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啊。”小叶激动道,“是我们项目组的人吗?哪个老师?”
谢朝笑笑:“有机会介绍你们认识。”
他小跑着奔往停车场,雨仍铺天盖地地下着。抵达浪潮社之后,商稚言还未下班。谢朝没去过她工作的地方,上次也只窜到安全通道而已,他此时来了好奇心,先到“时刻”店里诓了周博两个草莓派,拎着走上社会新闻中心。
商稚言和李彧在剪辑室里工作,谢朝大咧咧称自己是商稚言的男朋友,把草莓派分给还在加班的同事。商稚言的工位有点儿凌乱,谢朝帮她收拾了一下,想了想,又把各样东西摆回原位,维持桌面凌乱的样子。
商稚言的同事对他很好奇,问他和商稚言是怎么认识的,什么时候开始的。
“认识十年了。”谢朝说,“十年前就开始了。”
他面对自己完全不认识的人,很能乱讲,一通胡说八道后,居然也跟众人有来有往地聊了起来。商稚言饿得讲话都虚了,离开剪辑室觅食时才看到端坐的谢朝,顿时吓了一跳。
谢朝从纸袋子中拎出另一个单独包装的蛋糕:“你的芒果慕斯,时刻新品。”
商稚言脸红了,拉过崔成州的椅子坐下,攥住谢朝的手小声问:“你怎么来了?”
“给你送外卖。”谢朝温柔回答,“这个就当你的夜宵吧,我们出去吃?”
“回家吃吧,我回去得写稿子了。”商稚言快手快脚收拾东西,“原来警察已经找到林健了,林健说出了陈成才另外两个同伙的名字。我们现在采访不到他们,不过好在还有林健和杨一青的访问记录。”
直到谢朝把商稚言送回到家门口,商稚言才猛地想起,自己还没跟爸妈说过谢朝要来吃饭的事儿。她常常加班,回家很晚,有时候父母等不到她回来,夫妻俩便先吃了,把饭菜放在锅里保温。
见谢朝上门做客,张蕾和商承志又惊又喜又埋怨,急急地开冰箱找材料,要给谢朝再做几道菜。
谢朝也不好拒绝,他面对张蕾和商承志总有几分说不清楚的紧张,便乖乖坐在饭桌边上等吃。铺子就在一墙之隔,挺热闹,他凑过去问商稚言:“我们到你家铺子去吃不就行了吗?”
商稚言:“那多不正式啊。”
谢朝:“我今天来也不算正式啊,两手空空。”
商稚言看了看地上的几箱礼品,那是刚刚谢朝下车去买的:“不正式?这些是什么?”
“这些不算,路边买的。”谢朝说,“要更加正式。”
“你别把事情弄得太复杂了。”商稚言小声说,“吃个饭而已。”
谢朝则盯着她笑:“不好,这样不好。”
商稚言干脆让他自己琢磨去了。
谢朝琢磨不出结论,打算改天去问问对此道十分娴熟的余乐。商稚言打开笔记本在饭桌上工作,眉毛紧紧拧着。谢朝托腮认真瞧她变化的表情,只觉得很有趣味。
商稚言的习惯十年都没有变:她当年死磕数学题也是这副模样,皱着眉,有时候还会轻咬下唇,做到特别难但又似乎有迹可循的题目,她精神集中到会忘了呼吸。
这和谢朝白天看到的商稚言很不一样。坐在杨一青对面的她,成了个有点儿陌生的女孩,冷静,平和,有力。
商稚言抬头瞪他,小声道:“你让我很紧张……”
谢朝咧嘴笑:“我什么都没做。”
商稚言:“你在看我!”
谢朝:“你好看。”
张蕾和商承志在厨房忙活,一个问“什么时候结婚呢”,一个说“都上门吃饭了应该快了吧”。张蕾想想又觉得不满意:“谢朝这样就过来了,很不正式。”
两人说话声音并不小,谢朝听到了,立刻无声对商稚言比划,意思是:你妈和我意见一致。
商承志又来了一句:“管它正式不正式,言言老早就喜欢人家啦,墙上贴谢朝的照片都贴多少年了。”
谢朝:“嗯?”
商稚言合上笔记本:“有人以为他们说话很小声,别人听不到!”
厨房里这才没了声音,只传来几丝低笑。
谢朝没放过她:“什么墙?什么照片?我要看。”
商稚言:“女孩子的房间是男人可以随便进的吗?”
“你这样就不讲道理了。”谢朝小声说,“你也进过我房间,有来有往,再进不难,对不对。”
商稚言在桌下踩他的脚,谢朝笑完又问:“是在灯塔拍的那两张吗?”
