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着说着居然眼圈儿也红了,连带着旁边的二姐儿也有些红了眼眶,姚珊也只得愈发敛容正色陪着说了两句,心中倒是不知道怎地,忽然想起了师父张友士说的那个“治的病治不了命”来。便也不由得忽然有些唏嘘起来,总觉得似乎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心情也愈发沉重了。
因着算是大丧,尤氏事忙,管照不到余氏、二姐儿、姚珊三母女,加上既然荣国府已经派了邢王二夫人“帮忙”,也没有她们仨娘家人出手的理儿,于是余氏便带了她们在那院子里略歇了歇,便也就不便再久留,恐怕给大女儿添乱。偏偏服侍宾客的下人们还拿她们当贵宾,又不好直接回去。过了会子,外头更是有其他的宾客过来,余氏想着,还是去打了几个招呼,其中更有贾母等人,少不得见面了各自感叹惋惜凭吊几句。
如此,居然也将时间挨到了后晌,余氏又带了两个女儿到灵堂上了香,做完全了礼数,随意叮嘱了尤氏两句,也就直接打道回府了。
第二日、第三日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冬日天短,都中又甚为寒冷,姚珊便跟着二姐儿同余氏一道儿在府中盘桓,看着她们母女绣些花样儿,陪着她们说几句闲话儿。因着这几年姚珊不在家里,余氏和二姐儿分外惦念,似乎要把失去这两三年的时间一并都补回来一般,最爱同她腻在一处,听她讲些山中趣事,又打听苏哥儿治病的事儿,居然一连几天都有话题。说的人是侃侃而谈,听的人是津津有味,倒也算是难得的休闲时光。
只可怜尤老爷本来也想参加,但余氏和二姐儿不肯放人,他想着来日方长,便也没有多争先儿,捻须苦笑了几声,自回书房去关着。还是姚珊觉得心中不落忍,又实在觉得自己素来同这位老爹感情颇好,便趁着晚间,专门抽了时间去书房伺候半个时辰的笔墨。
如此匆匆过了几日,到第四日上已经是二十八。因此前宁国府报丧,余氏置办了一半的年货也就草草收尾。不料这几日同姚珊闲聊,余氏因听她提起几样山中没有的稀罕吃食,便又想着借着年前再去城里置办置办。虽则这两年家中过得略微宽裕了些,但余氏是原来苦惯了的人,还是习惯自己亲自操持。她竟是说办就办,当日便带了姚珊和二姐儿坐车出了门,似乎还打算趁着年关给她们两个女孩儿添置些女子的玩意儿——说着话的功夫,二姐儿都满了十岁了,过了年虚岁就十一二,也该把有些事儿操办操办了。
因着这个念想儿,余氏带着二姐儿和姚珊足足在城中转了大半日。晚间回去的时候,姚珊只觉得转的头都昏了。
草草吃过晚饭后,姚珊正想着直接回房躺倒,却意外地发现,原来她师父张友士居然也来了。
原本他今年年关本是打算去访友,未预备来都中的,不想听闻了宁国府这件事儿,因冯氏是冢妇,昔年宁国公与他家祖上也算有旧,便也不好不来,故而中途转道,到了二十八日后晌总算到了,由贾珍当面千恩万谢,亲自带着去上了次香,吊唁了一番。里头尤氏也自是千恩万谢,本待款待食宿,想到张友士自然是想要寻着姚珊说说话的,便想着派人跟余氏姚珊传个信儿——却没料着她们母女没在家,幸而那边贾珍早递了话儿给尤老爷,于是尤老爷也亲自赶过去,接了张友士回了尤府。
由此,同三年前过年时候一样,他们一大家子人又聚在了一处,次日除夕,余氏带着姚珊和二姐儿在内间开了一席作陪,尤老爷同张友士自在外间小酌了几杯,又唏嘘感怀了些生命无常之类,便也撤了席面。
到底是过年,那边的丧事也就匆匆而不失隆重地做完了。先将灵柩寄存在铁槛寺,只待出了月送回金陵安葬。
尤老爷本来身子一向康健,冬日天寒、那几日又同张友士饮酒夜谈,竟不小心受寒病倒,张友士便留下来照料了几日,顺带也提点了姚珊些功课,未料,这一耽搁居然也就把正月过了。
还没出月,姚珊已经收到了黛玉的书信,其中问候等语照常,却隐隐有忧愁之意,想是她母亲的身体愈发不好了。此信之外,另附带了一纸素笺,却是她表姨妈谢姨娘写的。一看了那信的内容,姚珊就坐不住了,立刻捏这信纸朝着张友士下榻的小院落冲去。
第23章 二十三续命
张友士方给尤老爷复诊了脉,刚刚回到书房坐下,茶都还没有来得及喝上一口,猛然见到姚珊一阵风似得冲进来,倒是吃了一吓,笑着道:
“这丫头今儿这又是怎么一出儿?”
