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点祝离又是不忿又是偷偷高兴,偷偷高兴是因为他一直觉得童京那小子简直比以前的孟存锐还油嘴滑舌,而且他还是电影演员,一看就是个油头粉面的花花公子。
他们家小嘉这么单纯的女孩子,要是被童京那个小子给占了便宜怎么办?
祝小嘉很想告诉她大哥,童京那个傻小子,只有被她耍的团团转的份儿。
至于祝离心里那点不忿就更好说了,孟存锐跟祝离祝原关系不错,早就把童京家里的那点子事跟他们说了。
在祝小嘉看来无足轻重的一点小事,祝离祝原却把童京给暗暗记着了。
第78章 078
78
不过祝离他们惦记童京也没用, 因为他们之间的距离太远了。
童京是个小童星,一直以来要不就是在学校里上学, 要不就是跟着剧组到处跑。
而祝离呢?
祝离很久以前就想着当兵了, 经过小何的指点, 他定下了考进军事学院的目标, 在这几年里他狠狠地用了功,再加上祝原的辅导,他居然真的考上了那所学校。
不过军事学校跟普通的学校差别还是很大的, 反正祝离考进这所学校以后是不能像普通大学的学生一样随意进出了。
祝原比祝离好一点,他学习成绩比起祝离来说一直名列前茅, 这次考上首都人民大学更是在所有人意料之内。
要说唯一让人惊奇的, 就是他居然报的是金融类。
祝建国本来开始还有些郁闷的, 因为祝原的分数要报个首都大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在大家心里,全国最好的那两所大学,其中一所就是首都大学, 这个首都人民大学虽然也很好, 不过感觉还是没有首都大学出名。
祝小嘉只好给她爸解释,首都大学虽然是国内综合实力数一数二的,但首都人民大学的金融专业是国内的第一, 而且学校里的很多老师都各有身份来历。
不得不说, 祝原还是挺有眼力的, 在这个年代,虽然上头已经做出了要改革开放金融方面的禁制,但是不少人都还被之前的风气残余影响着, 对金融方面的热情并不高。
谁也不知道,十多年前的那场风暴会不会再次来临。
这些人的小心翼翼,更显得此时勇于吃螃蟹的人的出众和勇敢。
只要祝原继续像现在这样走下去,不久之后一定会有个好前程。
为了送祝离和祝原去上学,连祝建国都跟厂里请了假。
厂长知道他是要去送祝离祝原上学,批假批得非常痛快。
祝离和祝原都是食品厂附属学校的学生,他们考上首都的大学可是大大地给食品厂长了面子,就连夏城日报也特地给这两兄弟提了一句,还让祝建国说了几句他的教育之道。
而且祝离还考进了军事学校,现在的人都是以跟军人能沾上关系为荣的。
这一年,一部港剧在国内放映,一经播放就引起了极大轰动。
到现在电视机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仍然有些昂贵,但是这个时候的邻里关系还不错,许多城市居民都会到条件好家里买了电视的邻居家里去蹭电视看。
于是每到这部港剧播放的时间点,许多人就会准时蹲到电视机面前,眼睛眨也不敢眨地盯着电视看。
这个时间的街上都空了许多,几乎没有什么人影了。
偌大的城市,因为一部电视剧而万人空巷。
之前国内也引进过许多外国电视剧,那些电视剧也好看,但是那些毕竟都是外国人,怎么能跟香港同胞们拍的电视剧相比?
而且这部港剧讲的也是爱国情怀,这让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被吸引了,可以说一时之间,全国上下,都掀起了一阵港剧潮。还有些小孩子,甚至兴致勃勃地学起了片头曲片尾曲里的粤语。
祝小嘉也看了这部港剧,虽然以她后世的眼光来说这部剧仍有许多简陋粗糙的地方,但是放在这个电视剧的“蛮荒”年代来说却是难得的精品了。跟目前国内市场环境不同,香港的电视注重市场,并且完全不觉得这个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这部剧吸引人,不光是因为它有爱国情怀,更是因为它拍得足够牵引人心。
陈导演后来和祝小嘉打电话,说起这件事,不由得发出感慨:“你看,当我们还在争执文艺还是商业的时候,他们已经比我们走得远了这么多了。”
虽然陈导演是拍电影的,但是对此也颇有感触。
陈导演说:“有个香港的导演要来我们这儿拍戏,小嘉,你想不想去他们剧组看看?”
