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老关家的六零日常 (紫羿叶子)


  别说有钱没钱,就这个用心劲儿,别人能不羡慕嘛。
  “嗯,嗯……”明子娘听着隔壁婶子的话,嘴都笑得合不拢,一劲儿的笑着点头。很认同大婶儿的话。自家儿女孝敬,当老儿的,自然是骄傲。明子在边儿上乐呵呵的听着。
  “老嫂子,你这闺女多大了?找婆家了没有呢?”对床那大叔这时候也插进话来了,不过大叔您可够八卦的了。
  “才十四,找啥婆家啊。还念书呢,早着呢!”明子娘有问必答。
  “才十四啊?哎妈,大嫂你不说,可看不出来你这闺女才十四,这说话办事儿,我家那二十四的都不比不了。”又有一个跟着夸赞明子的。
  “嗯呢,我闺女念书早,都是跟书本上学的。”明子娘话里话外的,老往念书上说,那显摆的心思昭然若揭,明子看着在心里笑得不行,估计明子娘这会儿正着急呢,咋就没人问问他家闺女上几年级呢?
  “大嫂,你家哪个公社的啊?我看你家这日子过得可是不错。”隔壁婶子这是要开始拉家常了。
  “俺们兴隆镇的,妹子,你家哪的啊?”这中老年妇女,对于拉家常,果然是无障碍过渡啊,明子娘接得这个溜。
  “哎妈,俺家杨柳镇的,跟兴隆镇挨着呀。那咱离的不远呢。”大婶一句就把关系又拉近了一层。明子想说,兴隆十二个大队,杨柳镇也不小,那最远的两个大队之前,怕是离得百十里地都不止,您这扯得,真牛。
  “哎呀,可不是咋地。不远。我娘家有个侄媳妇就是杨柳镇三间房屯的。”明子娘还真有这么个亲戚,是木王堡明子一个远房表嫂,比二舅家远一层,平时也有走动。
  “我就是三间房老刘的呀。嫂子你侄媳妇儿姓啥?”哎妈,越唠越近了。
  “姓刘。她爹叫刘靠山。”
  “妈呀,这可是遇上亲戚了,刘靠山是俺家孩子他二大爷。”
  这样居然也能扯上亲戚?明子就笑,不过这么一说,刘家婶子跟明子娘几乎立刻就因为这种神奇的“亲戚”关系成了仿佛多年未见的好闺蜜。
  “大妹子你兴隆镇的?那你家里有没有在兴隆镇砖厂上班的啊?我听说那砖厂里有个人有灵性,不知道真的假的啊?”斜对面儿的大娘这时候也参与进来了,不过这年纪大的人,怎么神神道道的?
  “还有那样人呢?哪事儿啊?大姐,快说说。”刘婶子的注意力立刻就被大娘给吸引过去了。
  “你们不知道啊?春天的时候,兴隆镇砖厂出车祸,死了三个,残了一个那么大的事儿呢。”大娘一看,注意力都到自己身上了,立刻来了精神,就有要开讲的架式。
  “知道啊。那咋地了?”还有捧哏的。
  “我听说啊,那车上原来还坐着个搭车的,但是人家提前下车了。刚下车没多远儿,车就翻了。你就邪性不邪性。我外甥就在砖厂上班的,说那小伙子他们家可不得了,他家还有个神童呢,四岁就会背诗了,听说小学初中加起来才上了五年。这还不算呢,他家那地里头都能长钱。”大娘,您真有讲故事的天赋,这说的,咋跟听神话故事似的呢?
  明子抬头和明子娘对视了一眼,真没想到,大娘说的是这个事儿啊。明子就低头接着看书,明子娘笑呵呵的听着,也不插话。
  “地里头还能长钱?”这回可不是一个人惊呀了,连进屋换药的小护士都不走了。
  “那可不。你们谁听过一亩地能出一万斤土豆的,别人家的土豆都两毛钱一斤,他家土豆四毛钱一斤,去晚了还抢不上呢。那不是长钱是啥?”大娘话里那羡慕似的。
  “哎呀,大姐你说的是高官屯老关家呀。我知道。俺家还从他家买了一百斤土豆栽子准备来家种呢。是不好买,我这还是因为他家闺女跟我们一个屯儿,知道消息早,要不都抢不着了。”哎哟?这世界真小。
  “大嫂,你家在兴隆镇哪个屯啊?听没听说过关家?真那么邪乎吗?”刘婶子转头跟明子娘求证。
  “嗯,听过。也没那么邪乎。”明子娘没多说。
  “对了,大嫂,你家这闺女上几年级啦?跟老关家那孩子一个学校的吧?”兴隆镇就一个高中,这是有对“神童”感兴趣的了?
  “我闺女上初三,不是一个学校地。”明子娘俩可没有被围观的爱好,明子这些年都被围观得烦死了。再加上大哥被传得神乎其神的事儿,这要是承认的身份,还不得被围观啊。
  “啊,不认识啊……”好失望的声音。
  大家伙转头都跟那位大娘接着讨论传说中的关家去了,不再关注明子娘俩。
  作者有话要说:  一更
  先排个雷 文章最开头就写了明子娘身体不好,所以大家有心理准备吧?不算虐吧?
