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官员们总算是领教了火力全开的官家战斗力几何了,这次之后,言官出现了成批乞老还乡的现象,杨广觉得挺有意思的,不是要罢官回乡么?
没问题,大宋别的没有,就是官员不少,这些年,虽然他已经在极力地精简了,可是冗员的情形并没有彻底地消除,还是有一大部分的人依附于此生活。
能为朝廷省点儿银子,杨广十分乐意地就放行了,言官们还能如何?饶是知道这位就是个软硬不吃的,可是大家还是心存侥幸,这下子被打脸了吧?
罢官的言官们惊悚地发现,他们空出来的缺儿很快地就补上了,而且还都是以年轻官员为主。
皇帝想要年轻化的心思一致都很明显,不过没想到,不是机会的机会,竟然被他给抓住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心情就甭提了。
宗泽成为了新一任的宰相,简直就是一步登天,许多人在不忿的同时也是观望,这个宗泽到底有什么本事能让皇帝这般看重。
不过是“同进士”出身的宗泽虽然政绩卓著,不过很多人还是看不上他,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这位宗泽宗大人出身浙东,是“金华火腿”的祖师爷,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能从宗正少卿的身份直接跃为当朝宰相,实在是官家隆恩。
有什么样的皇帝,自然就有什么样的臣子,便是所谓的主明臣直,宗泽自以为官家将自己放在宰相这个位置上,自然不是让自己享福来的,到任之后,洋洋洒洒的万言书便送了上来。
尽管杨广也知道宗泽是个能为之人,从底层一步步地爬上来的,所闻所见自然比起旁人来是大大的不同,不过还是被他的这份万言书给打动了。
宗泽为宰相,御史中丞赵挺之(李清照的公公)为右相象征着杨广彻底地掌控了朝堂,从继位到现在,总共七年的时间,完全掌控朝堂,杨广觉得自己做的不错。
许是经历的多了,他喜欢上了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做法,平和地改革也让朝堂上少了许多的波折。
不过可惜的就是,赵挺之并没有能多活跃几年,与两年后逝世,不过赵氏一族自然还是有能支撑家族之人,李清照并不用和赵明诚分离,依旧过着还算幸福的生活。
这些都是小节,杨广不过是听过一耳朵就算了。
宗泽,赵挺之,种师道等人此刻正团聚在官家的御书房,众人面前阅览的便是宗泽的万言书。
显然,想要有所作为,自然是要集思广益的,宗泽的上疏中并不是没有缺陷的。
因着官家前言,众人畅所欲言,争论不休,到了最后,总算是集众人之力,总结出了一份施政大纲。
杨广对于这份东西还是比较满意的,这都是朝臣们的智慧,并不完全靠着自己,这就很好,如若不然,将来自己一旦离开,这大宋可该如何?
皇太子赵恒自然是立于一旁,参与其中,虽然赵恒还很稚嫩,不过皇帝表示,教育太子,还有什么比言传身教更好的法子呢?
历史上,这位皇太子赵恒也没有什么好下场,不过是受了父亲的连累罢了,也由不得他。当然,也不能否认这货就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
赵恒还年幼,不过在言行上已经有几分官家的风采了,朝臣们简直比自家儿子有出息都高兴,朝廷后继有人,这是最大的喜事。
赵恒自己也知道机会难得,和这些人在一起,特别的专注,也许有很多东西他听不懂,看不明白,不过依仗着自己的记忆笔头,一一下来,然后去请教杨广。
历史上的赵佶总共有三十八个儿子,其中活到成年的有二十五人,不过现在么,情形似乎有变。
官家的后宫也没有几个人,早年间向太后的两位女官郑氏和王氏并不大受官家待见,都是无子之人。
唯有皇后王氏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至于将来的宋高宗,压根儿就没出生。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早年间还有人会说,不过随着官家日益威严,在这方面已经很少有人会说话了。
不过王皇后显然因为过于频繁的生产,导致了身体越发地糟糕起来。
这个道理别人不明白,杨广难道也不明白吗
可惜的是,这既是杨广的安排,也是王氏自己的选择。
