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用脑过度,就多了个失眠的毛病,于是就把自己弄成这付模样。
没办法,王秀英只好让自己充当了一次赵茗和胡允廷高考前的心理辅导师。
考虑到再过几天就要高考,王秀英也不好把话说得太严厉,又不能直接阻止他们看书做题,只能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两位实际年龄比她还要大两岁的学弟现身说法,努力给两人减压。
听着王秀英的现身说法还有临考的经验,胡允廷和赵茗渐渐认识到自己现在的状态的确不妥当,纷纷表示从这天开始就进行调整,尽量将状态调整过来。
王秀英和林靖雅又说了些这一个学期来他们在京城的趣事,正好林靖雅点的菜也端上桌来了,四个人边吃边聊,这一番说笑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至少这两人回学校的时候,脸上的神色放松了不少。
更多的王秀英也做不了,放松这种事,还得靠他们自己。
第三百八十四章一个字都没多说
虽然心里是这样想,心里到底有些不放心。
高考那三天,王秀英和林靖雅顶着烈日,每天都守在两人高考的考场外面等着两人考完出来。
这个年代的考生家长极少有十几二十年后的家长那样,因为孩子高考请假并守在考场外的。
现在的考场外面几乎看不到家长,如果一定说有,就只有那些不在县城的高中的带队老师。
这些老师带着学生来考试,说起来真正是身负重担,他们既担忧学生们的考试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
说起来比前世那些蹲在考场外面守候的家长并没有轻松一分,甚至身上的担子更重,毕竟他们身上担负的不仅仅是某一位考生,而是整个学校的考生。
老师们严肃的脸上时而露出担忧的神色,时而忧心忡忡地伸头往考场内张望,真正像极了那些守候在考场外的考生家长们,连那翘首期盼的目光都如出一辙。
赵茗和胡允廷的考场就在去年王秀英高考时的Y县二中,恰好清溪学校的考生也被安排在二中,带队来考试的正是清溪学校的正副校长、教导主任和年级组长以及各位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
这些老师大多都曾经教过王秀英和林靖雅,师生相见少不得互相寒暄问询,倒让大家都少了几分忐忑,有人陪着说说话,等在考场外的时间也没那么难熬。
第一场考试自然是语文,这是胡允廷的强项,却是赵茗的弱项,只看两人从考场出来的更易能看得出来。
二中离赵家不远,走路不过十来分钟,因此考试的这几天胡允廷继续住在赵家。
看着赵茗和胡允廷从考场出来,王秀英连忙拉着林靖雅与清溪学校的老师道了别,赶在清溪学校的老师开口询问胡允廷考试情况之前,将两人带离二中一起往赵家去。
“别苦着张脸,才开始就这样,后面的怎么办?”王秀英伸出手指戳了戳赵茗绷着的脸。
“我……”赵茗只说了个我字,就被王秀英打断:“已经考完了,就算交的是白卷,也给我赶紧地先丢在一边,真要想也是想后面的,那才是关键!”
“赵茗,我问你个化学反应式,我怎么地总觉得有些不对呢!”胡允廷不用王秀英的提示,就赶紧地用下午要考的化学来分散赵茗的注意力。
考试的三天里,几乎每一门考完之后就会有类似的对话。
无论是考得好还是考得不好,王秀英就是不给两人有任何沮丧的机会,也绝对不允许两人对答案说考题。
如此三天考试下来,大多数考生考得面无人色,反观胡允廷和赵茗就算脸上没有多少喜色,也还算平静,这让王秀英和林靖雅都觉得十分欣慰。
这样的状态,就算考得不是特别出色,至少也不是太差,只要正常发挥,以这两人高中两年的成绩上个重点大学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王秀英真心希望两人都能如愿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
当了三天的陪考“家长”,接下来王秀英还有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在别的考生丢开书本庆祝终于可以解脱的时候,赵茗和胡允廷却没那么轻松,回到赵家王秀英就让两人将脑子里的试卷默出来。
