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我知道。”赵国栋险些又没改口,脸颊倒是已经又涨得通红了。
李玉凤偷偷的看了他一眼,微亮的晨光中,他穿了一件浅灰色的中山装,下面是一条西装裤,短发梳理的一丝不苟,看上去格外俊朗挺拔。
“你这衣服……?”
“问我师兄借的。”赵国栋也不觉得窘迫,坦坦荡荡道:“他和我身量差不多,过年时候结婚新做的,才穿了一回。”
李玉凤笑了起来,伸手将他衣服的领子翻了翻好,笑着道:“还挺合身的,改明儿你自己也做一件这种款式的。”
赵国栋点点头,看见李三虎已经开始把行李送上车,上前过去帮忙。
那个年代上大学,什么东西都是自带的,大到床单、被褥、铺盖……小到锅碗瓢盆,都需要自己准备。自己不准备也行,那就得花钱买,对于他们这些农村的学生,几块钱都能称得上巨款,当然是能省则省了。
李玉虎已经发动了拖拉机,哐哐哐的响声划破了夜空,晨曦亮起,老百姓们又迎来了需要辛苦劳作的一天。
“玉凤,”陈招娣拉着李玉凤的手,不曾湿润过的眼眸终于涌出了热泪,粗糙的掌心拍着李玉凤细腻的手背,一字一句道:“不管外头咋样,记住这里才是你的家。”
“嗯。”李玉凤重重的点头,伸手擦去陈招娣脸上的泪痕,又擦着自己脸上的泪痕。
……
知道他们上省城报到,陈建军派了车去车站接他们。
赵国栋坐在七座的吉普军车里,从车里望出去,省城的梧桐树已经长出了碧绿的叶子,将阳光挡成细小的光束,黑色的柏油马路上,露出一个个透亮的光斑。
他静静的看着这一切,涌动的人流、来来往往的车辆、不绝于耳的自行车铃声,让他感受到了城市的灵动、激情还有活力,他有些明白,那些知青们对城市的向往,并不只是因为城市这个名字而已。
“快看,那儿是新华书店,两层楼呢,楼上楼下都是书。”李玉凤指着窗外的一栋建筑,拉着赵国栋的手往那边看:“明天我带你出来逛逛,顺便看看有没有什么服装店,给你买几件衣服。”
她想了想,做的衣服终究没有买的衣服时髦,但这个年代成衣店很少,如果赵国栋买不到合适的衣服,就剪一些好料子,回去再找了当地的裁缝量体裁衣。
“我要什么衣服,你自己买就是了,女同志才要穿的好看些。”车里还坐着李三虎夫妇,赵国栋多少有些拘谨。
“那我们两个都买不就成了?”李玉凤冲他眨眼,挽着他的胳膊坐着,让赵国栋觉得自己半边的身子都有一种酥酥麻麻的感觉。
他低头看见李玉凤的刘海有些乱,忍不住伸手帮她理了一把,又抬起头看了一眼车上的后视镜,好像是怕被别人发现了自己的小动作一样。
……
车子很快就进了位于东大影壁的军区大院。
陈团长家的小二楼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肖艳这几天请假在家,两个孩子都已经上学了,最小的一个还是奶娃娃,家里要来客人,田嫂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
警卫员忙着把车上的东西搬去屋里,赵国栋也过去帮忙。
肖艳抱着孩子迎到门口,就看见一个肤色健康、鼻梁高挺、看上去有些沉默寡言的年轻男子。
他不像陈建军当年青涩温润、也不像李三虎憨厚敦实、甚至看上去有些冷淡,却不会让人感到很疏离。这是一种同陌生人之间非常恰到好处的距离,让肖艳一下子对他欣赏了几分。
“舅妈,这就是国栋,你喊他小赵就成。”李玉凤拉着赵国栋向肖艳打招呼,忍不住伸手去接肖艳怀里的小宝宝。
赵国栋很有礼貌的朝着肖艳点了点头,然后跟着田嫂,把搬进来的东西放好。
肖艳扭头看了一眼赵国栋的背影,笑着对李玉凤道:“眼光不错啊。”
“就咱一个生产队的,一般一般啦。”李玉凤有些害羞。
“对,你舅舅也是你们生产队出来的。”肖艳一本正经的评价,又笑道:“你们那里风水不错,够人杰地灵的。”
李玉凤一下子笑了起来,偷偷凑到肖艳的耳边,小声道:“舅妈,我已经跟他领证了。”
即便肖艳思想开放,但李玉凤这操作,还是让她吃了一惊,随即却笑了起来,吩咐田嫂道:“田妈,你整理两间客房就行了,三虎小夫妻一间、玉凤和她对象一间。”
“舅妈……我不是这个意思!”李玉凤一下子就懵了……
“我知道你不是这个意思,可家里也没有多余的房间了,你们俩就挤一挤吧。”肖艳故作为难的开口。
第114章
陈建军到晚上才回来, 田嫂做了一桌的菜,大家吃过之后,肖艳喊了老大老二回房睡觉。
李玉凤抱着陈家老三,看见赵国栋坐在他身边,故意把孩子递给他道:“你抱抱?”
