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恣悠悠)


  连着发了两天的低烧,迪迪整天恹恹的,没有精神,这是接种牛痘的正常反应。把悠悠心疼的,那里也不去了,在家陪着他玩,偷偷地拿出各种稀罕的玩具哄他。
  姥姥初六去张集赶集,专门买来了蜂蜜当“发物”,其实就是吃点好的,增加营养,还给二舅家的志勇送了一些,他也种了牛痘。
  迪迪病着还没忘了姐姐,喝了一口蜂蜜水就让给悠悠:“姐姐,甜,你喝。”把悠悠感动得一塌糊涂。
  悠悠尝了一口,蜜甜蜜甜的,这才是真正的蜂蜜,别说后世各种勾兑的蜂蜜了,就是买到上千元一斤的纯正蜂蜜,也无法和现在的相比。
  悠悠问姥姥在那买的,姥姥说这几天小孩“点花花”,集上就有卖的。蜂蜜是“发物”,一毛钱一两,家中有“点花花”孩子的人家,都会买上两毛钱的。
  为了让姥姥多买些,悠悠给姥姥普及蜂蜜的营养和价值。姥姥一听就笑了:“姥姥知道,这不是苦日子过惯了,一时没想起来,下集多给你买些。”
  “姥姥,不是给我买,咱家里人都喝。”悠悠更正。
  “都喝,你爸妈就舍不得,慢慢来吧,现在比原来强多了。”姥姥满足地说着。
  水坑公社逢农历的三八是集日,悠悠等不到十一去张集,初八就让姥姥带着去了水坑集。
  水坑离韩屯七华里,在韩屯东面。翻过黄河大堤,一直到梅庄,中间二里多地,都是春地。遍地的盐碱白花花的一片,路上连颗树都没有,姥姥说是盐碱太大栽不活。
  姥姥告诉悠悠,紧挨黄河大堤的滩外村庄,耕地都是盐碱地,只能种抗盐碱的棉花。要不是在滩里有部分耕地,简直没法生活。因此,村庄也相当稀少。
  过了梅庄,就是水坑了,中间没有一个村庄。不过,耕地看起来好了好多,有了大片的麦田,小麦的长势虽然不好,但起码可以种植了。
  水坑集比张集小多了,一千多人,就一个供销社门市,副食、农资、书店都在一起,对面就是饭店和收购站。
  卖蜂蜜的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蜂蜜装在一个十斤左右的陶瓷坛子里。买蜜的人自带干净的饭碗,也没人问价,大部分要两毛钱的。先称饭碗,再用提漏往碗里到蜂蜜。老人掌握分量挺准,基本上都正好。
  看来,现在不光是公家的东西实行统一价格,私人的物品价格也是相同的。悠悠听见老人报数:“够二两啦。”
  悠悠和姥姥在集上转了一会,等人们买的差不多了,姥姥问老人:“老人家,您这是什么蜜啊?”
  “杂花蜜,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不能出去放蜜,可不就只能割点杂花蜜,晚些天的槐花蜜和枣花蜜还算纯正。”老人倒是挺实在的。
  “您家里还有吗?”姥姥问他。
  “还有十来斤,你想要多少?”
  姥姥告诉他,自家去城里走亲戚,想带些稀罕东西,准备多买点,十斤二十斤的都行。
  “那您在供销社买个坛子,清洗干净,到俺家买去吧。俺家在曹庄,到大堤的堤屋找俺就行。俺零卖一块钱一斤,还得折(she)秤。你要得多,八毛一斤。”老人倒是干脆。
  姥姥买了两个能装十斤的坛子,让悠悠收进空间刷洗干净,就带着悠悠去了曹庄。
  曹庄在水坑公社的北面,离水坑二里路,也是紧靠大堤。卖蜂蜜的老人和妻子老两口,就住在堤屋里。屋外,摆放着四个蜂箱,成群的蜜蜂飞进飞出。
  老人已经回来了,看到姥姥过来,忙搬出盛蜂蜜的坛子。过了称,还有十四斤,姥姥都要了下来。
  姥姥问他:“老哥,您养这四箱蜂一年能割多少斤蜜啊?”
  “不多,一箱一年也就能割三十来斤,这四箱蜂够俺老两口散花销的。”老人满足的说。
  “行啊,一年卖百十块钱的蜂蜜,赶得上喂两头猪了。”
  “卖不到这些钱,每年就这季最孬的杂花蜜卖的价高,碰巧孩子们‘点花花’。槐花蜜和枣花蜜卖给县里的收购站,一斤才五六毛钱。”老人解释道。
  “老哥,在集上俺没给您说明白,俺那亲戚会做糕点,托俺给买蜜,您今后割了蜜给俺留着吧,俺还按这价要行不?”姥姥和他商量。
  “那真是太好了,放心吧,都给你留着。”老人喜出望外。
  “您还知道那里有养蜂的不?”