“可以吗?”祝小嘉问。
陈导演笑了笑,“你要是想去当演员大概不行,但是你要是去打打杂,见见他们是怎么统筹剧组的,这个倒是没问题。”
剧组拍戏,除了导演演员、灯光摄影化妆这些班底以外,也需要很多打杂的剧务人员,这从来都不是个秘密。
祝小嘉连连点头:“我还挺想去看看的。”
陈导演又说:“你可想好了,你要是进去真的就是以一个剧务的身份去的,那边可没有人会看你年纪小给你特殊待遇。”
祝小嘉嘀咕:“您瞧瞧您这话说得,好像以前我跟您要过什么特殊待遇一样。”
关于陈导演说的那位香港导演,祝小嘉也听说过一点。
现在的香港人有不少是几十年前从大陆逃过去的,甚至直到现在还有好多人偷渡到香港去的,所以香港那边对大陆的印象一直不太好,觉得大陆又穷又落后。
不过很多老一辈的香港人,却对大陆有着深厚的故乡情结,这次这位来大陆拍戏的香港导演就是其中一位。
他是第一位来大陆拍戏的香港导演,此时的香港娱乐圈对大陆的态度还暧昧不清,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独身做出这种决定,就已经能说明很多东西了。
这部戏拍摄的时间正好差不多赶上祝小嘉的暑假,她顺利地混进了剧组,成为了一名不起眼的小打杂。
香港导演姓柳,这次来拍戏差不多带上了他的整个香港班底,从灯光摄影到一些演员,都是香港人。不过,他也选用了许多大陆的演员,剧组里打杂的剧务也大多都是大陆人。
香港人都讲的是粤语,祝小嘉倒是懂一些粤语,所以跟他们交流起来也不是很难,大部分的话都能听懂。至于她听不懂的,手舞足蹈甚至在纸上写,也都不失为解决办法。
不得不说这个剧组里的人,他们虽然是柳导演的班底,但是敢跟着柳导演在这个时候来大陆,要么就是十分信任柳导演,要么就是对大陆比较有好感,所以对祝小嘉他们的态度也很好,没过多久就跟他们混熟了。
不过剧组里的其他人就不像祝小嘉这样有一点点薄弱的粤语优势了,所以祝小嘉还常常被剧组里的大陆演员拖去当临时翻译,一来二去,她这个小打杂的居然混成了剧组里最受欢迎的人。
不过在这个剧组里,也有许多让人不那么愉快的地方。
剧组里有香港人和大陆人两拨人马,但是他们这两拨人马的吃住却是分开的。
说吃饭吧,大陆的演员、剧务,都是两边分别负责的,香港的工作人员和演员都是拿的外汇券和饭票吃饭,有一辆餐车装着热气腾腾的白米饭和肉,他们这些大陆的工作人员就只能吃馒头咸菜。
对这件事,剧组里好多人都有微词。
分饭的剧务也是个大陆人,不过他对这些话倒是态度很硬:“这个是上面的领导安排的,我也没办法做主。”
“可是人家香港人也吃不了那么多啊!”祝小嘉忍不住说,香港的工作人员并不多,每天餐车推来的饭和肉好多都没吃完,后来被直接扔了。
即使是这样,分饭的剧务也不肯把这些多出来的剩饭给同为大陆同胞的这些大陆演员和工作人员吃。
“你们是外宾吗?不是那你们就老老实实地吃你们的饭,跟我叫什么板呐!”分饭的剧务不高兴地大声嚷嚷了起来。
这个时候的香港还未曾回归,香港人的国籍也是外国的,所以这批香港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待遇都是按照着外宾来安排的。
祝小嘉这才反应过来,原来剧组里的这些差别待遇居然是他们自己人搞出来的!
知道了这件事,这些演员和工作人员都不肯干了,堵在分饭的剧务面前,硬是要他给一个说法。
连香港来的那些工作人员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演员拍不了戏,耽搁的也是整个剧组,最后导演和制片人一起出面,总算是把这件事给压下去了。
可是祝小嘉却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
经济基础决定一切,目前国内百废俱兴,经济基础不说欧美了,连港台都比不过。
这个时候的人民群众们,对国外有一种敬仰惊奇的心态,他们震惊于外国人和港台同胞的生活居然那么高科技,那么时尚,也不免因为自己目前的贫瘠而感到自卑。
这股自卑使得国人对外国和港台的一切都有一种追捧的心理,甚至到后来,只要是带着外国、港台这些标签的东西,都比国内好,甚至成为了一个心理定式。
就像那个给剧组的两拨人马安排区别待遇的领导一样,有些人因为这种自卑而跪下去了,先不把自己人当人看。
相似小说推荐
-
六零神笔马良 (实心汤圆) 2018-11-15完结2072 7466 营养液数:2776 文章积分:90,563,320一次车祸,霍恬重生到六零年代霍家的三媳妇肚子里,...
-
我在七零混社会 (张大姑娘) 晋江高积分VIP 2018-12-19完结8302 7834 营养液数:18208 文章积分:244,724,544俗话说,不想给大佬挡刀的混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