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群人中,中老年人占多数,其中好几家和赵国生家一样,一家老小三代人一起来的。
等赶到□□广场的时候,哪里已经聚集了不少前来观看升国旗的群众。
这时天已经开始渐渐泛白了,估摸着时间,早上五点多左右。
没一会儿,原本还有点叽叽喳喳小喧闹的声音戛然而止,严肃,寂静。
几位军人迈着整齐划一的坚定步伐举着国旗而来。
奏国曲,唱国歌。
没有人指挥,所有人在音乐响起的时候,不约而同自发的唱起了国歌。
“起来”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民……”
迎着朝阳,不知为何,一边唱着国歌,眼睛发胀的红了匡,有的泪浅的已经流出了泪水。
莫名的激动?感动?斗志昂扬?热血沸腾?
还有一种自豪感和悲伤感。
等等?各种情绪。
不同年龄的人在听到国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像赵父赵母是感受祖国过去被侵略、受压迫的历史,想起伟人们不怕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更加觉得现在的美好生活来自不易。
而几个孩子们呢?斗志昂扬,有种想要保卫伟大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也感受着先辈们的不容易。
“老头子啊……”许是想起了什么,情绪不稳的赵母抓住赵父的手臂,六十几岁的老人哭的像个小孩,满脸泪水。
“早就不打仗了,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哥他们几个或是和你一样,逃荒逃到外地去了。”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赵父只能这么安慰她。
几十年都过去了,要是几个大舅哥还活着,打完仗就应该回来了,哪怕村子里的人当时都逃荒了,真要找人也应该找得到。
毕竟村子里有些人已经返回去住了,他们也给原来村里的人留了口信,留了现在赵家村的地址。
这么多年,一直了无音讯,等待的人只剩下赵母了。
父母早就去世了,留下的唯一遗愿就是想让参军未归的两个儿子回来上一炷香。
而赵母今年都六十岁了,她的哥哥?
第229章
凶多吉少这个残酷的事实, 没人敢说出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 老一辈等待的人都已经逝去,同辈的谁也不是缺心眼, 专往赵母心口窝插刀。
所以, 到赵国生这一辈,基本上没人了解情况了, 只知道赵母不是赵家村本地人, 是外地逃荒过来的,家里人失散了。
所以,赵国生现在是丈二的和尚, 摸不着头脑。
好端端的, 他姆妈哭的那么伤心?
细听,好嘛,他似乎听到了一个埋藏在他姆妈心底的大秘密。
可是, 这种秘密谁愿意知道啊, 既不能
安慰好又不能解决, 况且没提到一次就会硬生生的搓到他姆妈心窝。
总不能让他去发寻人启事吧?
他姆妈的哥哥,也就是他舅舅,两个参战的老兵要是活下来,今年保守估计接近七十岁?
打仗哪有不受伤的?以为人人都是他们村里的二大爷,一生简直就是奇迹啊, 抗日?国共?抗美援朝?打了几十年仗, 这个勇猛不怕死的二大爷愣是没受过什么大伤,现在还吃啥啥香, 有事没事还爱后辈的事,整天拐着拐杖在村里教训着六十几岁的“毛孩子”。
嗯,赵国生忽然明白了,明白他爸妈为什么那么敬重二大爷了。
不光是二大爷长辈和军人的身份,还有一种精神寄托吧。
或许他姆妈幻想着他两个舅舅也在某个地方这般被人照顾着好好活着。
算了,回去后跟大女婿说说,看他小子有没有办法,发动点关系偷偷找找吧。
看着满脸泪水,无助又显可怜的赵母,赵国生于心不忍。
“好了,别哭了,别让孩子们笑话。”赵父很自然的侧着身子挡住了赵母的正面。
虽然理解,也感同身受,但是他不想孩子们因为这事而影响难得来一次北京的机会。
老夫老妻了,赵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赵母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她悄悄的擦干眼泪,平息好有感而发的难过心情。
其实只要没人听到赵母那几句话,谁也发现不了什么,原因嘛,此刻大部分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些差不多的情绪和红着眼眶。
“姆妈,爸,我们先找个地方坐一会,等人少点了再去找个饭馆吃早饭?”赵国生考虑到刚才他姆妈宣泄情绪后有点小疲惫。
“爸,我们回宾馆吧?这时候回去还能再睡一会呢?”赵爱强看天色还早,想回去睡个回笼觉。
“那你自己回去吧,我带着你哥和你姐吃过早饭后还想在□□广场照相呢。”这个懒货,赵国生故意装作认真思考后回复他的逗他。
“那我不回宾馆了。”他可答应了同学,回去后跟他们说北京的趣事,嘴巴干巴巴的说,哪有实实在在的照片来的干脆利落?