  生离生别还得十年八年的。但是病是免不了了。
  我想砍大纲,不想写明子的大学生活了……
  觉得这么磨叽呢……
  哎,这是写多了快穿的后遗症吗???
  接着码二更去了。
  晚上见


第45章 二姐的婚礼
  明子娘在医院里住了半个月,一直也没人知道娘俩就是他们传说中的人物。
  出院回到家的时候,都腊月二十了。明子娘回到家就开始张罗着过年,其实需要她操心的事儿不多了,大哥一直往家倒腾东西,姥姥今年也没急着回毛家店过年,一直在家里帮着二姐操持过年的事情。过年的东西都预备得妥妥的了。
  二姐的婚期也定了,正月二十。两人年纪可都不小了,李家那边儿可着急了,知道明子娘挑,就怕再有什么变故。赶着要把婚礼早点办了。
  所以,二姐年前除了准备过年的东西,还得备嫁,做被子,买衣服啥的。李家给做了一组衣柜,捎来信儿让二姐去订样子,二姐都没时间过去,也不挑了,凭他们家安排。
  腊月二十二,舅姥爷赶着马车来家里,接明子姥姥回毛家店过年,来的时候,还给明子家拉了半车土豆,给二姨家拿了一只鸡。这是知道明子爹娘今年没留吃的土豆,都卖了种子了,日常吃的,除了各家送的,就得买着吃,才给送来的。
  走的时候,明子娘给拿了半角猪肉,二十斤大米。二姨家这几年隔上一两年就要娶个儿媳妇进门,再厚的家底子也用得差不多了,日子越发的紧张,还是给舅姥爷送过来二十斤鱼。现在高官屯已经不去往年常去的那地方拉鱼的,改去江湾屯明子三姨家去买了。还能给三姨家增加点儿收入。但是每年各家都买鱼过年,图个年年有余的吉利已经成了传统了。
  这些年,姥姥年年回毛家店过家,明子家从来不少给舅姥爷家拿东西,倒不是说舅姥爷图这点儿东西,不过是为了姥姥在娘家不用太寄人篱下罢了。毕竟舅姥爷家也是一大家子,儿子媳妇孙男弟女的也不少呢。人情该走还是要走的。
  今年过年,明子家没再做面灯了。大哥买回来两包蜡烛,爷爷把那蜡烛截成一小断一小断的,就当是面灯用了。明子爹空闲的时间,还做了两个灯笼,就是上下两块方型的木板,中间四块玻璃,用钉子固定住,再上下两头用麻绳缠上几圈回固,其中一块玻璃稍短一点,能拆卸,留口放蜡烛的。再在上面的木板上做了拉环,栓上绳子,另一头栓上长短合适的木棍上,这简易的灯笼就算是完成了。送神和元宵节送灯的时候,就不用再摸黑靠着月光照路了。
  过完了年,家里就开始为二姐的婚礼做准备了。这嫁女儿,要准备的事情并不算多,只要备足了男方婚礼前一天娘家这边儿宴客的吃食就差不多了。过年期间,猪肉什么的也不用现买,年前杀猪之后,早都留出来了。这也是为啥现在大部人家都在正月嫁闺女娶媳妇的原因。夏天东西搁不住,容易坏不说,肉还得买。
  英子大姐结婚的时候,士安大哥不小呢,管不了事儿。到了二姐这里,大哥连一瓶酱油都没让明子爹打,里里外外,他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到了正月十九那天,来家里喝喜酒的,哪个不是对关家的酒、宴赞不绝口,夸一句准备得周全。二十李家来接亲的时候,更是没话说。
  大姐在婆家过完了正月十五,正月十六一大早就带着孩子,跟大姐夫一起回娘家了,原本是打算帮着忙活二姐的喜事儿,结果一进厨房,正在油的锅里油烟味种,直接就吐了,明子娘细心,一看这样儿,就明白了。白了大姐两眼,骂得两句没心没肺,才问起来小日子啥的,毕竟都怀过两个了,有经验了,明子娘一提醒,大姐就反应过来了,再一合计,可不是怀孕两个多月了嘛。老大都五岁,中间掉了一个,这才怀上,可不敢再大意了。看大姐夫那样儿,恨不着喘气大一点儿,都怕吓着大姐……
  大姐结婚的时候,明子还小,没去送。二姐结婚这次,明子终于有机会参加婚礼了。跟后世相比,这时候的婚礼,虽然条件简陋,但是真的是有意思。新娘子身边儿除了小文哥这个压轿的男孩,还有四个女孩儿,算是伴娘的意思,主要工作除了新郎来接亲的时候各种为难新郎,拽门不开要红包,藏新娘子的鞋什么的,就是帮着拿新娘子的东西,以及在整个婚礼当中照应着新娘子。明子是四个女孩儿之一,另外三个,都是屯子里十五六岁的小姑娘。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