姚珊也不答话,只把她表姨妈谢氏的家信双手呈上去,虽未发一言,眼圈儿却已经红了。
张友士见了,也不由得肃容接过,凝神看了,久久没有言语。
这封信写得并不长,却似乎是被泪水淹过几遍,将那纸笺都弄皱了,内中的意思也很明确,就是“天快塌下来了,快来救命吧”这几个字而已。
姚珊的表姨妈也就是余氏的表妹谢氏,便是林如海的如夫人,也即是为了他诞下麟儿的那一位姨娘。
这位林家庶子,黛玉的庶弟林默玉,今年不过才年方三岁,虽然谢姨娘孕中并未有什么严重的不适反应,但这位默哥儿从出生的时候起身体不知怎地一直不好,请了好些大夫,从出生时会吃奶的时候就吃药,居然还是没有任何好转,拖到了今年年关,看看地也就是个不行的样子了。
大约是因着姚珊素日在信中不时提到了她大外甥苏哥儿的事情,加上默玉的生母是姚珊的表姨妈,所以黛玉对自己这庶弟也还算上心。如今因着弟弟的病,家里父母都愁得什么似的,她年纪虽小,见了这个情况,便也心中难过,故而最近来信时,情绪便愈发低落。
她本就存着个想要姚珊帮着请动张友士去苏州诊治一番的意思,旁敲侧击了几番之后,见也没有什么效果,且现今时不我待,故而此番索性专门让谢姨娘做家书一封,一道儿寄给姚珊。
谢姨娘早已经哭得六神无主,又听黛玉说了姚珊师父张友士带着她如何把宁国府的嫡孙贾苏从一个早产的差点儿过不了满月的婴儿养到活蹦乱跳,虽然半信半疑,但此刻便也只有死马当活马医了。她这个做生母的如何想的暂且不说,便是林如海和贾敏,也哪里还有什么异议,忙命谢姨娘依黛玉所言用心写了信,其余客套诸语都不多提,只不住哀求余氏和姚珊想办法帮她们治病救人。
姚珊见那字里行间满满地都是慈母情怀,倒也不由得泪湿面颊。她想着此番必然要去苏州一趟了,只是,她已经快满八岁,按照这里的规矩,是要开始关在家里的年纪了,纵使她有此心,还要想着能不能说服余氏和尤老爷了。
然则,这一切与说服张友士同行相比,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了。
她与黛玉通信良久,在山中的时候便总想着从张友士那里顺方子帮着黛玉一家子调理调理身体——只因她旧日读红楼,觉得黛玉一家人本是幸福和美、神仙也妒忌的豪门大户,但不知为何,偏偏在这身体健康上十分不幸,全家人接二连三地英年早逝、甚至是少年夭亡,真真是遗憾的紧,想来除了先天不足之外,也只有叹一声天妒英才(红颜)了。
她起先还总是热衷于研究些食补、药膳之类的养生神方,为此无数次地骚扰张友士,然而,每次去,都有一种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张友士对她的“勤学好问”是持有非常肯定的态度的,但是,就也仅限于此了。虽然他提起各种补药、养生方子、药膳来,都如数家珍,也非常诲人不倦,可一听到姚珊是为了林家人求的,便会报以一个淡定的浅笑,抚摸着她的头顶,缓缓地摇了摇头,慢慢说出那句她听了无数次的话来。
“治的病,治不得命。”
她初时虽然不明白,但张友士却也完全没有解释的意思。姚珊虽然时常腹诽自己这位师父颇有些神仙气儿,但其实她心中对这位师父还是挺信服的。无论是医术还是见识,甚至是所谓的天道循环、因果不爽这等虚幻之事,她都觉得只要是自家这位师父说出来的话,必然都是大有深意的。
但是唯有这句,不知道是她天生的唯物主义观点终究还是矢志不渝地占了上风,还是这样的结果她根本不能接受所以拒绝承认——总之,她素来是不信命的。
毕竟,张友士能帮着她出手救活了小贾苏,那么救个虽然听说病重不治,但怎么也已经三岁了的林默玉,自然更是简单了——谁都知道婴儿最脆弱,过了三岁基本就脱离了鬼门关的一半儿了,若是刚入轮回的时候都能救回来,这已经脱离了一半儿的鬼门关,救起来自然就更省力了。
不管从哪里看,救治林默玉在技术上都完全不是个什么问题的。
那么有问题的,莫非竟然是林家?
难道张老师跟林家有过什么不愉快不成?
姚珊没事儿就琢磨这些弯弯儿绕,与此同时,她的信中也一封不差地夹带各种养生*给黛玉一家子送去,一连三年未中断。黛玉也回信致谢,并说均在服用等语。既然是如此,那么为何贾敏也好,默玉小哥儿也好,为何还是笔直地朝着陨落的命运狂奔而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