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重回俏七零 (微微安心)



朱大小姐长这么大还没有这么背挤兑过,闻言气哼哼地说,“这哪里是访谈的问题?咱们做新闻的要讲究实事求是,凭着别人的只言片语就要竖典型,我又不是神仙,哪里编的出来!”

原来上面的领导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消息,在省西北的一个偏远山区有一个先进事迹要吹捧一下,交给朱记者来运作。她匆匆瞧了一眼,无非就是“学雷锋做好事”,“入党积极分子”等老生常谈的事情,除了地名不一样,朱书记闭着眼睛都能编出来几十条的“先进事迹”。

这是最让年轻正直的记者反感的,因此完全提不起兴趣来。但是这是上头交代下来的任务,这不刚刚主任又在问进展如何,一头包的朱记者火大得很,免不了就要迁怒他人。

“我说,实事求是嘛,不去现场采访怎么都不可能写出好的稿件来,咱们还是不要在家抱怨了,早点下去是正经。”摄影记者老杨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同志,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这也是朱记者最恼火的地方。说是在省里,可是那个县地处最偏远的西北山区,过去的话开车子就要大半天,还要过江、进山,交通条件恶劣,是出了名的偏远地区。她一向都是跑比较近一点的地方,作为年少成名的名记,领导也一向很照顾,想想要去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就头疼。

头疼归头疼,该去的也逃不了。朱记者一边尽可能地收拾好随身物品去那边,一边还要在脑子里计划到时候怎么解除被采访者,怎么弄出一个“典型”来,想想都够了好吗?天高皇帝远的,社里也不可能有专车给他们,还是先到下级市里,由市宣传委匀出一辆小车,第二天才过江来到白云县。

要不是这次的事情,朱记者还从来没有听过本省还有这么一个默默无闻的县,就连老同志杨师傅,也只是隐约听说过,从来都没有去过,可想而知此地的偏远。但奇怪的是,安排的司机听说是去那边却十分高兴的样子,说起来他们才知道,那个小县城却的近几年风靡的小龙虾的发源地。

竟然是这样?朱记者觉得有点意思了。她家境不错,也是吃过龙虾见过世面的那群人。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小龙虾”这一新鲜物种堂而皇之地被搬上了饭桌,甚至在很快的时间内就凭借其丰富口味、低廉的价格得到了人们的欢迎,流行起来。

作为一枚吃货,朱记者当然是小龙虾的忠实爱好者。不管是“十三香小龙虾”,还是“香辣小龙虾”,还有冷门的“清蒸”,“白灼”等口味,都是她的最爱。但是作为一种新鲜吃食,还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大家都喜欢吃,却没有几个人去关心它是从哪里来的。

没想到这个貌不惊人的小县城却是小龙虾的发源地?据说这小龙虾本来是外来入侵品种,在当地有些泛滥成灾的意思,当年的农民们也穷得很,不知道怎么的就把这小龙虾当成一盘菜,主要目的还是“消灭害虫”。慢慢地就被发明出了很多种口味和吃法。

这简直就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素材嘛!朱记者和老杨对视了一下,作为新闻人天生就有一个敏感的神经。小龙虾虽然是很常见的一样小东西,但是从不吃到吃,并且吃出一个产业来,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了。尽管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也没有很好的政治意义,但就“新闻性”来说,已经是很难得了。

车子走进县城,是意料之中的一片低矮房屋,仅有的一条沿河街道,看上去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城。但是与别处最大的不同在于凡事饭馆、餐厅的门口,都写着“正宗白云小龙虾”的招牌,花枝招展,争奇斗艳。摆在门口的都是大盆大盆的小龙虾,散发出浓郁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

司机很淡定地把车子一路开到县招待所门口,对他们说,“别相信外面那些招牌,那都是幌子。咱们市里也经常有人来吃小龙虾,最正宗的还是招待所。当年可是这里的大厨最先发明的十三香呢!”

如今正是小龙虾大量上市的季节,各大量足,肉质鲜美。啥也不说了,皇帝也不差饿兵,大伙儿一致决定先吃饭再去登记,采访的事情明天再说。

平时在省城,朱记者也会和同事们讨论谁家的小龙虾正宗,谁家的哪个味道做的最好。但是直到吃到这里的小龙虾,才恍然决出“正宗”的味道是怎样的。司机师傅说的一点没错,这里的小龙虾不论盘,也不论份,直接论斤卖。他们一行人点了3斤小龙虾,上来的都是个大鲜亮,热气腾腾的招牌“十三香”口味。

端盘子的大妈见惯了专程来吃虾的游客,热心地说,“咱这里的小龙虾都是最优级的,整只烧起来最入味,每一只都洗的干干净净的,你们可以放心吃!”

