脆的答应,而是提起来嘉和跟婉瑛已经订婚了,未婚小夫妻俩不能分隔两地。
  那边一听这话,再一看婉瑛就是那个主唱,当即表示,连婉瑛一起调过来。
  领导发话了,杨团长不好不放人,就这样,嘉和跟婉瑛俩人就被调到了首都歌舞团。
  跟今年新选上来的几个人,先到首都艺术学院念两年书,进修一下。
  当然,进修期间也不能耽误了歌舞团里的工作,那边有节目,他们还要回去参加排练演出等。
  “陈院长放心,俩孩子在那边挺好,领导很看重嘉和的才能。
  而且艺术学院那边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嘉和在那边上进修两年,将来肯定前程远大。”
  杨团长很清楚,嘉和跟婉瑛留在通化,她绝对没这个能耐让俩孩子去首都念书。
  这对两个孩子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杨团长没有半点儿阻拦,已经将两个人的工作、工资、粮食等关系还有户口,全都转到了首都去。
  “他们俩的一些行李衣物还在宿舍,我正打算帮着收拾了给他们寄过去。
  既然二位亲自来了,等会儿回去你们就自己收拾吧。”杨团长笑道。
  就这样,吃完饭之后,杨团长领着曲维扬夫妻俩回到了文工团,然后交代人领着曲维扬夫妻去宿舍。
  夫妻俩分别去嘉和跟婉瑛的宿舍,把俩人的衣裳行李等用品都收拾了,该寄过去的都打包好,到了邮局寄出去。
  用不上的划拉收拾了带回家去,等以后俩人回来了再重新收拾,看看还有没有用。
  俩人忙活了一下午,总算弄好收拾完,然后又跟着供销社的车,一起回家。
  过了不到十天,巧莲接到儿子的电报,说是东西已经全都收到,他们在学校里也很好,让家里不要挂念。
  他们会安心在学校念书学习,等着放假了再回家看望父母。
  巧莲得知儿子儿媳在首都一切都好,也就放心了,之后又给俩孩子寄了些钱过去。
  嘱咐他们不用太节省,该花的还是要花,要是钱不够用就跟家里说,家里给寄过去。
  后来嘉和写信回家,告诉巧莲不用再寄钱了。
  他们在学校管吃住还有补贴,回歌舞团参加排练演出也有工资,俩人没什么花销,钱足够用了。
  一晃眼,十月过去十一月也过了一半儿,接连几场大雪,覆盖住地面。
  冬天,正式来到了,北方人基本上也进入了猫冬模式。
  多数公社都算了工分,给社员们分了粮食和钱。当然,大部分地方,分的粮食都不多,钱也没多少,还的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跟别处相比,大营公社无疑要好很多。
  年初韩运鸿顶着压力允许百姓种小片荒,允许在自留地上种粮食,社员们积极响应,今年秋天,各家各户都多了不少粮食。
  再加上公社分的粮食和钱,等着过年钱作坊再分红,大营公社的人,今年又可以过个富裕年了。
  当然,今年秋天分粮食和钱,就没有巧莲家的了。
  嘉康分家单过,嘉和也出去工作,曲家没人在生产队干活,自然就没有粮食和钱。
  倒是嘉康那边,今年收益还不错,分了不少粮食还有钱,美琳高兴极了,有了这些粮食和钱,她心里可就有底了。
  “妈,我们这边今年分了不少粮呢,要不然分给你们一半儿吧,我跟嘉康也吃不上那么多。”
  平日里巧莲总是贴补嘉康两口子,粮食基本上都吃不着自家的,美琳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就想把粮食分给家里一半儿。
  “不用了,咱家里除了那三个小的,都挣工资呢,再说今年自留地和小片荒也收了不少粮食,足够家里吃了。”巧莲摆手。
  自家的小片荒跟自留地,种的都是新品种产量特别高,加上侍弄的也精心,比生产队的粮食产量可高多了。
  别看就那几亩地,打了两千多斤粮食呢,哪里还能要儿媳妇家的粮啊?
  “你听妈说,粮食存着肯定有用,谁知道明年收成咋样儿?
  我们吃供应,把家里的粮生下来存着,要是明年的年景儿好那自然是好事儿,要是年景差,咱也不至于没粮食吃。
  家里有粮心不慌,听话,可别往家里送了,家里的粮食足够吃。”儿媳妇有这个心就挺好了,巧莲满知足的。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