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弟二人结账出来,沿着学校外的小路慢行。
前方有个熟悉的身影,从师大北门外的小咖啡店里慢吞吞走出来。
“咦,那不是小郭老师吗……”唐明朗上前,大声招呼对方。
这学期开始,郭家颖的家教也基本告一段落,李如沁请了更专业的人士教明朗英语,轮不到郭嘉颖出场了,此刻能在校门外遇到郭嘉颖,对唐明朗来说,绝对是意外之喜。
郭嘉颖将视线从校门处收回,看到姐弟两人,愣在当场,没打招呼。
“小郭老师,好久没见啦。你怎么在这里?”唐明朗挺欢快地问。
“嗯。”郭嘉颖镇定下来,回答道,“过来有点事情,找高中同学。”
唐宓的心思却转了几转-——郭嘉颖的同学? (2)班是理科班,没有在师大读书的吧?
“这样。”唐明朗不疑有他,“哪找到没有?”
“我到了。”
“只可惜你没早点过来,”唐明朗说,“就差一点你就可以跟我们一起吃饭啦。”
“你来找明朗?”郭嘉颖的目光落在唐宓身上。
“是的,不过我准备回学校了。”
“那一起走吧。”
于是两名女生和唐明朗告别,一起离开了师大附中。这是唐宓第一次来师大附中,只知道地铁路线,她看着各种路牌,准备绕一条街去地铁站时,被郭嘉颖拉住:“你往那向走干什么?”
“坐地铁啊。”
“坐什么地铁,最方便的是公交车好吧,附中外直接有车到大学门口。”
“哦……”
只一个问题就完全暴露了唐宓的“不出校门”本质。
郭嘉颖用无奈的眼神看她:“跟我走吧。”
郭嘉颖果然很熟道路,几步就带着她去了公交站,然后上了公交车。人不多,两人找了位子坐下。
“你还挺熟路的。”唐宓把书包抱在怀里。
“我真不想跟你比较。”郭嘉颖面无表情。
和唐宓比对道路的熟悉,赢了也没什么意思。
“……”
两名曾经的校友,现在也是校友的女生,照说关系应该比一般人好,但可惜她俩这些年的交谈加起来,不超过十分钟,两人有了很长时间的共处阶段,也没什么可说的。
可唐宓是那种一句话不说也不会觉得尴尬的人,最后还是郭嘉颖先说了话。
“你很少来学校找明朗。”
岂止“很少”,简直是“唯——”。她平时连校门都不出,自然也是很少来找自己这位表弟的。
“嗯……”唐宓说,“他快高二了,所以问问他的出路……”
“他要出国读书的。”郭嘉颖说,语气平平,听得出对此十拿九稳。
“李知行也是这么说的。”唐宓说。
“他妈妈很早就安排好了他的出路。”
前舅妈是个控制狂,这点唐宓是有所领教的。郭嘉颖问她:“你打算工作吧?”
“是的。"”
“挺好。可能的话,我也想工作……”郭嘉颖转脸看着车外,过了一会儿才说,“工作了才有钱,老跟爸妈要钱的感觉真是……没出息。”
这话听得话里有话,唐宓问:“你有什么打算吗?工作还是读研?”
“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就业也就那么回事,方方面面都在学,但理论多专业性不足,找工作不如学软件的。虽然工作是可以找到……但除了码农,好像能做的工作也不算多,收入也很一般。”郭嘉颖难得地露出了困惑表情,看起来很是头痛。
“你的想法和李知行的差不多。”唐宓评论。
“他做决定肯定比我难多了……”郭嘉颖感喟得很,“我都想象不到李知行会去什么IT行业当码农。”
唐宓想了一下,那一幕的确无法想象,于是她也被打败了。
“李知行这人目标很明确的,他大学这几年一路走来,章法很清晰。他应该早就可以去国外读书,却选择在国内读大学。”郭嘉颖说,“我看他虽然还没完全找到目标,但大方向是有的。”
她和李知行同班同社团,平时接触非常多,哪怕李知行不说,他的想法她大致也能揣摩一二。
"是吗?”唐宓说。
郭嘉颖说:“你不会以为他没事干才去当社团会长吧?积累人脉不知道多有效率。我估计接下来,他会出国,进行更专业一点的研究后,再决定具体做什么。”
唐宓想了想,李知行确实很早就开始了人生规划,她确实不应该觉得奇怪的。
“不过,对前路迷茫的时候,再读读书总是没错的。”
郭嘉颖最后说。
唐宓也深以为然。这是学校里流传的一句老生常谈的话。
值得老生常谈的都是有着普适真理的特性,否则也不会流传多年。
虽然众多大三学生都饱含困惑,唐宓的步伐却一步步走得坚定无比。寒假的时候,她照样带着优秀的成绩回了家。
这一年的冬天有些冷,宣州也难得下了雪,唐宓到家时,窸窸窣窣的细雪完全笼罩了唐家村,将其衬托得宛如人间仙境。
外面虽然冷,厨房却暖暖的,外婆的灶火烧得旺盛,映得土墻上一片金黄,预示着下一年的好年景。舅舅今年没回来,据说忙着工作,初三后才能回来,唐宓给外婆看明朗的照片,外婆在围裙上擦了擦手,笨拙地点着手机屏幕,看着孙子的照片点头。
除夕,祖孙两人去隔壁二婶家过,看春晚。二叔拿着打工挣到的几万块钱回家,二婶做了很大一桌饭菜,桌上非常好肴。
唐宓心情不错,想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一步步地实现,距离最后达到目标就差那么一两年时间了。
“外婆,我今年暑假就可以实习了,明年就可以工作了。”她说,“到时候你跟我一起去燕京好不好嘛。”
外婆却很没有兴趣:“我老婆子去燕京干什么。我要留在村子里呢。”
唐宓拉住外婆的胳膊撒娇:“那怎么可以?外婆你要跟我一起走的!”
