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重回八零好种田 (鸿雁情)



到最后,夏明慧还是没有劝杨娟什么,回了县里,就把杨娟的回复告诉了周伯言。

周伯言听完之后一声叹息,没有再问其他,还是夏明慧小意地问:“周伯伯,能不能再麻烦你,要张照片可以吗?”

周伯言看着夏明慧,露出今天第一个真心的笑:“你这个孩子,要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又冷又没心,谁知道你心肠最软了。”

牵了牵嘴角,夏明慧都不知道该怎么接这话茬了。

她心软吗?不,她只是有所感才想帮那些曾和她一样可怜的女人罢了。

活在世上都不容易,男人不易,女人更不易,说是同命相怜也好,物伤其类也罢,夏明慧总是觉得若是能帮,还是帮的好。

杨娟虽然苦,但现在所做出的取舍总还是她自己做出的选择。

在拿到照片,一眼看到照片上那小小的还被人抱在怀里的小女孩时,杨娟一下就痛哭失声,夏明慧没有劝,有些时候还是哭哭的好。

十一月时,天已经很很冷了。

何海燕在家生下了了个女婴,顺产,请的是公社的一个接生婆。

这年头农村肯送到县城里医院生孩子的还是少数,接生婆这个职业还是有市场的。

虽说生下的只是个女婴,但何家人都很高兴,给接生婆一篮子鸡蛋,又封了个五块钱的红包。

这时候,五块钱的礼已经是很重了,有时候结婚的礼钱也不过如此,不过今年人人都知道胜利二队家家户户都发了财,这五块钱小意思了。

接生婆挎着鸡蛋篮子,笑得合不拢嘴,回了家就说胜利二队现在日子真是过起来了,家家户户有大肥猪,那仓房里堆满了粮食,吃的都是大肥肉,人人都是满嘴油,倒好像她真是进了人家仓房看过似的。

但不管怎么说,胜利二队富起来的消息还是传开了,今年说媳妇的白胖哥可是占了大便宜,周围村子里的姑娘那是可着他挑,见天地都去相亲,美得天天一双眼天天笑得眯成了缝。

夏明慧没有去何家看新生的小女孩,再如何她也才是十五的小姑娘,再机灵,可看生孩子这个事儿还是不好。

夏飞仙去过,特特地杀了一只老母鸡,回来后就说那个小女婴长得好,有点像何海燕……

夏明慧一下就听出未尽之意了,这有点,就是最像的还不是何海燕了呗?该不会是特像胡文轩吧?

想问,又没好意思问出口。夏明慧揉揉鼻子,心想胡文轩长得斯斯文文的,像他小姑娘也肯定好看。

夏飞仙还没看出夏明慧已经猜出她没说完的话的意思了,仍是叹道:“可亏着碰到郭志国这样的好人了,只盼着他们以后能好好过日子。”

夏明慧笑笑,没吭声,只是低头看桌上放的报纸。

报纸是从学校里顺回来的,大字标题写着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大新闻。

这回,夏明慧是从头细看到尾,不知怎么的,就是想笑。

就不说他们胜利二队了,好像周伯言还说过山东有个种棉花的地儿也包产到户来着,只是他们这是闷声发大财,都没声张,而小岗村却成了全国的头一号。

不过这样也好,拿到手的钱才是最实惠的,名声之类的有什么所谓?

小岗村上了新闻,还有宣传中的三中全会也快开了,好像就是下个月了吧?再想想,转眼过了年,好像也就是一月份的时候,知青也该返乡了吧?

不知道,到那个时候,郭志国会怎么选,取舍之间或许很为难吧?

孙燕倒一定是很高兴,可是李家又怎么会放过她?要是离不成婚,她也回不了城里,而这年头,户口解决不了,她就是跑回城里,也无法容身呢!

托着下巴,夏明慧小声嘀咕:“多事之冬啊……”

一句话惹得夏飞仙用手指头戳了她下:“算命啊?还啥多事之冬!说吧,晚上吃面条想吃啥卤?鸡蛋酱还是啥?”