果不其然,没过几年,皇后便早早过世了。
现在的赵恒算是杨广自己手把手教导出来的,他相信自己亲手教导出来的孩子。
大观元年,官家实施了新政,虽然没有提及这个说法,不过人人都赞同从大观元年开始,便是新政。
早些年间,虽然官家的新式举措不断,可都没有系统性的改革,大观元年的这次改革,是全方位的,所以才叫新政。
大宋境内还算平和,偶然有小打小闹的匪患,那也不足为虑。现在主要是外患,周边的大辽和西夏一直就没消停过。
尽管辽国有了大宋的支持,可架不住金兵是真能打仗,而辽国国内已经腐朽不堪,所以勉强支撑而已。
金国也有些其他心思,想着和大宋联合起来,一起灭了辽国,然后两国瓜分了辽国再说。
大宋君臣一直想要收回“幽云十六州”这可是个很好的诱饵,金国君臣觉得联宋灭辽实在是个不错的主意。
偷摸儿地派了使者前来大宋,想要和宋朝皇帝商量一下联合之事,不过这消息也不知道怎么地就传了出去。
这下子,大辽倒是有些慌张了,若是宋金一旦联合,两面夹击,如今的大辽可真是撑不住的。
好在大辽和南宋(宋在辽南边,是以为南宋)早就结盟,实在是有远见。
不过若是金国条件真的比大辽优越的话,说不定宋人就会撕毁盟约,选择和金国合作了。
对于宋人的奸诈,辽人是深有体会的,一场谈判下来,到最后一划拉,简直吃亏无数。
可问题是,现在是自己有求于人,还能如何?只能任由宋人踩着底线的改变了两国之间的情势。
之前都是宋人称臣纳贡,可是现在呢?竟然反了过来,只这一点,就已经让很多人称赞如今的官家是中兴之主了,贤明能干堪比尧舜,若是真的能收回“幽云十六州”的话,别说是和金国合作,哪怕是和魔鬼做买卖,宋人只怕都会尝试。
外加上官家自从继位之后,在很多的场合里曾经说过了要收回“幽云十六州”之言。
所以,到底该如何抉择,就是躲不过去的了……
☆、第65章 宋徽宗4
时间的脚步从不会因为世间诸事停留,随着“护法善神”吕惠卿的去世,大宋拉开了新了大幕。
从大观元年到现在的政和元年,恰好五年的时间,这五年间,杨广在大宋实施了当代后世人人称颂的所谓新政。
尽管这其中也不是没有让人诟病的,不过总体上来说,这次的新政还是成功的。
本朝的读书人本来就多,是个人就能去参加科考,更甭提现在官家又办了印刷局,万籍堂,又开设了许多的书院学堂,读书人似乎一下子喷涌而出,参加科考之人自然是增加了许多。
尽管官家选拔仍旧是择优录取,从严选拔,不过因为参加士子基数太大,这过关的人数自然相应增加。
这其中,鱼龙混杂的情形便出现了。官家不得已下,颁布了“八行取士”,以孝、悌、睦、姻、任、恤、忠、和等八行为标准,保证科考士子们的素质问题,当然也是在控制参加科考的人数。
尽管标准性质相同,不过与历史上宋徽宗的“八行取士”并不是完全一致。(宋徽宗为了达到以风俗明人伦的目的,于大观元年三月十八日,下诏以八行取士。所谓八行取士,即士人凡是具备孝、悌、睦、姻、任、恤、忠、和等八行”,事状著于乡里,由耆邻保伍向县里申报,由县令审察同意后延入县学考验。如事不假,则再向州府申报,可以免试贡入太学上舍,授以官职。在八行中,以孝、悌、忠、和四行为上,睦、姻为中,任、恤为下。如士人不能全备八行,则按士人”行”数多少、上下,分别选为州学三舍生。)
政和元年,官家为已经11岁的太子殿下选了一位新的老师,杨时(程门立雪说的便是这位了),大名鼎鼎的东林书院便是此人的讲学之所。
不过现在杨时被杨广弄来给自家儿子授课,大名鼎鼎的东林书院是否会建立,那就不得而知了。
时年十一岁的太子殿下尽管长相类父,不过性情上更为柔和一些,当然,气场也没有官家那般强大。
博闻强识,谦逊好学,人人称贤。
杨时虽然程门高徒,不过还是让人嫉妒,能为太子之师,显然挑剔苛刻的官家是认同杨时的才学的,杨时理学大家(理学,是诸子哲学的兼纳融合形式,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天命之学,北宋时“二程”创立理学,南宋时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杨广对于如何为帝自然是有一套自己的理解的,尽管他也一直在手把手地教导儿子,不过毕竟自己和时人还是有很大代沟的,所以为了让赵恒(檀渊之盟的宋真宗也叫赵恒)能更好地了解时人在想什么,外加上理学的威力,所以才找了杨时过来给儿子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