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后,去取成品,拉回来快四十斤粉条儿。这还是给堂姑姑家留下几斤之后的呢!当天,大姐就做了水粉儿,炒了熟酱,再拌上葱丝儿和辣椒油儿,绝对的美味了。
明子爹后来还卖了一些地瓜和粉条,给明子做了一床被子。
陆雪莲秋收之后,跟着她二哥去了住在省城郊外的姥姥家。入冬的时候,才回来。带回来一种以前没见过的布,说叫花旗布,白色的,染上颜色后可以做衣服,看着很结实,样子也比粗布的看着好。两毛钱一尺。
六尺布就能做一条裤子了,加上染布的钱,一条裤子也用不到一块五毛钱。屯子里几乎每一家都跟她买了布,快过年了,大人孩子的,就算做不上一身儿新衣服,做条新裤子,还是可以的。
陆雪莲来回跑了好几趟,倒腾布。
开始的时候,明子娘也想跟她买布给全家做衣服了。但是雪莲给她使了一个眼色,明子娘多精明的人啊。马上就说家里今年刚买了缝纫机,钱不宽裕,衣服只能等一等再说了。
过后,雪莲到家里来,跟明子娘说,让士云二姐跟她一起去省城,直接去买布,那样便宜。她来到高官屯之后,受过明子娘和二姐的很多关照,哪能挣明子家的钱。
于是,雪莲下一趟再去省城倒腾布的时候,就带上了二姐。二姐回来的时候,带回了一大捆的布,够全家每人做一套衣服的了。二姐说,那布,在省城才七分钱一尺,去掉一块多钱的路费,还能省下一半的钱。雪莲这一冬天,可是没少挣钱呢!
只是明子家本来就占着人家的便宜呢,自己家买了便宜布就不错了,哪里还能抢人家生意。
二姐买回来这么多布,当然也有问明子娘,不是说钱不凑手吗?怎么还买了这么多?
娘也有说法。
这不是给大姐买了缝纫机嘛!这可是全屯子独一份儿,又正赶上全屯子都买布的时机。大家伙可不就都来找大姐帮忙做衣服嘛!
大姐一整个冬天,到年根儿了,都没闲着,农活儿都怎么干,净做衣服了。这机器用着也得费线费工啊。谁好意思白用啊。就一毛两毛的给点儿手工费。这一冬天下来,也挣了小二十块钱。就是按二毛钱一尺算,买那些布也用不了。何况谁都知道,二姐特意去的省城,肯定不会花二毛钱一尺买布的。
作者有话要说: 醒了醒了……
自打上了编推,简直冷得我瑟瑟发抖,难道小天使们全都抛弃我了吗???
成功拿下年代文小群里最差成绩……
我还是去码一章我的扑街路人甲换换脑子吧……
太上火了……
第22章 高调等于作死
高官屯的这个年,过得很是惬意了。
人人都有新衣服穿。吃得也没比去年差什么。年前的时候,明子爹照例跟着高队长和高会计去北面拉了几车鱼回来大家分。
明子家今年杀的猪没有去年的大,但是也足够吃的了。
算是个肥年了吧!
高高兴兴的,谁能想到,会埋下了祸根呢!
这一年,因为破四旧立四新,原则上已经不让供家谱放鞭炮了。其实前两年也有这风声,只是差一不二,乡里乡亲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谁家都供,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嘛!
今年,风声越来越紧了。年前上面都派了人下来宣传,讲四旧的危害和坚持四旧的严重后果。
所以,一直到年三十儿,谁也没有大张旗鼓的准备上供的一应事宜,都是私下里偷偷进行。明子爹买的那几挂鞭炮也都包好了埋在粮垛子里藏得严严实实的。
到了年三十的时候,高队长从大队开会回来,据说上面并没有下来人要检察,大家才开始陆陆续续的把家谱供上。只是供好的时候,天都快黑了。放鞭的人家到底是少了得有一小半。
除夕也是在小心翼翼当中渡过的。
第二天上午,就传过来消息,说是半夜的时候,有人到后山大队检查了,成分不好的几户人家,祖谱当场就被烧了,人还要批|斗。
明子娘心思活,马上让爹去供销社买大红纸。买回来之后,让爷爷在大红纸上写上三忠于。然后把大红纸在墙上贴好,上面贴好了,卷起来,用绳子固定好,随时可以放下来挡住祖谱。
小哥一天到晚在外面疯,正好可以放风儿,如果见到有外人进屯子,就回家来报信儿,把家谱摘下来,放下三忠于就可以了。
小哥干这个活儿,那就太容易了,没有比他们一帮半大孩子更好的眼线了。
坚持了两天,还真没人来高官屯检察。
初二天刚黑下来,早早的就送了神儿。
全家的心才算是放下了。
这事儿闹得,祖宗都跟着不安生。
鸡年就是在这种慌乱但也富足的日子中开始的。
农村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什么时间该干什么活儿,什么庄稼该什么时候种,每一步都是按部就班了。
