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坐拖拉机很爽,时下的路可不比几十年后的高速公路,就是土坷垃路,坑洼不平,尤其是下过雨之后,更是颠簸,这会儿两人的腿已经被颠麻了。
正打算各自回家时,有人喊了声宋明好。
两人齐回头,见是马连成,一身仿军装,推着自行车从粮站出来,脸上带着笑,仔细看还有点羞涩。
宋明好其实想装没听见,但马连成已经推车走到她旁边。
“大年,你也在啊。”
马连成看看姚祺年,又看看宋明好,见他两都是一副外出归来的架势,问道:“你们半路碰上的?小好,你也认识大年?”
姚祺年嗯了声,大概猜到马连成跟宋明好什么关系了。
其实宋明好跟马连成只见过一面,也是刘大娘给介绍的,姚祺年去卫生站拿药那会儿,他们刚见过面,要怪就怪宋明好她爸太迫不及待显摆了,整得她好像跟马连成相处很久一样。
马连成相中宋明好,有意跟她处对象,言语间自然就热络起来。
姚祺年瞧眼站一块差不多高的两人,觉得自己跟竹竿似的杵在这没意思,冲两人点点头,然后离开。
宋明好喊住他:“哎……工作证你要不要了?”
她实在不喜欢马连成,不想跟他有太多瓜葛。
“要。”姚祺年又折身回来。
宋明好道:“等着,我回家拿。”
话音才落,逃似的往家奔,留下姚祺年和马连成大眼瞪小眼。
“小好是我对象。”马连成介绍道。
“哦。”有对象了不起呐。
不多时,宋明好折回来,见马连成已经离开,不由松了口气。
“用完记得还我。”她把工作证递给姚祺年,叮嘱道。
“谢了啊。”
姚祺年冲她咧嘴笑,本来想问问她跟马连成的事,不过又想着跟她不是很熟,问了有些冒昧,干脆就没问。
他离家的这两天,家里日子如常。
知道他今天回来,王乃云特地多烧了碗饭,又把昨天煮的草鱼汤盛一碗端给他。
“年娃子,还买了这么多东西呐!”
姚祺年大口吃饭,含糊道:“给七斤买了罐乐口福,还有芳芳的,都是书笔。”
闻言,姚祺芳嘴甜道:“二哥你最好了。”
贡付姐也高兴,给小叔又添了碗饭,问道:“去省城找到头绪没有?”
姚祺年唔了声,等吃得差不多了,才跟家里人说这趟去省城的情况。
“等新稻下来,刘师傅说先要两千斤。”
姚四海接话道:“加上赵师傅要的六千斤,咱们得凑八千多斤才行啊,这八千多斤稻谷光是脱壳都是件麻烦事。”
牛车一趟只能驮五六百斤,八千多斤稻谷送去碾米店,来来回回起码得折腾十几趟,实在太耗费时间。
第12章 脚踏两只
公社街上有家碾米店,店主姓李,大家伙儿习惯喊他李老三,算起来跟姚家还有点亲戚关系,姚家人经常把稻谷送到他那儿脱壳。
一来二去,原本渐疏远的亲戚又热络了起来。
“这样……年娃子,你抽空去碾米店跟你表舅打声招呼,让他把拖拉机借给咱们先使使,他家种的是晚稻,咱家是早稻,不耽误他收割。”
思来想去,姚四海只能想到这个招了,哪怕事后他们出点借用费也成。
姚祺年应好,吃过晌饭,休息片刻后就去了碾米店。
得知姚祺年来意,李老三几乎没犹豫就道:“成,你只管开去使,我一时半会儿也用不上!”
李老三之所以这么爽快,也是因为姚家总在他这碾米,没少照顾他生意。
“表舅,那我先谢了啊,过几天我哥过来开。”姚祺年塞了两包香烟给他。
李老三把烟揣进兜里,乐呵呵道:“都是自家人,谢啥谢。”
不错,这外甥懂事!
一场雷雨之后,田里的水稻几乎在一夜间全部泛黄,为了抢收,家家户户都开始忙活起来,姚家也不例外。
上半年老天爷给面,风调雨顺,水稻的亩产量超出姚四海原本预算,达到八百多斤,姚家十亩水田收了八千多斤,刨除百分之三十的农业税之后,还能剩六千斤。
姚四海笑得龇牙花:“这样一来,咱们自家收的稻谷就能给赵同五装一车送去了!”