  “想找养蜂的好办,你沿着大堤找,一般都在堤屋上养。”悠悠看着堤下栽满了槐树,想明白了,这是最大的蜜源。
  下午,姥姥骑自行车带着悠悠,沿大堤走了二十多里,还真找到两个养蜂的,不过都是两箱,总共才买了不到二十斤蜜。好在和他们说好了,以后有了蜜给姥姥留着。
  真让姥姥说对了,爸妈和昊昊说什么都不喝蜂蜜,说是不喜欢甜食,其实还是怕花钱。只有姥爷他们四人,每天早上喝一杯蜜水。


第44章 孩模
  复堤挖出的塘子坑,给孩子们玩胶泥提供了便利。男孩子跑到工地上,口甜得像抹了蜜:“叔叔,哥哥”叫个不停,民工们就知道孩子们的意图,捡好的胶泥块扔到坑边上。
  孩子们抱着携着跑到麦场里,在石磙上用力的摔打着,把胶泥摔得柔软而有韧性才算,摔熟的胶泥犹如橡皮泥一般。
  孩子们用摔好的胶泥比赛摔“瓦屋”,把胶泥捏成碗口大的小盆样式的“瓦屋”。找块光滑的平整地方,把瓦屋口朝下用力的摔下去。“啪”的一声响,瓦屋的底破了一个窟窿,响声越大窟窿越大。
  谁的瓦屋窟窿大谁赢,输了的用自己的胶泥,给赢了的把瓦屋的窟窿补上,接着再比,麦场上摔瓦屋的“啪、啪”声不断响起。直到学校里的上课预备铃响起,孩子们才把各自的胶泥放到石磙的背阴处,急匆匆的跑向学校。
  比起摔瓦屋,磕“孩模”才是孩子们的最爱,孩子们把往年积攒的孩模都翻找了出来,多的上百个,少的也有十几个。
  昊昊从厨房的储藏间拿出个布口袋,里面装着二三十个孩模。大部分是自己磕的,干透的胶泥孩模,中间向外凸。其中有几个是砖红色,中间往里凹的,这是买来的当模具的孩模。
  孩子们的孩模多种多样,悠悠算是开了眼界。外形有圆的、方的、椭圆的、半圆的等,内容主要有神话人物、现代英雄人物、戏剧人物、十二生肖、动物、生活用具、交通工具等等。
  孩模虽然小,不过方寸之间,一般没超过十公分的,上面的图案却特别好看。大多为花鸟虫鱼、京剧脸谱、戏曲人物以及民间吉祥图案。打虎的武松、背媳妇的猪八戒、骑马舞刀的关公、大肚能容的弥勒佛等,还有飞机孩模、轮船孩模、机枪孩模、大炮孩模。
  悠悠从网上查阅资料得知,孩模是中原地区用胶泥烧制的一种儿童玩具,有关孩模的知识,起源和佛教有着一定的联系。
  经民间艺人的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因大多数泥模是人物图案,故称泥模为“孩模”(mu方言)。
  人们无从得知是谁人发明的,但它的确极大地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它特有的泥土味儿温润着人们寂寞的童年。
  八十年代前流行于中原乡村的孩模儿,是农村孩子们的主要玩具,也成为他们了解世界,增长知识的小小窗口,伴随孩子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孩模线条粗犷,简洁明快。造型简练夸张,生动形象、质朴厚重、突出个性特点,具有较高的浮雕艺术特点,是一种微型浮雕,成为儿童手工制作的一种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制玩具的大量生产,孩模在不经意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几百年的传承渐渐中断。
  后世,许多老人的回忆录里,都写下了对孩模儿的记忆。几十年过去了,岁月无痕,但“模儿”的影像,却依然摇曳在记忆的烛光里。这难以忘怀的民间玩具,曾温暖了他们童年的梦。
  他们甚至觉得,把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不为过的,可是,它的传承人又在何方呢?有人专门致力于孩模的整理和收集,收藏市场上的孩模越来越贵,一两分钱一片的孩模卖到了几百上千元。
  悠悠心想,命运既然安排自己来到了这个时代,还带着电子商城、仓储园区和智脑这些逆天的福利,自己就要尽最大努力,为这个时代作出应有的贡献。眼下,先把孩模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挖掘保留下来。
  推货郎车的又来了,从悠悠家开了代销点,他这是头一次来韩屯村。进村的吆喝也变了:“破布鞋、烂套子,没人戴的破帽子——碎头发、破铁片,换孩模了。”
  吆喝累了,便摇动手里的拨浪鼓“咚隆隆咚隆隆”地敲上一阵子,小孩子们听到吆喝声,飞奔过来,不一会儿杂货车前就挤满了一圈儿小脑瓜儿。
  车上的铁笼里比以前多了孩模儿、泥哨儿、陶水鸡。男孩子们最喜的就是哪一片片儿的孩模儿。
  孩模大约一分钱一个或二分钱三个,看着十分的便宜,但对这时的小孩子们来说,还是显得有点贵。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