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就到了八月。
禾薇在家的日子没几天了,和钱多多、徐小青约好八月十八号飞京都,带她们在京都玩七天;贺少将的生日也越来越近,生日礼物却还没着落,禾薇便跟爹妈说了一声,抽了一天去遇古巷淘宝了。
到了遇古巷,还能不去毓绣阁啊。左手一袋长白山山珍,右手两瓶蓝莓酒,顺道去拜访了陶掌柜。
陶德福老早就备好了一份送她高中毕业兼保送华大的礼物——一块二十年份的陈年普洱茶饼,市面上五位数都不定买得到。
“陶叔你真是太了解我了!”禾薇抱着茶饼开怀笑。
“那是!”陶德福得意地咧嘴笑,“你这丫头喜欢啥我还能不知道?别的都不馋,就馋茶!”
禾薇俏皮地吐吐舌:“那是因为陶叔这儿的好茶特别多。”
“嘿!这都被你猜到了?哈哈哈!”陶德福爽朗大笑,“不过还是欠了你一样。你拿到高工证了咋不和我说一声咧?要不是老板提起,我都不知道你今年报考了。”
禾薇腼腆地笑笑:“这有啥好说的呀,想要从事这一行,迟早要通过的嘛。”
“也就你喜欢低调。要搁我店里那些中级绣工们,通过了高工证,欢天喜地地在店门口放挂鞭庆祝都有可能。”
其实陶德福还说轻了,中级绣工和高级绣工,别看中间就隔了一道门槛,这门槛却不是一般的高,两者的待遇差别也不是一般的大。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绣工,拼命了地想要拿到高级绣工证。从中级到高级,除了物质待遇上有差别,同时也是证明他们在刺绣界的等级象征,或可称“精神待遇”。
至于拿到了高工证的绣工们,往往会在中级绣工面前不自觉地流露出高人一等、没有他们就仿佛“缺了萝卜不成席”的骄傲感。譬如当年的于雅君,就是个再鲜活没有的例子。
可饶是如此,依然有很多绣工,勤勤恳恳做上几年、十几年的绣活,还是只有中级绣工的资质。
只能说,这道门槛实在太难跨越了。尤其是第一次考,就顺利通过高工资质考核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像禾薇这样,年满十八岁第一次考就拿到高工证,完了还这么低调的,更是凤毛麟角。
然而,禾薇清楚明白得很,她能一举拿下高工证,不是因为她多么有天赋,而是她前世就点亮了这门技能。讲的难听点就是作弊啦,不低调点怎么行!
干笑地岔开话题:“我那不是运气好嘛。对了陶叔,这些给您和婶子吃。天麻是蒸熟晒干了的,没熏过硫磺,所以样子有点难看。”
天麻和人参一样,新鲜的比较难保存,因为容易发霉生虫。一般山农们挖到天麻后,都会用笼屉蒸一下,也不能蒸太熟,手摸着有点软就行了。夏天日头猛直接搁太阳底下晒干就行。若是冬天,就要借用炭火烘。晒干、烘干的天麻,不仅能保存得久点。拿去卖,也能卖个好价钱。
陶德福这才看到禾薇手里提着的不是什么京都特产,而是卖相极好的木耳、红菇、榛蘑等山珍,最珍贵的当属祛风湿、强筋骨的神药——天麻,讶然惊叹:“哟!这东西不便宜吧?商场里买的?”
“不是,回家前去了趟长白山,问当地的山农们收的。”禾薇老老实实地把遇到高友正、并跟着他去三里屯收了一皮卡山货的事说了。
陶德福有感而发:“外头都说长白山的正宗野货高价也难买到,谁知山里头却是这么个情况呢。说来说去,还是路太远。很多东西加上交通成本,不贵也贵了。”
“所以我跟高大叔约好了,等高大嫂平安生产后,由他专门帮我收购山农手里的野山货,到时咱们自己吃不完,开个专柜卖怎么样?”
第612章 店没开先打广告
开山珍店的想法,禾薇早在高友正家时就有了,只是一切还不成熟,她也就没说。
主要是怕高大叔俩口子听了先是激动的不行,后续万一因这因那的问题最终没有开成或是开起来后效果没他们想的那么好,反而会失望。
倒不如等一切安顿好了,让高大叔先按部就班地收些正宗的野山货过来,确保货源稳定了再实现这个想法也不迟。
不过在陶德福跟前,禾薇也没什么顾忌。
左右长白山的山珍和毓绣阁的产品起不了冲突,相反,陶德福是毓绣阁一任多年的老掌柜了,论生意经,怎么滴都比她这个门外汉强吧?