吃小龙虾可不能矜持,撸起袖子开干,果然不负盛名。黄满肉肥,连大螯上的三节都是从头塞到尾的弹牙雪肌,香味浓郁,吮指回味。几个人埋头苦吃,一眨眼的功夫盆子就见底了,朱记者毫不犹豫地招手道,“再来三斤!”

吃饭摸着撑起来的肚皮,才有功夫去打探着“正宗小龙虾”的故事,饭店的人早就驾轻就熟地跟他们说起了讲了无数遍的故事——以前这里是县政府招待所,后来才改制成为“白云饭店”,就是由当时最早烹饪小龙虾的刘大厨承包经营的,只不过大家还是习惯叫“招待所”。

话说在1979年,农村还没有分田到户,农民们日子过得苦哈哈的,一年也迟不了几次肉。有一位年轻的姑娘灵机一动,把田里没人吃的“害虫”小龙虾清洗干净后,烹制出了“麻辣小龙虾”,并且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这位姑娘为了给农民们增加一些收入,特地把烹制好的小龙虾带到招待所推荐给刘大厨。刘大厨深受启发,在最开始的麻辣口味上精心专研,成功研发出了“十三香”这个口味,成为了县里的招牌。

后来随着小龙虾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上了小龙虾。白云县的农民们也从小龙虾身上收获了第一桶金,成为了创收致富的好点子。

第284章 宣传

但是……这好像跟他们约好采访的目标八竿子打不着啊!

朱记者和杨师傅互相看了看,决定先把这个作为备用,等“主要行程”走完了,这个可以作为备用的素材嘛!作为新闻记者就是要能够发现素材、慧眼识人,对不?

这年头上面的记者下来采访,也是一个很严肃的政治问题。特别是党报喉舌,可不能随随便便就搞什么“微服私访”,那是边角小报们干的事情,说白了,要是那么做的话,明摆的就是要“搞事情”了。所以按照流程,第二天他们还是中规中矩地去县宣传委报道,并说明了采访计划。

这件事情说起来话就长了。还要从前几年的省农业厅一时兴起,给了白云县一个广交会的农产品展销名额说起。当时的领导也是阴差阳错,为了一线希望把这个机会给到了这个贫困县,说实话,连当时拍板的领导都没有想到后来会有什么惊天的成绩。

虽然打那以后白云县很快就有了外销零的突破,也成功地取得了不错的外汇成绩,为此下面市里、县里都做了花团锦簇的汇报,由下至上都有了一份好看的成绩,大家皆大欢喜。

不过也没人真正放在心上,以为他们能够做出大事业来。到哪儿不是这样呢?你看那些国有企业,一个个的做了多少外汇,产生了多少业绩,看上去里外都好看,实际上盈利的又有几个?全部都是政府补贴、计划经营,就这样养活上上下下还成天叫苦。何况白云县完全是纯农业型的企业。

如今农民苦,农民累,农民穷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后世著名的“华西村”“南街村”都还在起步阶段,而且他们也是走工业发展的道路,说是村子,真正依靠的也不是农业。所以领导们对于下属递上来的成绩,也只是看看而已,当然了,该奖励的还是要奖励,该进步的还是要进步嘛!毕竟从无到有,从贫困到富裕,也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可是今年党代会的时候,一位中央的老同志——也是鄂北走出去的老将军,对家乡的父母官说道,“你们走的这个路子很好!咱们江汉平原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是粮食的主要产区。农民们的增收是个难题,但是你们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嘛,探索出了很好的出路!”

省长同志一头雾水,尴尬得不行,作为一省之长,省内的农业新气象、新成绩连中央的老领导都知道了,他居然没有得到任何汇报!好不容易用万金油回答支吾过去,回来就大发了一顿脾气。

于是负责农业口的副省长连夜坐飞机到了京城——不知道领导说的事情,一来是工作失职,二来这是多大的政绩?邓同志最关心的就是农业改革问题,上行下效,平时大家伙在这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可是咱们农村底子太薄,现在还处于解决温饱的范畴,到底是什么地方的做法都惊动了中央?

省领导班子连夜展开了讨论,不大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大家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可是也没发现哪个地方上有惊艳之举。这就很尴尬了,总不能咱们自己去问别人;“最近鄂省哪个农产品比较出名?”或者是“最近有什么新的农业模式?”,那也太丢人了点。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