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南方大多喜欢把面煮熟后,放在冷水里,有客人来了,抓一把熟面,放进滤斗里,在滚水里烫热,就可以了。
这样煮出来的面,因为碱味在水里泡掉了,反而更入味。
方明湘其实是建议他们这样做的。
熟面泡在凉水里,要制作炒面也方便,只要先放进大碗里加上调料拌一下,油锅里把配料炒熟,放入面条炒一会就行了,还不会粘在一起,根根分开,卖相更好。
趁着煮汤的时间,方明湘把早上买来的近五斤面条,丢进煮开的锅里,又找了只干净的面盆,接了凉水,放在一边。
等面浮起了,拿筷子搅拌了几下,又加了一大碗凉水,继续煮。
再次煮开后,检查了一下面条,差不多七成熟了,就捞起来放进凉水面盆里。
这时候汤锅也煮开了,于是拿来勺子,把浮在上面的油污舀出来倒掉,让汤底变得清澈一些。
姜文彬和蒋学华认真看着,中间不停地发问。
方明湘自然不会藏私,把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全部告诉他们。
关小火,让汤底慢慢熬。
一直有人说,一家百年汤面馆,最大的财产,就是一锅老汤底。
方明湘是相信这一点的,所以觉得两人如果能把一锅汤底做成功,一家小吃店问题就不大了。
毕竟面好不好吃,关键在汤里,上面用的牛肉鸡肉蛋饺河虾,都很难入味,除非是炒面拌面,跟汤底无关。
两人频频点头,觉得这话有理。
去别人的店里看了很多次,确实是这个道理。
特别是湘姐教的很多方法,明显比别的店来得新颖,又给人容易操作的感觉。
方明湘第一个示范的是雪菜肉丝面,这是本地最常见的面条。
她拿出咸菜,全部切成细丝,又拿出五个茭白,同样切成丝,又切了一斤肉丝。
因为准备一次性炒好配料,所以切了很多材料,到时能炒一大盆。
开火后放油,加入蒜末炒香,再加入肉丝煸炒,然后加入茭白翻炒,最后加入咸菜,加了盐、味精和料酒,再加了点白糖提鲜。
尝了尝味道,觉得差不多了,就盛起来,装在一只大盆子里。
“我先做雪菜肉丝面,你们学会后,后面的估计都能举一反三了。”方明湘提醒道。
说完把炒锅放到灶上,等烫了后加了一点油,再丢了一小把葱花进去,然后舀了一勺汤底,滚了后加了一把面条,再夹了一些雪菜肉丝进去,尝了一下味,就马上关火,倒进一只面碗里。
“尝一尝。”方明湘拿过两双筷子和两只小碗,让他们尝尝看。
两人也没客气,各自夹了一些进碗里,开始吃起来。
“好吃。”才一入口,两人几乎同时叫出来。
“跟外面的面店比,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好吃?”方明湘再次问道。
“这个好吃。”姜文彬抢先答道。“外面面店里煮的面条,硬硬的没味道,汤也像是清水一样,只有盐和味精的味道。不像这一碗,感觉味道很浓,特别鲜——”
“你觉得呢?”方明湘又问蒋学华。
他的嘴应该更加刁,说不定有其它想法。
“我也这样觉得。”蒋学华回答。“不过这样做出来的面条,会不会比人家的成本高?”
他经常听湘姐说成本这个词,所以现在也变得很敏感。
确实,开店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如果客人觉得好吃,但是因为太贵,舍不得买,那全是白搭。
“那你们来算一算吧!”方明湘指着面条说道。“外面一碗肉丝面,大概一块五毛钱,而这一碗面,看着准备了很多材料,因为可以分成几十碗面,所以平摊下来,其实很省,每碗面成本不会超过四毛。”
“那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做吧!”姜文彬点点头。“我觉得这样做,更加方便简单,速度也会更快。”
蒋学华也点头表示认可。
“没意见了?”见两人都学会了,方明湘又教他们下一步骤。“下面教你们做拌面和炒面——”
拌面最重要的是葱油,如果这个做好了,后面的特别容易。
当然自制的鲜酱油也不能忽略。
现在不像前世,有鲜酱油卖,所以得自己调配。
于是把葱姜蒜等调料拿出来,加进油锅里熬,到时它们快炸干了,香味也全部进了油里,这才关了火,把炸干的调料滤掉后,剩下的就是葱油了。
“这是做拌面专用的油,你们可以多准备一些,能用很久。”方明湘油放在一边,解释道。
下一步,就是调制鲜酱油了。
所谓鲜酱油,其实就是味道比较鲜美的酱油,不同的大师傅,有不同的配料。
包括前世看过的日剧《小森林》,主角也因为超市在卖鲜酱油而惊讶了好久。
她一直以为这是妈妈发明的。
方明湘做的鲜酱油很简单,锅里放了水,加了葱姜蒜和桂皮茴香花椒,又加入两粒辣椒,开始开大火煮。
煮开后又加了黄酒、白糖和普通的酱油,让它继续煮。
怕煮干水,方明湘把火调小,又盖上盖子,让它多煮一会,这样更入味。
第一百十二章再回余杭
等到里面配料的味道,全部进入汤里,这才关火把配料过滤掉,剩下比酱油颜色浅,却带着一股鲜香酱油味的鲜酱油。
准备好调料,下面就是煮面
把面在滚水里烫热,沥干水后捞起,放进碗里,上面稍微加了一点汤料,再撒上葱花,舀了一调羹熟油和一勺鲜酱油,淋在面上,葱油拌面就算做好了。
两人这次不再客气,拿碗筷去尝。
“湘姐,一碗什么配料都没放的拌面,怎么也这么好吃?”蒋学华惊讶地问道。
“不是说了吗?味道全在调料里了——”方明湘指指熟油和鲜酱油回答。
老实说她前世第一次吃葱油拌面,也觉得非常惊讶,看起来跟自己家里煮的阳春面差不多,为什么味道好这么多?