果不其然,陶德福听后,点头表示这个计划可行,“不过,”他沉吟了片刻,给出了几个比较有建设性的提议,“你要先想好,这个店是打算长期经营的还是短期赚一票的,如果是短期型,店面的选址注重的是热闹,人多、合适的消费群体自然也多;环境倒是其次。可若是打算长期经营,面积、环境、消费群体……哪样都得考虑透彻了,不然这铺子投进去八成得打水漂……”
禾薇觉得有道理,索性拿出了一个小本本,拿笔记了下来。
陶德福见状笑了:“这有啥好记的呀,有问题随时问我不就行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禾薇笑着说。
“既然这样,那陶叔我就不吝啬地多说些有用的给你听了。”陶德福哈哈笑道,然后真的把他经营毓绣阁清市分店期间遇到的各种类型的问题,当案例似地举给了禾薇听。
禾薇边听边做笔记,完了还给出自己的看法,一老一少越说越投机,等口干舌燥想到喝茶时,发现泡好的茶已经浓的没法喝了。
这或许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碰撞吧,禾薇先前为了开好布艺手工店,查了不知道多少资料,又看多了家里木器店的经营方式,自认对开门做生意也算有所了解了,可听了陶德福例举的那些情况,禾薇觉得,经验确实是一笔谁也夺不走的个人财富。
本来只打算在毓绣阁喝杯茶就走的,结果一聊聊到中午,陶掌柜又拉她去隔壁的聚鲜楼搓了一顿大餐。聚鲜楼的老板认出是禾薇——当年给他家绣全家福的小姑娘,不仅主动给他们打了个八折,还额外奉送一盘超级大的水果拼盘。
要不是禾薇说下午还有事儿,俩大老爷们还想拉着她继续唠。
走之前,袁老板拍着禾薇的小肩膀豪爽地说:“那东北山珍店开起来了告诉我一声啊,我这儿正缺呢,随时有随时要!”
禾薇:“……”
她这算不算是给自己还没开起来的山珍店打了个不大不小的广告?
不过,山珍店想要开起来,无论是前期准备还是后期经营,肯定比布艺手工坊累多了。
布艺手工坊成本低,除租了个店面花了不少钱,后续投入其实没多少。
再者,人员上,手工店有人品杠杠的周婶子她们照管,禾薇是一点都不担心。因为她们显然比她这个正经老板还要上心。哪个月生意特别好,没等月底盘账的日子到来,周婶子就会嗓门响亮地来电话告知,想让她这个老板也高兴高兴;哪个月生意低迷,婶子们也因此而情绪低落,生怕生意不好,铺子就会关门似的。
为此,禾薇特地写信告诉周若蕾,让她三不五时开导开导周婶,好比她自己时不时宽慰爹妈一样,开店做生意,哪个保证一定赚大钱?所以千万不能让铺子每个月的盈亏影响了心情,这太有损身体健康了。要是憋出什么病,那就得不偿失了。
同时,她也一再保证:这手工店她是一定会开下去的。哪怕生意不好,只要不是天天在亏亏亏,这店门就不会关,让周婶她们尽管放一百二十个心。
总的来说,禾薇在商业上的初体验——“布的理想国”开的还是蛮顺利的。
毕竟出发点是希望能帮周婶子几家困难户缓解点生活压力。当时想着若是每个月的毛利能把员工工资、水电气等开销抵过去,就算成功。没想到效益好的出乎她意料。还顺带着把禾爷爷的藤制品生意也做起来了。
但山珍店能否继续这么顺风顺水就不好说了。禾薇心里清明的很,“布的理想国”之所以能一炮打响,除了diy的布艺手工这一块在崇临还是个空白,员工靠谱也是个很关键的因素。
所幸高大叔现阶段的心思都搁在高大婶生产的事上,等他把小家庭都安顿好了,再琢磨山珍店的事也不迟。
从聚鲜楼出来已经有两点光景了,禾薇便告辞了陶掌柜,沿着遇古巷搜罗起适合送生辰的礼物。
陶德福见她是真的有事,就随她去了,“回家记得上我那儿拿茶饼。”
“好,谢谢陶叔!”
“谢啥谢!我还没谢你提来的那些山珍呢。幸好刚才忍住没说,”陶德福洋洋得意,“要是被那家伙知道,指定来跟我抢啊。”
“啥好东西怕我抢啊?”陶德福话音刚落,就听到身后传来袁老板的声音,真是说曹操曹操到。
“好东西当然怕人抢啊。”陶德福没好气地向天翻了个白眼。
袁老板大概是去了换身衣服,不再是洗的没形的老头衫配人字拖,而是一身挺括的丝绸唐装,摇着折扇很是书生范儿地跨出店门,先朝禾薇挥挥手,笑眯眯地说:“小禾,有空随时过来玩啊。”随后哥俩好地搭上陶德福的肩,“左右这个点在店里坐着也是拍苍蝇,不如上你那儿坐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