第二百零九章炸开了锅

12月份十届三中全会并没有在胜利二队激起太大的水花。

对于一群农民来说,什么改革开放,他们其实并不大关心,更不知道那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倒是因为今年家家都因为包产到户尝到了甜头,手头比往年宽裕,这个冬季,家家都阔绰起来。

还没进腊月,家家户户就都开始采买起年货,手头有了钱,也敢往县里去了,只是现在到底还是卖东西的地儿太少,不过就是这样,大家伙的购物热情仍是不减。

这个冬天,胜利二队的妇女们很多都围了新头巾,大方形的,可能不是纯毛,或是半毛或是晴伦的,多是大红的,或是红白格、红黑格,折成三角巾,包在头上,倒是省了帽子。

在夏明慧看,实在有点土气,在前世后来根本就没人这么戴了,可是现在就是流行这样的戴法。不只是农村,连城里人也有这么戴的。

走在屯子,处处都能看到戴着头巾的女人,抽着带过滤嘴香烟的男人,脸上那种笑,要真形容,大概就是“暴发户”的笑吧!

人人都在为能过个丰年而开怀,却没有人留意到胜利二队平静之下的暗潮汹涌。

在一月初的时候,屯里的知青里就已经有些小道消息,就连夏飞仙都玩笑似地说这群孩子怎么个个变得像贼?总是鬼鬼崇崇地凑在一起,也不知道说啥,有人过去就忽地一下散开了,好像生怕是怕人听到他们说啥似的。可亏得不是前些年了,要是那时候,就他们这样,还不得通通抓起来?

夏明慧听得直乐。

别人不知道这些知青说什么,她却是知道的。

算着时间也差不多是时候了,前世她看到时还懵懂,但这一世却是知道这些知青在说什么。

这是在说云南知青的事儿吧?虽说广播、报纸上还没有说,但她却知道云南知青上京的事儿。

现在这事儿还只是在知青里流传,等过段时间,全国人都会知道。

可不就是,到了一月中下旬,知青返城的消息传开,胜利二队就像是炸了锅似的。

知青们又是哭又是笑,喝得多了在院子里大喊大叫,疯子似的,吐得满地都是不说,还有在雪坎里撒尿的,最离谱的是有个喝多了倒在雪地里,等到半夜被人发现时,已经冻僵了,送到公社卫生所,人是救回来了,可耳朵却冻掉了一只。

队上的人也被这群发疯的知青惊到了,又是好笑又是疑惑:“他们……这是真要回家了?”

这胜利二队的知青来得晚,属于插队的性质,呆得最久的大概有个七年多,最短的也不过四年,虽说平时嫌这些知青好吃懒作,干活笨,又好像瞧不起他们乡下人,可到底也是在一个地方呆了这么多年,多多少少也算有了点感情。

突然之间,这十几二十个知青就说要走了,还真是有点怪怪的感觉。

要说舍不得好像也不是,但,就是心里在有点不自在。

知青们可没人心里舍不得离开,消息一公布,就跑到县里知青办,登记返城的事儿。

可像他们这样急迫想要回家的可不是胜利二队一队的人,尔河县的知青似乎在一夜之间都涌到了城,把知青办围得水泄不通,个个挤着往里抢,最后却是门被堵上了谁也进不去,倒有那机灵的硬是撬开窗子钻了进去,冷风顺着窗户忽忽往屋里灌,把工作人员气了个半死,又骂又推,却根本撵不出人去。

后来还是县里派了派出所的人到场维持秩序,又出公告请大家不要急,只要是符合政策的,都能回城,只是要按顺序一个一个农场、一个一个公社地登记返城。

县里也算是公平,从尔河南到尔河北,一个个公社排出了顺序,写明了哪天哪天是哪个公社的知青进城做登记,还把这公告下达到各公社,让公社做安排。

可就是这样公平,还有人不服,说该按拼音字母顺序安排才对,嚷嚷着去闹,话才说完,就被人啐了满脸:“按那个排,你们公社就排前头去了是吧?”

到这种时候,不管是怎么排,知青们都会觉得不公平,任谁都想排到前面,想早一天回城。

胜利公社排得不前也不后,二队的知青看完名单有的叫有的哭,但最后倒也还是接受了,甚至已经开始有人准备行李了,不管晚多久,总还是能回家的是吧!最好能赶快办完手续,买到车票,还能赶回家去过年团圆年。

但很显然,这个年势必有不少知青不可能回家过年,也就五六天左右时间了,手续肯定不可能全办完,至少得有一大半的人仍会留在尔河过年。

也是因为这,之前都抢着去办返城手续。虽说按理,就算是过年停办,也不过就几天假期,可是尔河这边的风俗,知青们可都知道,因为自古就有猫冬的习俗,大冬天里办事的都有,这一过年,少说就要怠慢过了正月十五,在这之前,很多部门都没有什么办公的。

还好,眼看着快要过年了,县委又出了公告,说是今年知青办过年不放假,会一直办公,各公社、农场派出所也会停够值班人员,可以随时为要返城的知青办迁户手续。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