接下来又示范了炒面,这个更简单,油锅里丢了些葱段,炒香后加入咸菜肉丝,稍微炒一炒再加入凉水里的面条,继续翻炒,加点盐和味精,炒干炒香就完成了。
两人抢着尝了尝,都说好吃。
这一整天,方明湘一直在教两人怎么做小吃。
包括武汉热干面怎么放调料,其它三鲜面、炸酱面、牛肉面怎么搭配等等,甚至连豆腐年糕怎么做,都教给他们。
但是有的面无法做,比如酥鱼面、扎肉面、梅菜扣肉面、大排面这些,因为没有准备材料,只能嘴上介绍一下就算了。
两人听完后,感觉心里有了底。
只要自家店能做出这些口味的面条,还怕没有顾客上门?
别的小吃店,面条可没这么好吃。
“你们回去后多练练手,什么时候身边的朋友都觉得好吃了,就可以考虑开店了。”方明湘又说又示范了一天,现在也累了,叫他们回去自己去琢磨。
既然要靠这个赚钱,当然得自己学会本事,请一个师傅可不划算。
当然他们还年轻,爸妈也不过四五十岁,如果请过来帮忙,也是个办法。
每个当妈妈的,手艺都不错,学这个更快。
“谢谢湘姐。”两人离开前,先后道谢。
方明湘挥挥手,让他们马上回去,懒得听他们说客套话。
心里其实有成就感,两个弟弟如果真的靠这个赚到钱,她也会替他们高兴。
因为家里还留了很多材料,最后晚饭也不做了,等谢国兴回来,煮了两碗面条吃。
接下来几天,公司一切正常,方明湘和谢国兴也可以悠闲一点了。
倒是方妈妈因为婚期越来越近了,催她去一趟余杭,把婚房提前布置好,免得到时手忙脚乱。
方明湘没办法,只好约了个日子,带着爸妈和哥嫂,和谢国兴开了两辆车,一起去余杭。
老爷子知道他们今天要过来,已经在家门口等着了。
最近他身体越来越好,大冬天的也不觉得冷,天天拿着锄头,在大棚里拾掇蔬菜。
别人家的菜园子,大多数蔬菜已经冻死了,除了几样抗寒的蔬菜。
只有自家的大棚里,依然生机勃勃,跟春天时差不多。
除了明湘给自己准备的草莓和蕃茄,他还种了四季豆、青瓜、丝瓜、大蒜和小棠菜,各种季节的菜都有,单是在这样看着它们,心情就特别愉悦。
“爷爷,你出来干什么?这么冷?”方明湘下了车,看到站在院子门口的老爷子,埋怨道。
老爷子穿了件自己帮他做的长款棉衣,上面像军装,有支大毛领,下面有斜叉袋,因为用的是羊毛料,看起来特别挺括精神。
头上戴了顶线帽,底下是厚厚的翻毛皮鞋,保暖效果,确实不错。
“不冷。”老爷子笑着回答。
又跟方爸方妈和哥嫂打招呼。
方爸方妈现在见的人多了,倒是没以前拘谨了,反倒是哥哥和蒋月华,知道老爷子以前的身份,有些不敢说话。
方明湘也没办法,一个人世面见得少,初次跟大人物打交道,总会放不开手脚。
等以后这样的人见得多了,不再放在心上,自然没事了。
进屋后看到做饭的保姆,居然是重生第一天,在超市门口碰到过的大妈,方明湘特意过去跟她打了个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