其实还是不够,因为他们要送的是大米,通常一百斤稻谷在脱壳之后只能剩八十多斤米,所以他们得多准备几百斤才够宽裕。
“大哥,我不会开拖拉机,所以这几天你辛苦点,先把咱家的稻谷送去脱壳。”姚祺年开口道。
姚祺田没意见:“成,回头我就去舅家开拖拉机,不过年娃子……咱家六千多斤稻谷,我看至少得脱出八九百斤米糠,全堆在家里也太占地方了。”
贡付姐也道:“可不是,咱们还得留足地方囤大米,这么多米糠,就是拿来喂猪,猪也吃不完。”
确实是个问题,以后回收的稻谷都得送去碾米店脱壳,家里的米糠只会越积越多。
其实用米糠喂猪还是姚祺年坚持要求的,以前家里喂猪都是刷锅水拌猪草。到冬天,猪只能喂干树叶,或者红薯藤,稍好点的就在猪食里加拌榨过油的大豆粕,猪的营养跟不上,至少一年多才能养出一头成猪。
这样一来,庄稼人想靠养猪赚钱,投入的时间就特别长。
自从姚家用米糠喂猪,喂成的时间就比别家缩短了一半。
眼下家里有一头成年猪和三头伢猪,掺着猪草喂,一天能消耗掉三斤左右米糠,八百多斤米糠,够它们吃大半年了。
“送去粮站卖掉吧。”姚祺年一时也想不出米糠能有什么大用途。
大家伙都没意见,粮站回收价是一分钱一斤,好歹还能卖几块钱呢。
等新稻完全打下来之后,姚祺田就借了拖拉机把稻谷往碾米店送,姚祺年也没闲着,赶了牛车,把碾米机脱下来的米糠一麻袋一麻袋送去粮站。
这天,姚祺年刚赶牛车进粮站,就瞧见马连成急匆匆出来,他应该是特意打扮过,一身崭新的列宁装,头发约莫是抹了头油,浓烈的香味扑鼻而来,差不点没把人熏晕。
“这么着急去干什么?”姚祺年随口问了句。
马连成脸上带着喜色,压低了声道:“别人给我介绍了个对象,我去见见。”
闻言,姚祺年忍不住皱眉:“你不是说小宋同志是你对象?”
马连成愣了愣,应声道:“是啊,那也不耽误我再去相,谁合适就跟谁处呗。”
事实上马连成跟宋明好只在相亲时正儿八经见过一面,他看上宋明好了,可宋明好没看上他,只是这段时间忙着收稻谷,给他们做媒的刘大娘没功夫问他俩合不合适,所以这事就被搁置了下来。
眼下听姚祺年这么问,马连成觉得自己没被人看上丢脸,干脆就说自己在挑人家。
“大年,我跟你说啊,以后你要是相亲了,可别犯傻吊一棵树上,有合适就相,这娶媳妇就跟挑白菜一样,当然哪个水灵就挑哪个……哎哎,我还没有说完,你乍走了啊……”
姚祺年懒得再听他废话。
丑人多作怪,一点也不假!
姚祺年打算当回小人,要是碰到宋明好了,就提醒她一下,毕竟这姑娘为人处世都很上道,也很讨喜。
只是他还没来得及提点,江北一通电报拍了过来,赵同五催他送粮。
接到电报,姚祺年没耽搁,联系上林师傅,连夜将大米装车送去江北市。
这次送的六千斤大米,全是姚家自产,还按两分钱一斤的价算,所得纯利润是一千两百块。
厚厚几捆钱,林师傅眼都看直了。
“大兄弟,你可真行!”林师傅没半点眼红,要是换他来干,他可没这个脑子。
姚祺年摆摆手,谦虚道:“都是为混口饭吃。”
话虽如此,林师傅还是佩服不已,转问道:“下趟什么时候走?”
姚祺年想了想,道:“估计要月底,不是来江北,而是去省城,林哥,你看你方不方便?”
“我行,不过……”林师傅叹口气,实话道:“大兄弟,你没跑过长途,估计不知道,跑省城比跑江北远多了,路上可不安全。”
尤其是山多的地方,山窝里藏土匪,好些地方是整个村合伙作案,专门拦截外地车辆。
时下通讯又不便宜,要是真遇上了,只能认倒霉乖乖挨宰。
“大兄弟,跑远路你得听哥的,钱不能带多。”林师傅笑道:“要不你挣多少钱都得打水漂。”
这些事姚祺年还真不清楚,不过林师傅这番话倒是给了他一个警醒,等再回到公社,姚祺年没急着回家,而是去了趟农村信用社打听怎么开户头。
时下的银行跟几十年后还是有些不同,开户要拿户口本,还要刻印鉴,存取款都要凭印鉴做证明。
打听清楚之后,姚祺年怀揣着巨款往家走。
事实上,仅凭穿着打扮,谁也不会想到他身上有这么多钱,此时的姚祺年实在太邋遢了。
因为去江北送货,他已经两天没洗澡,胡子拉碴,身上穿的还是去时那身衣裳,眼下天气炎热,味道实在不好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