人浮其事,说的就是这年头儿人们的状态,出工不出力成为普遍现象,前一年,明子爹回家还会时不时的报怨,都不好好干活儿,糟践东西,今年,也没了报怨,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何况他又不是队长,只是个普通的车老板,一个赶车的而已。他也终于学会了,空闲时间,尽可能的把队里的车马赶回家来干自家的活儿。
去年因为明子的要求,家里种的地瓜挣了钱,今年,爹决定,再多种上一些。在自留地里留了得有一亩地栽地瓜。
虽然只是非常非常小程度的改善了一下家里的生活质量,但是地瓜事件给了明子信心。相信自己还是能做点儿什么的。在跟着宋知青学习的时候,她也会问一些关于农作物生长周期的问题。
宋知青来屯子里两年了,一直也没回过家,人们只知道他老家是关中的,父母在城里上班,别的人家也没说过,也没人好事儿没要刨根问底的。算起来,跟周围好多闯关东过来的人家,几十年前,也算是老乡了。这人,年纪不大,但是知识量不小,天文地理的,什么都知道一些。明子猜测,他的家里应该有文化人,没有那个文化氛围的话,孩子很难培养得这么博学。
明子跟着宋知青,确实学习了不少东西,前世她的父母属于暴发户那一类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做小生意起家的,她家可没什么文化底蕴,要不她怎么做写手也那么扑街呢!底子薄啊,没啥文采,全靠脑洞瞎掰,大白话上阵,能不扑嘛。再看看人家,那说话办事,都是有理有据有出处的。这才叫底蕴嘛!学不会全部,学上一两成,也够她后半辈子受用了。反正,这辈子,她又没打算再做文字工作了。
在宋知青处学到的知识,再结合平时给爷爷和爹娘聊天时获得的经验知识和上辈子的知识储备,明子心里有了新的想法,已经想得差不多了。就是关于经济作物的。这时候人们种地,几乎所有的作物都是一季,东北的气温也就只能种一季。土地利用率很低,有些作物的生长周期短,其实可以在一块土地上种两种作物的,但是人们好像还都没有意识到。
早种早收的,收过了,地就在那儿荒着了。晚种晚收的,前面的时间地就放在那儿等着。
比如毛葱和大蒜,明子已经问明白了,农历三月初就能种了,五月末就可以收。而白菜萝卜呢,五月初才种,要八月才收。中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是重合的。明子也问过爹,这几种作特种一起,会不会有冲突,证实是不会的。那么,如果五月初的时候,把白菜萝卜的种子种在毛葱大蒜的地陇沟里,葱蒜收获之后,白菜萝卜才刚长出来不久,也不耽误长。不是正好?这跟正家玉米地里,锄草的时候如果不小心把玉米苗给铲了,过后再补种上葵花,打个时间差,算是差不多的道理吧?
明子的想法并没有到这么具体,还要再稍微模糊一点,没办法,农活小白伤不起啊。她一点儿都不知道,其实后世的农村就是那么种植经济作物的,还以为自己很厉害,想到了了不起的新方法呢!
明子把想法跟宋知青说了,还好他的思想不是那些小兵小将的偏激,不会觉得她整点琢磨这些怎么挣钱的事儿是资产阶级思想啥的。反而觉得明子这么小就能为家里考虑实际问题很了不起,帮着明子完善了她的想法。
明子之后跟爹娘说了关于经济作物套种的事情,爹和爷爷是老把式的,都觉得可行,这样能省下一半的地,也就是能多出来一半的收成呢。葱蒜萝卜白菜可都是生活中的必须品,不光农村要储冬菜,城里也要啊。这些东西到城里,可是好卖的很呢!
只是今年是来不及种了,明子爹已经在考虑明年怎么安排家里的种值种类了。
暑假过后,三姐要去兴隆镇里上初中了,大哥上五年级,老姐也上二年级了。小哥七岁,正常还要等一年才上学的,可是他实在是太皮了,爹娘说什么也不让他在家里继续混了,给送到学样去,好歹有个约束。
明子都想跟着去上学了,后来一想,这时候跟着去上学,学校也不教什么正经东西,每天不是搞运动就是搞运动,还不如在家里跟着宋知青学呢!等再过两年上学,到时候跳级,也是一样的。她可不想按部就班的,学认字和算数儿学上五六年。
相似小说推荐
-
每天都唯命是从 (八千丈) 2018-02-26完结向从真有肢体洁癖,最讨厌跟异性接触。一次意外,她被安装了“千依百顺唯命是从”系统...
-
影帝的圈宠喵妻 (封徊) 潇湘VIP2018-02-28正文完结人人称道“人不如猫”、“人不如狗”,在众人羡慕又嫉妒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