“留在唐家村更好啦,青山绿水的。”外婆说,“我听说,北方的气候不好,灰尘很大,还有那个……雾什么……”
大约是外婆看电视看来的,还真是学以致用了。唐宓想。
“虽然空气是不太好,但是城市很大,而且也不是每天都空气不好!”
外婆拍拍她的手:“但这里是我的家,外面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唐宓决定迂回说服。
“那偶尔去玩玩也可以的。”唐宓说,“外婆,我带你去看长城!看大会堂!”
“那玩意有什么好看呢?”外婆不以为意。
“瞧您说的。”二婶帮唐宓说话,“您去看看热闹也好啊,我都想去看长城呢。”
唐宓说:“二叔二婶,等我找到了工作后,你们都可以来玩,包吃包住!”
电视上的小品放到了高潮,二婶也哈哈大笑:“我们可记住了啊! ”
唐宓觉得心酸而感慨。
同在一个村子里的老人,都说过想去看大城市。隔壁院子里的三爷爷,就很想去长城看看,每年寒暑假唐宓回来,他都会问“去长城看了吗”,听到唐宓没去过,他都很遗憾。
然而外婆不是这种人。外婆会收藏唐宓的每一张成绩单和奖状,但从来不在别人面夸耀自己有个好孙女——她是一个被坎坷崎岖的生活磨平了所有心性的老太太,丈夫早逝,最亲的人包括儿子和女儿都曾经让她非常失望,儿子各种忤逆,女儿未婚先孕早逝。那么多的挫折让外婆对人对己都没有太多期望,唯一牢记在心头的,就是肩头的责任养大孙女,让她接受教育,走出这个村子。而今目标已经完成,外婆心情坦荡,別无所求,只觉得自己马上死掉也毫无遗憾。
有时村子里有些老人指望儿女养老,被外婆嗤之以鼻,说他们“没出息” 。在外婆看来,唐宓就是唐宓,就算她不够优秀,考不上好大学,甚至不上大学,但只要健康成长,她就已经满足。外婆抚养自己长大,从不指自己有任何回报,孙女的优秀会让她非常欣慰,但也仅此而已。
外婆就像脚下的三尺土地,从来只知付出,不要任何回报。
二十多天寒假一晃而过,准备返校的前儿天,唐宓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
“是唐宓吗?我是叶一超的妈妈。”
唐宓浑身打了个激灵。她和吴阿姨的唯一交集,就是叶一超的关系。而叶一超的妈妈没事给她打电话干吗?
“是这样的,小唐。”吴阿姨语气很亲切,“你们学校要开学了吧,你哪天的火车反校呢?”
二月十号的火车。
“哪天你到宣州之后,能不能跟我见个面?”
唐宓问:“阿姨,是叶一超出什么事情了吗?”
她虽这么问,心里却排除了这个可能,如果真是叶一超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儿,吴阿姨的语气也不会这么轻松。
“小超没事。”吴阿姨的笑声非常悦耳,“是我有点事情想和你谈一谈。”
她想起外婆那年住院时,吴阿姨曾经来探过病。仅仅是这一份探病之情,唐宓就不能生硬地拒绝对方,何况对方表示,只是谈个话而已。
她很快和吴阿姨约定好时间。她是那天下午两点的高铁,如果早早从唐家村出发到宣州,中间还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差,和吴阿姨谈个话的时间是足够的。