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辈子,堂叔对她的恩重如山,今生,宝镜还有种近乡情怯的忐忑感,还没想到要如何面对,却已然在山脚偶遇。
堂叔家的经济条件很差,小堂妹现在都八岁了,还没上小学,留在家里干农活……如此差的境况,宝镜想,自己不能再视若不见了。
中午,徐家三口人来到堂叔家。
不用宝镜提醒,李淑琴就在服务店割了两斤猪头,徐海东还卖了两瓶白酒。
堂叔家已经飘出了阵阵菜香。
一个脏兮兮的小丫头从院子里窜出来,差点把宝镜撞倒。
“小花,你怎么不叫人?”
海昌叔见女儿横冲直撞,眉头皱得能夹死一只苍蝇。
宝镜定眼一看,那留着鼻涕的小丫头可不就是她的堂妹徐宝珠吗?哦,现在小堂妹还没上学,还没取大名,徐家人都叫她小花。
“徐小花,你不记得姐姐了?”宝镜一把拉住她,揪了揪她的小辫子。
小丫头吸吸鼻涕,一双大眼睛在脏兮兮的小脸上乱转,见宝镜空着手,心中很失望,“宝镜姐姐,你没给小花带好吃的?”
宝镜逗足了小丫头,才从兜里掏出水果糖。
小花一下子高兴起来,紧紧牵住了宝镜的手。徐海昌在旁边挺担忧,生怕女儿张兮兮惹人嫌。他也是没办法,妻子身体不好干不了农活,他爹妈也不在了,又没个兄弟帮衬,地里的活儿都要自己一人操持,哪里顾得上女儿的个人卫生?
幸而,海东哥家的宝镜,笑嘻嘻牵了女儿的手,一点也没有嫌弃的意思。
屋里,旧方桌上已是摆好了饭菜。
土豆焖野兔,小葱炒鸡蛋,一盘炒青菜,一大碗萝卜汤,三碗白米饭,这就是堂叔家待客的饭菜。婶婶怯生生躲在厨房,接了李淑琴递给她的两斤肉,呐呐无言,只是脸都红了。
堂叔更是急的连摆手,“海东哥,是我请你吃饭,现在又让你破费怎么行,小花她妈,肉不能要,不能要。”
徐海东拍了拍他肩膀,“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是兄弟的,就坐下喝酒!”
宝镜一家三口是坐下了,小花和婶婶却躲在厨房端着碗只吃饭。宝镜走过去一看,两人碗里的饭并不是白米饭,而是苞谷饭,就是玉米捣碎了蒸熟,后世偶尔吃那是情调,顿顿吃,玉米粒可噎人了……她不禁抬头唤了声“爸爸”,不知为何眼泪再也忍不住。
徐海东过来一看,哪里还不明白?
他沉默了很久,才对徐海昌道:“海昌,你日子过得太艰难了,当哥的帮不了太多,等过完年你就进城来,不管是烧锅炉还是扫大街,总是能赚些钱……弟妹的病得去大医院看看,你家小花,也到了读书的年纪!”
噗通一声,老实巴交的徐海昌不知该如何感谢堂哥,竟一下跪在了地上。
第十九章 首富?未来的!(首推求收)
从堂叔家离开后,不仅宝镜心里不好受,就是李淑琴也眼眶微红。物资匮乏的80年,徐家村还没实现包产到户,在李淑琴看来家里只靠她一个人的工资吃饭,已然是过的十分拮据。
可在徐家村,她们一家三口过的日子却是让人羡慕的幸福好日子。
“唉,都是一个姓的兄弟,不是我说,海昌可比海南踏实多了。咱家不过是偶尔记得他家,海昌却每年都要给咱提一桶菜籽油来。”
听见妻子感叹,徐海东重重点了点头。
宝镜其实早有打算,只是没找到机会私下和堂叔讲。堂叔又老实巴交的,冒然让他改变生活环境恐怕也不适应,正巧爸爸想安排堂叔进城,这可真是瞌睡来了就有枕头。
一家三口要回城时,徐奶奶避开众人,悄悄把徐海东拉倒一旁:“你爸是好面子,海东,你可就一个弟弟,他的终身大事要放上心啊,修房的事儿……”
徐奶奶偏心偏得明目张胆,她放软了态度软语央求,搞得徐海东心里也不好受。
李淑琴一口气憋着,回到家就和徐海东大吵了一架。
宝镜见爸爸被批评的耷松着脑袋,也觉得该让妈妈治治她爸愚孝的毛病,她也就悄悄溜了。
事情其实也不难解决。
蹦跶最欢的人的是小姑徐海霞,若不是她怂恿,徐奶奶一个住在乡下的农妇,哪里会想到修小楼?再说了,小姑介绍那姑娘,在县招待所是出了名作风不正,上辈子嫁到了徐家后七个月“早产”生下个儿子,长得既不像爹也不像妈,徐奶奶差点提刀砍死了小儿媳。
釜底抽薪是解决小姑,治标是解决上辈子的小婶……两个主意都棒棒哒,宝镜很满意。
“小镜,过来。”
隔壁,张鹏探出了脑袋。
等宝镜走近了,这小子贼眉鼠眼四处张望,压低了声音道:“我老叔说要见见你,走,跟我出去。”
腊月二十九了,张卫华还躲在外面。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张卫华最风光的两年,个人资产在南县绝对能算首富。现如今,这个未来的首富借宿在朋友家,穿着皮夹克,裤子是喇叭裤,手里夹着一只烟没有点燃。
宝镜瞧见这位未来县城首富时,他正在向几个朋友炫耀手里的外文香烟,“知道这叫啥不?旺宝路,外国人才抽得,只有香港那边能买到……”
宝镜一个没忍住,噗嗤笑了。Marlboro,的确是很有名的外烟,80年能在大陆买到的都是走私货,不过译名万宝路,而非张卫华说的“旺宝路”。
宝镜一笑,把张卫华的目光吸引了过来。
十一岁的小姑娘还有着婴儿肥,和他那傻侄儿并肩站着,却让人不可忽视。莫名的,正吹着牛的张卫华有些讪讪,轰走了几个从前的兄弟,才走过来。
“老叔!”