“还有一张,是你没见过的。”
谢朝忍着疼,他真正好奇了:“你什么时候偷拍的我?”
商稚言还未回答,手机在桌面嗡嗡震动起来。
来电的是派出所的民警。陈成才在出城的二级公路上抓捕归案。
作者有话要说: 故事之外的事情:
同事:帅哥,你和商稚言什么时候开始的?
谢朝:十年前就开始了。
一段时间后。
商稚言:不知道为什么,最近中心又流传起我玩弄男人的传言,说我明明有一个交往十年的男朋友,之前还去参加集体相亲活动。说我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谢朝:……
商稚言:不知道是谁捣鼓的谎话,我想拧死他。
谢朝:……
(本小剧场与上章小剧场无冲突,上章散播流言的是李彧那边的新媒体同事,本章散播流言的是言言这边的社会新闻同事
(作者:我真他妈严谨,我真棒!
(两边同事:我们都觉得受到了冒犯……
---
谢谢潘达菌、陆林证婚人川川、冷杉的地雷。
谢谢赵生、Tsunaly的营养液。
请大家吃芒果慕斯吧!今天的好吃。
第63章 尾声
这一周周五,商稚言获得了难得的一天休假。
但她一早就被电话叫醒,来电的居然是明仔。
“我看到了!”明仔必须冲电话提高声音大喊,才能压下上课铃声的干扰,“言姐!我在《浪潮周刊》看到你文章了!”
商稚言一下坐起,连滚带爬冲下楼。
本周的《浪潮周刊》已经放在门口,还无人翻阅,她抓起就往屋里跑。张蕾和商承志喊她吃早饭,商稚言回了一句:“还没刷牙!”
她抓着报纸跑上二楼,立刻翻开社会新闻版块。
这周有“方寸”专稿,稿件占据了整整一版,名字简单直接:《工伤与工伤诈骗:没有赢家的骗局》。
文章作者是三个人:商稚言,崔成州,李彧。
商稚言盯着那作者名字看了半天,直看到眼睛发酸。她抓起手机,拍下这个版面,又从抽屉里找出一本大开本的记事本。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地贴着她刊发在《浪潮周刊》或两微一端的稿件,已经有十几页。
她确实写了许多稿子,但专稿能上“方寸”,还是头一次。
“方寸”是《浪潮周刊》最重要的专稿栏目,无论社内还是业内,都认可它的分量。能上“方寸”栏目的稿件需要满足数个重要条件,如果是新记者,还需要两个以上的前辈推荐。
商稚言看着报纸发笑,她想起父母还没看,又放下了剪刀,再一次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看自己写的稿子。
报道的引言从杨一青的话开始:【“计划已经做得很详细,我们也试验过,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掉下来的那一瞬间,我已经后悔了。”】
陈成才,他的两位同伴,还有杨一青、林健,和工业园另外两个企业里的工伤事件当事人,商稚言为了这份专稿,几户不眠不休地过了一周,周旋于工业园、吉阳装配、派出所之间,采访到了所有应该采访的人。
崔成州出院后第一时间回到单位,被张小马和主任骂了一通又灰溜溜回家,临走时还不忘鼓励商稚言好好写。李彧和新媒体的同事也忙得天昏地暗,不断修缮视频新闻的内容,终于在周五这一天,配合着《浪潮周刊》专稿的面世,在两微一端同时推出了相关推文。
电子阅读时代,两微一端比纸质周刊更容易转播。有视频、有照片、有经过处理的音频,报道在微信公众号和浪潮社客户端发表后仅数小时,已经迅速传播开。
商稚言回到单位时,正看见李彧顶着两个黑眼圈从会议室里走出。他冲商稚言扬手打招呼,压低声音:“新媒体和你们的主任都快疯了。”
商稚言一愣:“为什么?”
“吉阳装配和工业园来了电话,劳动局的人也过来了,谈的都是你那稿子。”
商稚言紧张了:“不会有问题吧?我们核对过很多很多次,没有问题,没有触线……”
“别怕啊。”李彧笑道,“我和你崔老师反复检查这么多遍,可不是为了留尾巴给别人抓。”
商稚言这才发现他心情似乎很好。新媒体中心的主任管行政和人事,李彧管业务,现在有当事方来提意见,李彧是不需要出面的,累的是两个中心的主任。他正幸灾乐祸。
见商稚言笑,李彧脸色慢慢沉下来:“你笑什么?”
“我知道你心里想的啥。”商稚言抓住挎包的带子,一字字地说,“李彧老师,谢谢你。这篇稿子是我工作到现在,最重要的一篇报道。我写的时候没有想过真的能上周刊专栏和两微一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