这种事在别人也许不太可能,可是这两人都跟在王秀英身边学习过,因此对他们来说就算记忆中有些错漏,经过两个人共同回忆补充,说起来不算是太难的事。
两个考生回忆试题,王秀英就根据他们回忆的试题进行解答,速度几乎达到了“同声翻译”的程度,让在书房外偷看的赵妈叹为观止。
林靖雅倒是轻松,抢在王秀英指派任务之前带着王秀诚溜出去逛街去了。
Y县县城就那么巴掌大小,这大热的天也不知到底能逛出什么花样来,无非是怕王秀英抓她的壮丁。
王秀英也只能在心里叹了口气,随她去了。
因为有七门课,两人的记忆力也远不如王秀英,等七门课全部弄完,天早就黑透了。
好在王秀英早就有了准备,将王秀诚一起带来,所以今天大家就全都住在赵家,反正赵家房子够大,天气也够热,赵妈安排这许多人住下来完全不觉得为难。
“如果你们各自没有记错的话,你们两人各有所长,不过总分相差的却不会太大。
允廷在语文、英语还有数学和生物上有优势,赵茗在数理化这三门课上的优势更明显。
这样的话,允廷不妨考虑医学和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相比之下赵茗的选择余地还要略宽些,如果一定要我建议的话,应该多考虑工科方面的专业。”王秀英的点评十分中恳。
建议胡允廷学医,说起来也是金老师在心愿。
建议赵茗学工科的专业,一是赵茗从小就喜欢摆弄机械方面的东西,听赵妈说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拆拆弄弄,赵爸的第一只手表就是被他拆坏的,二也是考虑他数理化特别数学和物理学得相当不错。
当然王秀英也只是建议而已,这两人想去哪里上大学,填报什么大学什么专业,应该由他们与各自的家长商量决定,因此有关这两人填报志愿的问题,王秀英是一个字都没多说。
忙完这两人的事,王秀英就准备着手进山住一段时间了,毕竟她家这房子现在住得也的确有些不太舒服。
因为整幢房子只留了姐弟俩的房间,不方便之处实在很多,加上天气炎热,枣林村比之清溪镇要凉快得多,所以这次进山王秀英打算多住些日子,她已经在高考前那几天抓紧着把该办的事都办妥了。
从京城回来的当天,姐弟俩稍做洗漱,王秀英就先带着王秀英去探望了王厚土和俞珠妹。
再见爷奶,也不知是不是王秀英的错觉,总觉得俞珠妹的精神似乎大不如前。
倒不是她没有挑三拣四指桑骂槐,而是她骂人的中气明显没以前那么足了,想来也是老了。
对于俞珠妹开口就骂的习惯,王秀英只当自己是聋子,将带回来的礼物往桌上一放,回答了王厚土的询问,就带着王秀诚出了爷奶的家。
第三百八十五章未雨绸缪
这个年代别说是空调,农家连个电风扇都没有,这大热的开,傍晚的时分正是家家户户出门乘凉的时候。
姐弟一回清溪镇就拎着东西上门看望爷奶却被俞珠妹一顿痛骂连口水都没喝上,这样的事自然很快就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王家村乃至整个清溪镇。
王秀英选择这个时候过来的目的也就达成了,现在她就本着这样的一个原则,每次只要回了清溪镇,第一时间就过来看望爷奶,做好他们孙子孙女的本分就好。
至于身后俞珠妹不停的谩骂声,王秀英压根不以意,只当与姐弟俩走路发出的声音没有两样!
姐弟俩一路与村里认识的人打着招呼,偶尔还会停下来说上两句,就这样手牵着手微笑着回到自己的家。
当然杨兄弟请她帮忙给张家带回来的东西,王秀英也在当天晚上就给张家送了过去。
坐了一日夜的火车,又听了俞珠妹满耳朵的谩骂,王秀英送东西过来的时候,还是不辞辛苦地陪着张大伯和张伯娘说了好半天的话,向他们大致描述了一下明溪农庄的情形。
王秀英前世也是当过外祖母的人,自然也算得上是个过来人,十分体恤张大伯和张伯娘对孙子的想念之情,细细与他们说了这小半年张家昌的情况,告诉他们家昌现在已经开始学走路。
虽然大家都忙不能总扶着他走,可是那小子却实实在在已经开始学走了,偶尔还会嘣那么几个字出来,听不明白他说什么,开口说话只是迟早的事。
张大伯和张伯娘听了觉得既欣慰又心酸,特别是张伯娘眼圈红红的,应该是想小孙子了吧。
至于苏琴和许月茹娘家还有吴林平家的东西,王秀英也没耽搁,在去新市场看过情况并去一中见过赵茗和胡允廷的第二天,就由林轩南开着车子陪着她一路问着将东西亲自送上门,与三家父母多聊了几句,也好安老人家心,这就是王秀英体贴和细心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