休息了下,等人散去后,他们也找了家饭馆吃早饭。
这年头,大家都喜欢在□□广场前和伟人一起照相。
先是一张大合照,赵父赵母站中间,其次是赵国生和刘兰秀两口子,再就是三个熊孩子。
又让赵父赵母两人单独照了一张合影,赵国生和刘兰秀带着孩子们又合影了一张。
个人照就没照了,一个是贵,二个是没必要。
早上的活动结束了,上午是去伟人纪念馆参观。
下午去体验了胡同文化,这是赵美丽提出的,也是得到大家一致赞同的。
不问路,光靠他们几个人瞎逛的路盲能力,一行人兜兜转转的在胡同里打转。
要不是老的老,幼的幼,赵国生又是一副憨厚老实面相,刘兰秀一看就是乡下妇女,这来来回回的在胡同里转悠,人家实在忍不住的热心提出帮忙,询问他们是不是走亲戚,找不到地方?
窘迫的赵国生逼着自己保持尴尬而不是礼貌的微笑,不好意思的说明了来意。
好在人家真心热情洋溢,乐于助人,得知他们从外地来北京旅游的,完完全全用实际行动表现了后世那首歌里的歌词,北京欢迎你,欢迎你来做客。
热忱的有些招架不住啊,还想挽留他们一家留下来吃晚饭。
不管是不是单纯的嘴上说说,这种邀请确实令他们一家人对北京这座城市更有好感。
拒绝后,在返回宾馆的途中顺便找了家饭馆吃了顿地道的北方菜。
第三天,赵国生领着他们去爬长城。
不是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吗?既然来了,怎么能不爬长城呢?哪怕这炎炎夏日,也挡不住他们爬长城的好汉心。
虽说赵母的腰伤已经好了,在夏天来临的时候也丢掉了拐杖。
但赵国生还是隐隐的担心,六十岁的老人腰伤痊愈能痊愈到哪里去?肯定比不得从前了。
这兴头上,赵国生也不敢打扰他姆妈的“雅兴”,总不能事到临头了,让他姆妈一个人不爬长城吧?
还是让她一个人坐缆车?
长城,无论来爬过多少次,每次来都被震撼到,不愧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啊。
面对着烈日,迎着闷热烫人的阵风,赵国生小心翼翼的紧跟着赵母身边,以防意外。
因为太阳暴晒的原因,他们每爬上一个亭哨,赵国生和刘兰秀会以小心中暑的理由半强迫的让两个老人休息下,喝口水,或者吃点食物补充体力。
水和食物还是刘兰秀准备的,她可比赵国生细心和想的周全多了。
一路上走走停停,也不算很累,爬的越高,似乎看到的景色越美,有种山水画的错觉,要不是亲眼目睹,都不敢相信是真的,要是用相机拍下来,会有种ps后的假,就是好看的有那么惊人。
还好水带的足够,不然半道渴的嗓子发哑。
“小妹妹,在长城可不能随地乱扔垃圾哦?”不远处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对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说教,小姑娘家人也很不好意思,拘束着低着头一个劲的一起道歉,并且捡起了扔在地上的垃圾。
“还好我们没乱扔垃圾。”刘兰秀一脸耳红脸赤的羞愧,一只手里的纸袋装的是他们一路上食物吃剩的垃圾。
一开始她也不在意,随地而扔了,被赵国生捡了起来,说在出门在外,有素质有礼貌的人是不会随地大小便,吐痰,扔垃圾等。
搞得她挺不好意思的,也跟着默默捡起来收拾好。
再加上赵国生活学活用的用实际情况来说,爬长城这么累,要是人人都随地扔垃圾,那维护长城的工作人员都多辛苦?
换句话说,要是你看到长城上满地垃圾,你还愿意爬吗?
再看看那家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教育,似乎也很没面子的。
被赵国生说几句总比被外人来说教的好。
这也给赵父打了预防针,完全做到了不在公共场所抽烟。
第230章
听老人说过一句话, 上山容易下山难啊。爬长城容易, 下来的时候就困难了。
一个是体力不支的问题,在爬上长城的途中已经耗费的差不多了, 这会下去, 身上的体力还没有彻底恢复,双脚有点发酸发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