“张叔叔。”
张卫华把烟夹到了耳朵上,冲着张鹏点头,又打量宝镜,“你是海东大哥的女儿宝镜把,听说是你带着张鹏做生意,小小年纪,还真有出息。”
宝镜腼腆一笑,“我和大鹏哥胡闹呢,卫华叔做的才是大生意。”
宝镜随口拍的马屁,张卫华不置可否,而是很正经问道,“张鹏说你们俩想和我做生意,你们有多大的本钱?”
宝镜不答反问道,“在回答您的问题前,我可以问问,卫华叔打算多久离开南县吗?”
“这很重要?大概得过了元宵节吧。”
宝镜心中大松,“那我和大鹏哥加起来,有一千的本钱。”
张卫华听得发乐,“一千就一千吧,我刚去南方时,身上还没有这么多钱。你们想进什么货,我只收本钱,把货打包上火车顺路就给你们发回来了。”
80年什么最好卖?应该说,在80年,就没有不好卖的东西。虽然大部分人仅能吃饱肚子,还是有人愿意勒紧裤袋挤出钱来享受物质。
“衣服好卖,要分尺码,卖不出去的还要压货,我俩都要读书,可没人有空去租店面……就帮我们进点电子表,蛤蟆镜之类的小东西,卫华叔你觉得行吗?”
宝镜迟疑着,对于做生意,她不过靠着先知先觉,纸上得来终觉浅,并不是很自信。
但她的点子却得到了张卫华的赞同,“蛤蟆镜我不知道,电子表肯定是很好卖的,计算器你们要吗?”
宝镜也不解释,就在今年,电视里会播出一部美国电视剧,一时全国赶时髦的年轻人都以拥有一副蛤蟆镜为荣。
见宝镜信心满满,张卫华也不多说,尽管他侄子也要投500元本钱,做生意嘛,要是没有吃过亏,永远是不会进步的。
兜里有钱,张卫华十分大方,叫了几个在县里混的兄弟,带上宝镜和张鹏,一行人浩浩荡荡跑去老农家吃羊肉。
早就宰好的南县山羊,一只足有五六十斤,老农收了张卫华的钱十分尽心,院子里搭了临时灶台,一口大锅咕噜咕噜冒着泡泡,奶白的羊肉汤里一块块肉都切得有婴儿拳头大,谁肚子里不缺油水啊,连宝镜都忍不住偷偷咽口水。
“兄弟们,都坐下,我来给大家介绍下,这个呢,是我哥的儿子叫张鹏,另一个小妹子可不得了,她可是南县联考的第一名……别看这俩家伙年龄不大,如今也要学我张卫华折腾着做生意,在南县地界,哥几个都是街面说得上话的人物,可要替我照顾好两个晚辈!”
张卫华交友遍南县,他本人不受束缚,教的朋友也三教九流,今天来的人里有县派出所的,也有街面上的大混混。
张鹏还迷糊,宝镜可乐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拉着张鹏招呼了一圈儿“叔叔好”,甜美的笑容,诚恳的态度,收到赞扬无数。
张鹏他叔可太给力了,拉着竹马做生意果然是对的,这不,多好的靠山啊!
“卫华哥,我这下信了,小姑娘不愧是优等生啊,脑袋瓜子没得说。”混混李三,一边往嘴里塞着羊肉,一边竖起了大拇指。
张卫华也很得意,虽然侄子不算出彩,可自己带来的这丫头真是会来事儿,他也是去南边见过世面的人了,还没见过类似宝镜的小妖孽,对,就是小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