陈建军的小女儿才两三个月,看上去小小的一团,身上穿着镂空花样的毛线衣,带着一顶小棉帽, 就像是个洋娃娃一样。
赵国栋看见孩子, 心里也觉得软软的,但他从来都没抱过,总有那么些笨手笨脚的。
李玉凤把孩子放到他的胳膊上, 小孩子那么轻,他就这样抬着手臂, 深怕她从自己的胳肢窝里露出一样。
这么可爱的小宝宝, 将来他和李玉凤要是也能生一个, 那该多好啊?
他们肯定也会有自己的宝宝, 而且……不止一个。
想法一下子不纯洁了起来,赵国栋脸颊微微有些泛红。
正着时候,肖艳从楼上下来, 看见赵国栋抱着孩子, 笑着道:“小赵还挺会抱孩子的嘛, 比你舅舅那时候强多了。”
赵国栋一直有些严肃的表情顿时柔软了不少, 小声道:“孩子真乖, 一点儿不闹。”
奶娃娃睡着的时候,都是跟小天使一样的。
肖艳接了孩子过去,让田嫂送去房里,坐在陈建军的边上。
这样一来,气氛就无端紧张了一些,让人有一种三堂会审的感觉。
赵国栋还是第一次来他们家,其实心里是有些忐忑的。他和李玉凤领证了,但他还是穷乡僻壤的一个庄稼汉,而李玉凤却已经是一个进步的女大学生了。
这让他的内心稍稍的有那么些自卑,但也只是一点点而已。
“听玉凤说,你在当地是学瓦匠的?”陈建军从不会看不起农村人,对于他来说,他最尊敬的人,永远是把他供出来的陈招娣。
赵国栋点点头,并没有说什么,陈建军继续道:“现在中央要开始集中力量搞建设了,学瓦匠不错啊,学以致用。”
陈建军看着眼前这个沉稳的年轻人,他从他的眼底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那是和李三虎所不同的,一种对于未来的信心和淡然。
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很茫然,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听从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或者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盲目考试,其实还是因为对未来缺乏安全感,不知道将来会怎样。
他们看似激进,实则胆怯。
这是十年浩劫造成的创伤,在很长一段时间呢,他们还将继续迷茫。
但陈建军在赵国栋的身上,找不到这种迷茫,反而有一种云淡风轻的坦然。
这种难能可贵的特质,让陈建军很难不被他吸引。
李玉凤的眼光还是不错的,陈建军相信,不管再过多少年,陈家宅都不会再出第二个赵国栋了。
“现在跟着师父做一些工程,主要是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员工宿舍改造、这类的工程。”
年后徐二狗又接了新的工程,但很多劳动力被束缚在了土地上,这让他们的工程队没办法接更大的工程。
“员工宿舍这一块,一向是政府的重点工程,事关民生。”陈建军虽然是军人,但这些关于国计民生的一些政策,他也是了解的。
国家要发展、人民要致富、住房要改善、这些都是重中之重。
他们当然不会想到,几十年后,房地产业将会成为国内的第一大产业。
但李玉凤知道,赵国栋选择的这条路子是正确的,他只要沿着他的道路一步步走下去,必定还可以达到原文中的那种高度。
“只是你现在还年轻,如果将来条件允许的话,还是要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盖房子这件事情,最辛苦的是工地上的工人,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却是办公室里的工程师。赵国栋现在跟着农村的师父学瓦匠,起步终究是低了一点。
但很多事情,人们永远做不到十全十美,像赵国栋这样的家庭条件,他确实没有继续求学的条件。
李玉凤当然也不愿意赵国栋只做一个工地上盖房子的泥瓦工,她知道,国家今年就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大潮即将到来,而伴随着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将在农村普及。
到时候农村劳动力被生产队劳动所束缚的困难即将改变,大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出门打工。
而在教育方面,成人高考制度也会确立,赵国栋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